星城夜话:何须刻意取悦他人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  【内容提要】不必刻意取悦他人。当我们停止为他人表演,开始为自己生活时,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与从容,反而会吸引真正欣赏我们本质的人。毕竟,生命短暂,何必将他人的眼光当作自己人生的标尺?何不活出那独立骄傲的样子,让灵魂在真实中绽放独特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何须刻意取悦他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认为,人生当有傲骨的最关键之处是不刻意取悦他人,诚如罗翔所言:人最有魅力的时候,是对周围的人和事,毫不在乎的时候,那些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欣赏的,也永远会是你独立骄傲的样子,而不会是你过度谦卑和毫无主见的神情。这句话像一束光,照亮了无数在人际关系中迷失自我的灵魂。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以为通过讨好与迎合就能获得他人的喜爱与认可,殊不知,这种刻意为之的取悦,恰恰消解了自我最珍贵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所谓取悦他人,是通过刻意迎合他人的需求或期待来换取认可或避免冲突的行为,可能源于善意关怀,也可能隐藏着恐惧与自我否定——它像一场单向透支的社交投资,若失去边界,终将磨损真实自我,唯有在真诚与妥协间找到平衡,才能让关系真正流动。</p><p class="ql-block"> 取悦他人的心理根源,往往深植于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那耳喀索斯,终日俯身水面,只为求得水中倒影的认可。现代人何尝不是如此?社交媒体上精心修饰的照片,朋友圈里刻意营造的形象,无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点赞与好评。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枷锁,很多时候正是我们自己为取悦他人而锻造的。当一个人将自我价值完全寄托于外部评价时,他便如同行走在薄冰之上,每一步都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慎就会坠入他人否定的冰窟。</p><p class="ql-block"> 过度取悦他人带来的自我消解是触目惊心的。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恰恰反衬出当代许多人为取悦他人而不断扭曲自我的悲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这种对自我感受的忠诚,在当今社会已成稀缺品质。当一个人习惯了说"是",他就逐渐忘记了"不"的发音;当一个人总是揣度他人心思,他就慢慢失去了聆听自己内心声音的能力。取悦者与被取悦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共生关系——前者献祭自我,后者消费他人,最终双方都陷入虚假关系的牢笼。</p><p class="ql-block"> 建立真实自我的过程,恰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成为你自己"。这并非鼓励人们变得自私冷漠,而是倡导一种健康的自我边界。宋代文人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他的魅力恰恰来自于这份不随波逐流的定力。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做自己,因为总有人希望你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真正的成熟,是在理解他人需求的同时,不放弃自我主张;是在融入群体的同时,不湮没个人特质。就像一棵树,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也需要坚守自己的生长方向。</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声音与期待的世界里,保持自我的完整性成为一项珍贵的修为。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道:"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种选择的勇气,正是对刻意取悦最有力的反驳。当我们停止为他人表演,开始为自己生活时,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与从容,反而会吸引真正欣赏我们本质的人。毕竟,生命短暂,何必将他人的眼光当作自己人生的标尺?何不活出那独立骄傲的样子,让灵魂在真实中绽放独特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