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之旅 福州福地

清风秋月

<p class="ql-block">福州</p><p class="ql-block">建城2200多年历史,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省会,拥有昙石山、船政、三坊七巷、寿山石等四大文化名片,从这里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一批历史名人。福州马尾区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p><p class="ql-block">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留存下来的历史街区之一,也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文脉昌盛之地,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福州三坊七巷是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如图所示。</p><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总占地约45公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其基本格局形成于唐末,到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鼎盛,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欧阳氏民居、陈承裘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沈葆桢故居、林氏民居、小黄楼等9座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是闽都文化象征、福州城市文脉所在。</p> <p class="ql-block">马鞍墙</p><p class="ql-block">是三坊七巷古民居建筑的显著特色。墙头呈马鞍状,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它不仅具有防火功能,能在火灾时防止火势蔓延,还极大地增强了建筑的层次感与立体感,成为福州传统建筑的标志性元素之一。</p> <p class="ql-block">门</p><p class="ql-block">是古民居的重要部分,形式多样,有常见的双开大门、单开侧门等。大门多采用厚重实木,表面精心处理,有的还配有门环、门簪等构件。门簪形状与雕刻图案各异,蕴含丰富文化寓意。一些大户人家的门斗会用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装饰,彰显主人身份与地位。</p> <p class="ql-block">南后街</p><p class="ql-block">北起杨桥东路达明路口,南至吉庇巷和澳门路交叉路口,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福州三坊七巷自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p> <p class="ql-block">同利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带的地方传统名小吃,属于闽菜系。同利肉燕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严格遵照祖方,选用猪后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通过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圆头散尾,形同飞燕,入眼如润玉翡翠,入口则滑嫩清脆,其口感和形状均不同于馄饨。因此,在福州有“同利肉燕,百吃不厌”之说。肉燕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燕子意味着家业兴旺、团圆,所以逢年过节和亲友、朋友聚会一定都会吃肉燕,因此,福州又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p><p class="ql-block">来福州,一定要尝尝肉燕。这家网红店人满为患,错开午饭时间还有很多人打卡。</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糍粑是将糯米饭放在石板上用木槌锤打的,而我们家乡的糍粑则是将糯米饭放在石臼里用木棍捣舂的。</p> <p class="ql-block">小黄楼</p><p class="ql-block">史载东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黄氏入闽聚居此巷,黄巷因此而得名。唐进士、崇文阁校书郎黄璞曾居此,建楼阁曰黄楼。清雍正年间至乾隆前期为林枝春所居。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归梁上治、梁上国兄弟,后传梁章钜。后琉球册封</p><p class="ql-block">使赵新、驻比利时大使柯鸿年、闽剧大师郑奕奏等也曾在此居住。 </p><p class="ql-block">黄璞(851-2年),字德温,一字绍山。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进士,乾宁年间改崇文阁校书郎。因朝廷内讧,政局动荡,而辞官避乱,归隐黄巷。黄璞少善诗歌,一生潜心著述,著有《雾居子《闽川名士传》等。</p> <p class="ql-block">小黄楼是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黄巷中段北侧36号的AAAA级景区,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中国涉台楹联博物馆,存放有乾隆十六年进士刘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北洋军阀首领冯国璋等人的楹联、牌匾百余块。</p> <p class="ql-block">相传黄璞少时攻读的祖居旧屋,就在小黄楼附近。林则徐师兄、官至江苏巡抚的梁章钜,于清道光年间对黄璞旧居进行全面修葺,并建了西花厅小小黄楼,以及与之配套的旧居东侧园林小筑"东园"。该花厅为双层楼阁,宽9米、深24米,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粉墙黛瓦、翘脊飞檐;梁架上描龙绘凤,楹门窗户都用楠木,而且做工讲究,雕刻精巧。</p> <p class="ql-block">花园里有一棵百余岁的芒果树,被誉为芒果王,高17米,树冠21米,胸径1.3米,是福州市目前已知最大。</p> <p class="ql-block">半边亭、马鞍墙、假山,是这座庭院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小黄楼对面是黄家大院。黄家大院门户紧闭,从外观上看无疑是一豪宅大院,大气而精美,尤其是木雕和石雕更是精美绝伦。遗憾的是找不到该建筑的相关信息。</p> <p class="ql-block">两侧马鞍墙头雕饰。</p> <p class="ql-block">王有龄故居</p><p class="ql-block">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塔巷,是清代官员王有龄的故居‌。王有龄(1810-1862),字英九,号雪轩,福州人,曾任浙江巡抚,因抵抗太平军而闻名‌。故居始建于明代,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现存建筑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风格。故居坐南朝北,分为三进,包括明代建筑和清代木构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福州塔巷陈宝琛故居‌,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建筑,是福州现存唯一一座融合了北方大宅与南方园林风格的私家园林。它不仅是福州最大的私人藏书阁,更是陈氏家族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母家故居。</p> <p class="ql-block">别致的书店。</p> <p class="ql-block">多福石。</p> <p class="ql-block">衣锦坊。</p> <p class="ql-block">南后街北段。</p><p class="ql-block">要逛完三坊七巷,估计一整天也逛不完,因此只能挑重点,看自己想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听说林徽因故居就在三坊七巷景区,因地形复杂导航到南后街之北导航结束却找不到目标,问了几个人终于到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原来此屋是以林徽因的叔父林觉民故居命名的。三坊七巷林徽因的故居啊,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它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说起来,这座大宅子还挺有意思,现在既是冰心故居,也是林觉民的故居。因为林觉民的堂哥就是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所以这宅子也算是林徽因的祖宅了,尽管她本人并没有在这里住过。</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始建于清代,最初为林觉民家族祖宅。林觉民在此出生、结婚,并与妻子陈意映居住于院内的小屋,其《与妻书》中描述的“窗外疏梅筛月影”场景即源于此。</p><p class="ql-block">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林觉民牺牲,林家为躲避清廷迫害,举家迁离,将房产出售给举人谢銮恩(冰心的祖父)。</p><p class="ql-block">冰心(原名谢婉莹)的祖父谢銮恩购得房产后,冰心在此度过少年时光。她在《我的故乡》中描述过宅院的布局,如天井、紫藤书屋等。</p><p class="ql-block">冰心居住时间较短(约11岁前后),后随家人迁居上海,但因其文学成就,该故居也被列为冰心故居。</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石刻向人们讲述了曾经在此居住过的两位名人:林觉民和冰心。</p> <p class="ql-block">院墙上这首诗出自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与妻书》。信中描述了他们新婚时的美好时光: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p> <p class="ql-block">林觉民《与妻书》手迹。</p> <p class="ql-block">林宅堂屋。</p> <p class="ql-block">逛到夜幕降临,晚餐在达明美食街吃了一些当地美食。</p> <p class="ql-block">方广岩寺</p><p class="ql-block">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城东约20公里的葛岭镇山腰。据《闽都记》载,它开辟于五代,是一天然岩洞。山下有一清溪,两山夹峙,水波潋滟,与方广岩组成一幅天然风景画。山中有清朝薛朝晤、龚易图的纪游题刻。古松道尽头到方广岩还须登数百级古蹬,中经一巨岩旁,又有两巨石耸立如门,分刻“天关”、“石门”二字,俗称“天门”。</p><p class="ql-block">据传,方广岩原系一巨大溶洞。宋建隆二年(961年),四都溪南村黄非熊在岩下读书,发现此溶洞犹如世外桃源,遂于此建寺,从此香火不绝。</p> <p class="ql-block">上山路上。</p> <p class="ql-block">报客岩。</p> <p class="ql-block">沿途看到的摩崖石刻还真不少。</p> <p class="ql-block">登天梯。</p> <p class="ql-block">从此处开始有一段莲花石刻路。莲花石刻路的建造者是李良杰‌。根据《永泰县志》的记载,李良杰在任期间,多次上山还愿,并在方广岩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这些石刻从景区入口开始,一直延续到方广寺上,包括“天关石刻”等‌。</p> <p class="ql-block">莲花生动形象,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过了这组石刻不久,就到了应真亭。</p> <p class="ql-block">应真亭复前行数百步,即到天关。二石对倚,一立一卧,中间若门。传说旧时门可自行启闭。后葛洪游山,夜宿于此,晨起门关,急不得出,待门开时,写下“卧倒”两字,从此石门卧倒不动。又有一说,叶向高于“天”下增加一“口”,“天门”顿成“吞门”,遂不能启闭。葛洪来过方广,应非传说。方广岩所在的葛岭村,原叫凤岭,正因葛洪来过,改名葛岭。杭州也有个葛岭,同样和葛洪有关,因葛洪炼丹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天关”是一元朝石刻,永泰县李良杰所题。李良杰上山,不是游玩,而是去还愿。地方发生旱情,县太爷有求雨的责任。永泰求雨,最灵验的莫过于方广岩。求雨成功后,李良杰题字谢雨,算是还了愿。</p> <p class="ql-block">天关过后,再前行几十步,就到“侧身门”。门窄,须侧身而过,故得名。侧身门后,有三大石刻,均值得停下欣赏。侧身门外能看到的是“闽山福地”。陈景亮所题。陈景亮是陈宝琛祖父。陈家有三代来过方广岩。陈宝琛的儿子陈懋复在天关处有石刻,陈宝琛本人虽没有留下石刻,但有诗纪游。</p> <p class="ql-block">“闽山福地”对面,有两个石刻。一个明代,一个清代。明代的石刻“方广洞天”,笔力遒劲,林应宪所题。林应宪是闽侯南屿水西林人,善书法。在明代,他的字可谓一字难求,至今水西林仍有林应宪故居。石刻上留名的几位,多是明代闽中著名诗人,包括徐熥和徐火勃兄弟、陈价夫和陈荐夫兄弟等。其中留名的最后一位林应起,是林应宪之弟,为方广岩重建的最大功德主。我们今天能看到方广岩,多亏林应起慷慨解囊。林应起为人低调,出钱最多,名字放最后。</p><p class="ql-block">另一个是清代石刻,特别之处是同时刻有满汉两种文字。题刻上几个人都是林则徐同时代人。其中,江景阳是永泰莒口人,家离方广岩不远。江家旧日有家族书斋“龙山堂”,林则徐曾到此拜访。江景阳和林则徐私交甚好。林则徐曾送他一副象牙象棋,和手抄的《文心雕龙》折扇。另一位,赵在田,曾教过林则徐满文,是凤池书院首任山长。凤池书院是福州四大书院之一,为福州一中前身。</p> <p class="ql-block">仰望方广岩寺。</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仙君楼。</p> <p class="ql-block">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英国旅行摄影家约翰·汤姆森夜宿方广岩寺。在汤姆逊所有的摄影之旅中,方广岩之旅常被认为是艺术成就最高的。屹立于高山之巅的这座寺庙,其险峻程度几乎可以用“难于上青天”来形容。除了地理位置之外,令汤姆逊印象深刻的,还有寺庙的建筑风格:“那宽广的屋檐、雕花的屋顶和鲜艳的花栏杆——眼前的一切,是我从未见过,也从未梦到过的。”在回忆在方广岩的那段日子时,他说,每天早上,他都在僧侣念经的声音或者撞钟的声音里醒来。</p> <p class="ql-block">沿着岩壁拾级而上数十步,这里安放着一尊观音。</p> <p class="ql-block">俯瞰方广岩寺全貌。</p> <p class="ql-block">离开方广岩寺,驱车来到嵩口古镇到,首先看到的是大樟溪边一棵469岁的古榕树,曲折歪扭,饱经沧桑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福州是榕城,说起植榕,大家都会想到福州的植榕太守张伯玉,而在永泰也有一位植榕的林带溪,林带溪是入闽始祖九牧林苇公的二十九世孙,号带溪,他并不是什么官宦人家,而是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贤达、精通风水的名师,德星楼也是在他的倡议下修建的,他在大樟溪沿岸广植榕树,那时候有二十多棵,现在只剩下两三棵了。</p> <p class="ql-block">古镇位于福州市永泰县的西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福州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嵩口古镇是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干的故乡,同时是永泰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交通枢纽。嵩口镇区有60多座明清时期古民居保存完好,属下各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达百座以上。</p><p class="ql-block">德星楼,这座古老的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静静地伫立在古镇的一隅,见证了无数岁月的变迁。其巍峨的姿态,仿佛在诉说着古镇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德星楼不仅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古镇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见证了古镇社会的变迁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古渡口</p><p class="ql-block">古渡口位于嵩口镇区的直街。其门楼和廊柱保存完好,石阶边还可泊船。渡口处有4块石碑:明朝嘉靖年间的“林带溪植榕碑”、清宣统元年的“重整义渡碑”、清“奉宪永禁溺女碑”和清代为处理林陈争水而引起人命案而立的“奉抚宪碑”。其中, “重整义渡碑”上明确划定了渡船收费标准,如“喜轿过渡只收花彩钱肆枚,棺柩过渡不准索取花彩钱分文”等。并规定了渡船安全要求, “渡船无论新旧,如有损坏,须修理坚固,不准糊涂滥用”。渡口的渡船按照石碑上的规定,把一代代人渡过大樟溪。</p> <p class="ql-block">群贤齐聚,共襄盛举。</p> <p class="ql-block">离开德星楼的庄严,我们踏入了嵩口古街的繁华。这里,狭长的石板路铺就的历史沧桑,两旁的传统店铺与古朴老房交织出岁月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郑记蛋燕。</p> <p class="ql-block">蛋燕在嵩口古镇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传统小吃,在结婚、乔迁、贺寿等喜庆宴会或是家庭聚会,都少不了它,因为它象征着幸福美满,平安吉祥,健康长寿。‌蛋燕以其口感滑溜、弹性十足而闻名,入口难忘。它主要使用鸡蛋和地瓜粉制作而成,制作过程包括将鸡蛋和地瓜粉搅拌成糊状,然后在平底锅中摊成薄饼,冷却后切成条状,可以进行多种烹饪,如炒蛋燕、煮蛋燕、拌蛋燕和清汤蛋燕等‌。</p><p class="ql-block">我们品尝了象征着幸福美满,平安吉祥,健康长寿的炒蛋燕,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民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嵩口古镇的主要街道包括服装街、关帝庙街、米粉街、横街和直街‌。这些街道上商铺林立,形成了嵩口古镇的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古镇驿栈。</p> <p class="ql-block">法庭。</p> <p class="ql-block">巧遇一家正在办结婚喜宴,征得主人同意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准备上桌的肉菜。</p> <p class="ql-block">葱饼</p><p class="ql-block">葱饼用的猪肉馅要肥瘦相间,用五香、酱油等作料调和入味,葱花要切成小段,摆放在盆里。烤饼的时候,需等到饼面焦黄,芝麻开始冒香气儿,这饼才算烤好。</p><p class="ql-block">我们先后品尝了两家的葱饼,味道很不错!</p> <p class="ql-block">油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家主人正在制作福建闽南的传统小吃面线糊原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晾晒面线糊的木架子。</p> <p class="ql-block">供销社。</p> <p class="ql-block">供销社里商品还真不少,我们在这里买了两瓶果酒。</p> <p class="ql-block">杨家祠堂。</p> <p class="ql-block">龙口书斋入口。</p> <p class="ql-block">龙口书斋</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宋代,并在明清时期进行了续建。书斋内保存了大量古籍和手稿,是文化体验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鹤形路</p><p class="ql-block">是一条融合风水文化与吉祥寓意的独特道路,其设计灵感源自八卦五行中仙鹤的长寿吉祥象征。</p><p class="ql-block">鹤形路整体呈蜿蜒曲折的形态,形似一只振翅欲飞的仙鹤:入口处为“鹤嘴”,弯曲的小路象征“鹤颈”,而墙体下部的鹅卵石则代表“仙鹤食米”,寓意家乡富庶、家业兴旺。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鹤形路是通往龙口祖厝的重要通道,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性。其墙体采用“上土下石”结构,下部鹅卵石不仅象征“米”,还增强了建筑的稳固性。</p><p class="ql-block">在鹤嘴处建有一座书斋,寓意学子读书声如仙鹤鸣叫,呼应文化传承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哇!这条路真稀奇!</p> <p class="ql-block">龙口祖厝。</p> <p class="ql-block">院内这座建筑保存得相对比较完整,其余的已经破败不堪。</p> <p class="ql-block">游完嵩口古镇名胜,品尝了这里的美食,我们原路返回停车场。在福州,我们不仅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福州确实是个有福之地,有福之州。不由得追溯福州名称的来历。</p><p class="ql-block">福州名称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年),当时闽州改称福州,依据唐代地理志《元和郡县志》记载,‌“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这一命名既体现了地理特征,也蕴含吉祥寓意,成为全国唯一以“福”字开头的省会城市。</p><p class="ql-block">游完福州,我们福气满满的前往烟火气息浓厚的泉州古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