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

振鹭

<p class="ql-block">2825.04.26. 晴 15~23℃</p><p class="ql-block">贝聿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生如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展览时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04.26~2025.07.27</span></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上海市黄浦区苗江路678号</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人生如建筑</p><p class="ql-block">鲜有人能如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17-2019)一样,以开放包容的视野践行推动全球文化交流的建筑理想。贝聿铭的职业生涯纵贯七十载,其备受瞩目的建筑项目横跨多个大洲,奠定了他在建筑史的重要地位,更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本展览是首个关于贝聿铭的博物馆大型回顾展,上海站将重访其建筑生涯的起点,他曾在这方土地上学习与成长。彼时贝聿铭时常往返于苏州和上海,穿梭于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的江南庭园建筑与国际大都会现代景观之间。这些早年的多元文化空间体验为他带来启发,令他致力于在跨文化视野和现代语境中探索和演绎地方性与历史原型。其设计亦体现对人与万物之间协作精神的信念,诠释建筑和空间与周遭环境的有机呼应﹣-建筑与生活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六大核心维度,系统解构贝聿铭的建筑思想体系:文化根源的滋养、城市设计的远见、艺术语境的交融、业主协作的智慧、几何形态与材料和建构的精研,以及对历史的省思。贝聿铭坚信,建筑应当既能彰显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唤起超越时空的普遍共鸣。</p><p class="ql-block">"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 M +联合主办。该展览于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由 M +主办并于香港首展。</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成年之时正逢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大萧条、两次大规模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价值观和建筑理念。这些经历亦让出生于中国的贝聿铭学会适应多变的环境,以美籍华裔建筑师的身份,设计出改变全球诸多城市面貌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贝聿铭早期的建筑学养,汲取自他多个成长地的多元城市风貌,也受美国留学期间接触到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影响。这些学术陶染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促使他开创出独特的跨文化设计语言,将地方的历史脉络和地理特征,与当代建筑理念和实践融汇一体。</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在狮子林湖心亭前的一座桥上。约1930年代</p><p class="ql-block">狮子林是贝聿铭童年的乐园,其中的假山石洞不但激发了贝聿铭的想象力,还影响了他日后的建筑实践,特别是对人如何在行走坐立之间领略和体验周遭景致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中国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的标准化宣传站(1940)模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p><p class="ql-block">竹、麻绳、混凝土、钢</p><p class="ql-block"> M +与香港大学合作为"贝聿铭:</p><p class="ql-block">人生如建筑"制作的模型</p><p class="ql-block">项目团队:王新喆、罗奕臻、严雍晴、杨思宇、宋齐宁</p><p class="ql-block">导师: Ulrich Kirchhoff </p><p class="ql-block">学校:香港大学建筑学系</p><p class="ql-block">模型制作:山明模型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模型由一座无线电塔和一座微缩剧场组成,展示了如何为战时流离失所的民众,提供学习和聚会场所。</p><p class="ql-block">由于贝聿铭的论文中没有任何完整的绘图或施工细节,我们只能自行探索用竹子和金属捆扎构件搭建无线电塔,并解决其地面固定问题。贝聿铭在此项目中将竹子这种传统物料与铸造金属的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金属接头实现两种材料的衔接。这一创新手法犹如进步的象征,带给我们莫大启发。"</p><p class="ql-block">﹣摘自项目团队成员访谈</p> <p class="ql-block">香港、上海、苏州</p><p class="ql-block">贝聿铭的父亲贝祖治是民国时期的银行家,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影响深远。由于父亲在中国银行任职,贝聿铭一家先后迁往香港和上海等大都市。贝聿铭及其弟妹均就读于强调中西文化及哲学教育的教会学校。</p><p class="ql-block">贝聿铭也时常回苏州探望祖父。当地的园林与上海喧嚣的国际化背景和都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城市深深地影响了贝聿铭,让他去思考历史和文化脉络如何塑造了身份与空间。</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在麻省理工学院</p><p class="ql-block">贝聿铭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其本科学业,该校是培养了一代中国建筑师的摇篮。然而,他很快便意识到学校的学院派课程侧重历史形态和宏伟规划,与自身对当代建筑的追求并不相符,于是转校到麻省理工学院。</p><p class="ql-block">贝聿铭原本想在麻省理工专攻工程学,时任院长威廉·爱默生发现其设计潜力,成功说服他改修建筑设计。在校期间,他参加了法籍瑞士裔建筑师柯布西耶的讲座,柯布西耶从经济、工业和抽象艺术的角度诠释建筑,对贝聿铭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思想精髓最终都融汇在他的本科毕业设计中。</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的哈佛时光</p><p class="ql-block">贝聿铭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攻读硕士时,师从瓦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1969),这是他深受启迪的一段时期。格罗皮乌斯是德国著名的包豪斯学院创始人,提倡融合工艺和工业的设计理念。包豪斯建筑的外形方正简约,通常采用玻璃、钢铁、混凝土等材料,是一种朴实无华、不向历史元素取材的现代建筑语言。</p><p class="ql-block">然而,贝聿铭在认同这种现代性追求的同时,敏锐地意识到其在应对多元文化、地域气候和历史文脉方面的局限性。他在硕士毕业论文《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1946)中,以批判态度回应了格罗皮乌斯的设计哲学,格罗皮乌斯本人对这一富有建设性的学术回应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份毕业论文亦奠定了师徒二人日后为上海华东大学项目合作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中银大厦</p><p class="ql-block">1982-1989,香港</p><p class="ql-block">中国银行(香港)兴建新总部的地皮,被主干道、停车场和天桥环绕。贝聿铭对于这片周遭交通繁忙的地皮不甚满意,便与有关部门协商,换取地皮一角的公共空间,令整幅地皮变成平行四边形,两边各可设计一个三角形花园。此举令贝聿铭得以将中银大厦与中环的街道网格平行呈现,并让大楼与直通维多利亚港的道路对齐,将对岸景色尽收眼底。一条新辟的道路成为大楼的正式入口,供车辆和行人进出。</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设计的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为位于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p> <p class="ql-block">华侨银行大厦</p><p class="ql-block">1970-1976,新加坡</p><p class="ql-block">1976年落成的华侨银行大厦,是贝聿铭在新加坡首个完整实现的项目。此大厦外形修长,两侧呈圆弧形,整座建筑物往后移,腾出的地方形成一个开放的广场,正对店屋林立的窄街。新加坡原有的高楼大厦都尽用地皮面积,贝聿铭的设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华侨银行大厦内有两个以钢制桁架连接的核心筒,此设计令室内形成无柱空间,还满足了政府希望尽快竣工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韦伯奈普公司位于纽约麦迪逊大道383至385号的总部大楼及其屋顶结构</p><p class="ql-block">1955年,贝聿铭在威廉·泽肯多夫麾下承接的首个重要项目,是为韦伯纳普的总部大楼进行改造﹣﹣包括增建两层顶层办公空间及全面翻新原有大堂与室内。在这一设计中,贝聿铭将顶层空间精心划分为功能均等的控制区、休憩区与艺术展示区,并于上层景观露台巧妙嵌入宴会厅。这一方案完美诠释了泽肯多夫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双重诉求:既追求建筑艺术性,又确保商业上的成功。与贝氏众多作品一样,该设计展现出惊人的前瞻性﹣﹣直至1960年代,其他企业才开始意识到办公空间作为企业形象载体的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左)与前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右)在卢浮宫金字塔的开幕仪式上,1989年。</p> <p class="ql-block">时任巴黎市长雅克.希拉克表示支持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但同时要求贝聿铭制作1:1的金字塔模型以争取民意。为了达成要求,工程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四根碳纤维缆索,通过起重机将之悬吊于拿破仑庭院预定建造金字塔的位置,精准模拟金字塔的立体轮廓。模型内部留空,藉此表明建成后的金字塔不会遮挡原有景观视野。超过六万名巴黎市民观摩了这次实地展示,希拉克随后对贝聿铭的设计表示认可,舆论最终倒向支持贝聿铭。博物馆新馆于1989年开放,继而黎塞留馆的翻修工程于1993年竣工,焕然一新的卢浮宫就此成为巴黎文化自信的新象征。</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与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检验用于建造卢浮宫金字塔的玻璃,1987年</p> <p class="ql-block">一名新娘在大卢浮宫计划的黎塞留通道留影</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职业生涯的成就,源于其建筑技艺的精湛和独到的解决问题的智慧,同时也离不开机遇的眷顾,以及面对重要委托时的锲而不舍。从市长到博物馆馆长,他总能以真诚的合作态度赢得客户信任,敏锐洞察他们的核心需求。他常常能够说服客户突破原有的设想,并不计成本地追求更为高远的目标。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这些富有远见的委托重塑了全球众多城市与机构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美秀美学院中等教育学校礼拜堂</p><p class="ql-block">2008-2012,滋贺县信乐町</p><p class="ql-block">贝聿铭意欲以此礼拜堂作为美秀美学院中等教育学校的校园焦点。他将礼拜堂设计成泪滴造型,灵感源自将扇形纸片简单卷曲对接。然而,要将这个锥形转化成建筑结构极为困难,最终团队通过几何计算建模生成了该结构。为满足隔热和声学上的需求,礼拜堂采用混凝土结构。但贝聿铭特别委托为苹果全球旗舰店制作金属幕墙的日本制造商菊川企业,定制不锈钢曲面板材包裹礼拜堂,完美呈现其追求的流线形态和雕塑般的外观。礼拜堂内部以红杉木饰面覆盖结构体,营造出静谧的沉思与冥想空间。</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00-2006,苏州</p><p class="ql-block">出于对周边古建筑保护的考虑,贝聿铭曾咨询了吴良镛等建筑师并收到建议采用带有飞檐的传统陶瓦屋顶,贝聿铭最终坚持使用无传统装饰的钢结构屋顶。</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模型</p> <p class="ql-block">在保持与周边屋顶色调和轮廓协调的同时,通过钢架结构实现了室内空间的高低错落,并巧妙设置玻璃天窗,既引入了自然光线,又营造出内外交融的景观视野。</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00-2008,多哈</p><p class="ql-block">贝聿铭在设计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时面临的核心挑战,是需要为该馆找寻一个设计的立足点,以体现其历史悠久、横跨多个大洲的丰富伊斯兰艺术珍藏。在研究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伊斯兰古建筑后,他被埃及开罗的伊本.图伦清真寺所吸引。该清真寺约建于公元9世纪,圆顶净礼喷泉由八角形渐变到正方形,最终过渡为圆形,这种几何逻辑的使用既存在于特定文化和历史中,又具普世性和通用性,其简约的风格也很契合卡塔尔一在当地建造传统中,未曾有过如此规模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从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穹顶下方往上看的中庭景观,可见其吊灯、四根壁柱和格状天花板往上延伸至圆窗</p> <p class="ql-block">感谢你的到访,关注和点赞!</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owom7t" target="_blank">刘海粟美术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展(一)</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gnaxrb" target="_blank">佛教造像</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b33uo1" target="_blank">贞观鉴——大唐历史文化主题展</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vm05k7" target="_blank">中国建筑与建筑文化</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szinn5" target="_blank">同济大学博物馆(一)</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