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海 美篇号:363793221 <b>我的家乡东兴市交东村,与北仑河出海口竹山村相距只有20公里,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涉足过。今年春季回家乡,弟弟及弟媳开车陪我走进竹山村,让我度过一个难忘的旅程。</b> <b>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的竹山村,因过去盛产竹子而得名。汽车从东兴市区出发,十多分钟就到。一下车,我被这个宁静祥和、景色秀丽的村庄所吸引。这里竹林茂密、溪流清澈、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在翠绿欲滴的竹林漫步,享受格外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恩赐,非常惬意。南面紧邻浩瀚的北部湾海,拥有美丽的海滩和清澈的海水,西南边与越南芒街市隔海相望。村前红树林一望无边,村后是繁花似锦的花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b> <b> 竹山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属百越之地,汉朝时为合浦郡所辖。这里有许多悠久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如古代的烽火台、战争遗址等,见证了边境东兴的历史变迁。<br> 来到竹山,我首先拜谒大清国钦州界碑。在竹山村旧码头旁边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块古老而庄严的界碑,它静静地矗立在北仑河的出海口旁,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悠久的历史。这块界碑就是“大清国一号界碑”。</b> <b>据史料记载,光绪十二年,钦州知州李受彤奉命随清政府钦差鸿胪寺卿(外交官)邓承修,道台王之春与法国勘界代表狄隆、海士勘定中越国界。勘界结束后,清政府与法国(越南当时为法国殖民军占领)在天津签订的《中法越南条约》规定,两国边界自竹山起,循北仑河出海口逆流而上,以河心为界线。竹山界碑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所立的第一块界碑,又是起点,故称大清国一号界碑。一面书“大清国钦州界”(当时东兴属钦州府辖),一面书“大南”(越南)。这块由当时清朝界务总办、四品顶戴钦州直隶知州李受彤所书的界碑,字迹工整,笔力遒劲,显得庄严而雄浑,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一种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b> <b>站在碑前,抚摸碑石,犹如触摸一部厚重的历史,上人心潮澎湃,充满爱国固边的激情。据传李受彤主持勘界立碑8年,饱受风餐露宿、道半断粮、毒虫猛兽之害,历尽千辛万苦,令人钦佩。这界碑,捍卫着祖国的寸水尺土,显示了中华民族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和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如今,立碑人早已作古,其足迹也难觅,但他们用爱国情衷凝聚成的界碑,于巍巍然中昭示一种永恒的精神和神圣!</b> <b>从界碑广场出来,我又逛竹山古街。漫步街头,一股岁月尘封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俯仰之间,可见街道石块被踩磨得凹陷锃亮,青砖瓦房虽历经百年沧桑,仍保持古香古色。这里的建筑风格呈阶梯状排列,清静、优雅、古朴。短小的街市,狭窄的老巷,没有车辙,小巷两边,大多是青砖瓦房,极富古韵和小街小巷情调。近邻的松柏、 楠木山、长山等几个村的村民,都到竹山码头“衬街”(逛街)。</b> <b>竹山村虽小,却是有故事的地方。竹山码头和这片海滩上曾发生国民党残军从广西经海路败退大陆的最后一战。1949年12月5日,驻守东兴的国民党海南特区警备司令部特务团、广东省保安第一团、第九团残部共2000余人,与从防城溃逃的军警同时逃往竹山村,准备从竹山码头乘船逃往海南岛。我人民解放军及防城县地方游击队对逃敌进行英勇阻击,有1000余名敌军被歼灭于竹山村码头附近。</b> <b>逛完竹山古街,我来到竹山地标广场。开阔的广场中间,矗立着一座35米高的雕塑,设计成一个红蓝相间、抽象的“兴”字形状,代表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体现中越友谊的概念。地标广场后面是沿边公路起始点标志性建筑。竹山村是中国18400公里大陆海岸线由西向东的起点,这里立了一颗花岗石雕凿而成的巨型圆球作为标志。从地图上看,中国最西边的海,在北仑河出海口的竹山村海岸戛然止步。站在圆球雕塑前,举目远眺,越南芒街与中国东兴隔海相望,北部湾海越往远处愈加宽阔。</b> <b>当我转身回望那历尽沧桑的大清国一号界碑,竹山古街那一块块凹凸不平的小石板,以及小小街巷被潮汐泡浸得沉甸甸的历史,令我感叹慨不已。眼前中越两国边境贸易人来人往,而大青石界碑始终缄默如初,像一枚被风化的历史书签,永恒地夹在战争与和平相邻的页码之间。</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