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黄寺瞻顾中华民族凝聚之魂

老接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文:老接 美篇号:5284031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处古迹是否有生命力,就看它有没有灵魂。只要魂魄还在,它的形就不会散。走进300年前年班禅行宫-北京西黄寺,我对此更加深信不疑。这座寺庙,顺治八年即公元1651年开建,于次年建成,是清政府为迎接五世达赖喇嘛,在辽萧太后燕京行宫的基础上建造的。此寺与相邻的东黄寺构成一片与雍和宫比肩的宏大建筑,是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们在北京的驻锡之地,是清政府与西藏数百年来往的见证。然而,经历了历史烟火和变迁,东寺无存,西黄寺只剩下清净化城塔院等核心部分,残花再放,闪耀着璀璨的孤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能进入这处圣殿的人有幸。以往,人们只能从附近的街巷中望见嵯峨的白塔,无法一睹其真容。2018年,此处开辟为西黄寺博物馆,是京城唯一一座原生态藏传佛教文化博物馆,也是该寺300年来首次对公众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近山门殿,见绿琉璃筒瓦黄剪边歇山调大脊顶,旋子彩画,五踩斗拱。那绿琉璃瓦和黄剪边,展现着皇家的尊贵身份特别引人注目;两侧的琉璃影壁融合了藏汉文化元素,彰显着其独特的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门殿的建筑风格庄重大气,色彩搭配明亮,给人以豪华而高贵的感觉。站在山门殿前,仿佛可以感受到佛教之光的照耀,洗涤心灵的沉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黄寺的第二进院落是天王殿,两侧是钟鼓楼。天王殿前的广场上高耸着一对经幡旗杆,作为藏传佛教的象征。天王殿供奉着布袋和尚和四大天王像,与传统汉族寺庙不同,天王殿后身并没有韦陀菩萨的供奉,而是供奉了藏传佛教十八罗汉之一的达摩多罗居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天王殿到第三进院落的大雄宝殿之间,需要经过一道关闭的垂花门。面阔三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悬山顶,五踩斗拱出三幅彩画,三门均为红漆棋盘大门,梅花形门管四个,门框前后有抱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雄宝殿是西黄寺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建于1652年,是西黄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面阔五间,绿琉璃筒瓦歇山顶,五踩斗拱,旋子彩画,前檐明次间为五抹斜方格隅扇门,稍间为三抹斜方格隔扇窗。大雄宝殿采用了典型的汉式建筑外观,但内部却完全是藏传寺庙的布置,金碧辉煌。殿内的佛像配置独特,左边是横三世佛,右边有一尊绝美强巴佛与十一面观音像。正中供奉着九世、十世、十一世班禅。旧有佛像现已不存。此殿原为七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时改为五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鼓楼位于前殿后院内,东、西各一座,现已无存,只留基址。1987年修缮时沿东西墙盖了两排各十一间平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配殿位于正殿左右,各面阔三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大式硬山顶,前出廊,旋子彩画,明间前出垂带踏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雄宝殿后是第四个院落,其中心屹立着清净化城塔。它是西黄寺的标志性建筑,由汉白玉砌成,被誉为“北京白塔之冠”。融合了汉、藏、印度的艺术风格,堪称清代金刚宝座式佛塔的精品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净化城塔中心为一座高1.6米的藏式佛塔,建于一个高3米的台基上。塔的下部是一层八角形须弥座式的塔基,上下枋部位饰以卷草、彩云、双凤、莲瓣等纹饰,雕工精美。束腰部位八面各雕佛传故事画一幅,转角处各雕一座力士像。其上又有一层满雕流云和小坐佛的须弥座,承托着覆钵式塔身。塔身正面辟一佛龛,龛内浮雕三世佛,龛旁分雕菩萨立像八尊。塔身上部又有一层折角须弥座,座上为铜鎏金莲座、相轮和宝瓶组成的塔刹。藏式主塔的四隅,各有高约 7米的密檐式经幢一座,上刻经咒,并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纪年。四座经幢和主塔组成金刚宝座式塔。塔前左右分列石犼一对,昂首吐舌,身侧附短翼蹲于石须弥座上。 引人注目的雕刻是塔的正南面的龛内,刻有三世佛的雕像,阳光下熠熠生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谓“清净化城”为佛教术语,意即远离一切烦恼、尘垢、罪恶等,不染尘俗,能接引众生成佛的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北京,西黄寺的五塔是三座“印度金刚座”之一,另外两座分别是早于它的真觉寺(五塔寺)的金刚座和碧云寺的金刚宝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塔身洁白,庄严肃穆。时常有虔诚的信徒在塔前诵经稽首,也有旅者来自转塔祈福。宝塔仿照印度菩提伽耶式修造,即中央一座覆钵式宝塔,周围四座八角密檐塔,共同组成了五方式宝塔,在该塔身前背后映出一段象征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净化城塔前后两侧,各有一座四柱三楼通体为汉玉雕成的石牌坊,楼顶为庑殿式,下施斗拱,额枋浮雕有梵文六字真言及佛教“八瑞相“图案;两边楼柱面上高浮雕缠枝八宝,正楼柱面阴刻乾隆帝书楹联。这牌坊是汉式的,与灵塔风格迥异却又因颜色一致而极度协调,远观近看都觉得融为一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碑亭位于清净化城塔前左右两侧,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上檐斗拱三踩,下檐五踩,旋子彩画,四面柱间隔以朱漆木栏。亭内各竖石碑一座,东碑螭首龟趺,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御笔《清净化城塔记》,碑阳满汉文,碑阴蒙藏文;西碑方首石座,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仲冬月御笔“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附译满蒙藏三种文字,碑阴刻玉兰花。不必着眼于御碑内容,看它的形制完全是传统的御制碑亭,体现了中央政权的辖制,立在这里又是对地方政权的关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慧香阁,又称“后罩楼”,位于清净化城塔北侧,为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的最后部分。西黄寺核心建筑之一,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共二十一间,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这是2007年、2008年8月间复建的,恢复了历史原貌,两层建筑,共计房间五十间。一层名为藏经殿,中间供奉文殊菩萨,两侧存放经书;二层则为班禅行宫,不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军入关占领北京之初,为巩固满蒙藏之间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清廷即遣使入藏邀请达赖来京,遭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婉拒。七年后,顺治再次遣使入藏,并送去丰厚礼物,邀请达赖喇嘛入京。 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初七,五世达赖自拉萨启程,途经青海时受到清大臣和三千士兵迎接。十二月十六日抵京,顺治皇帝亲自出南苑迎接,恭请达赖入驻东、西黄寺,随后正式授予阿旺罗桑嘉措“达赖喇嘛”名号,颁金册和印章,自此开创了中原王朝册封“达赖”和“班禅”封号的历史。五世达赖在京居住半年后返藏,此后西黄寺便成为西藏政府驻京的办事处,西藏使臣入京多居住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世纪之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乾隆皇帝邀请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华丹益希来京参加两年后的七十寿辰庆典,班禅接受邀请。此前,六世班禅断然拒绝了东印度公司代表提出的英国与西藏建立联系、英方与西藏自由通商等无理要求,维护中央政府权威和祖国统一。当清政府有邀时,六世班禅则不顾艰辛,欣然前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年六月班禅自日喀则启程,经羊八井时受到达赖八世、驻藏大臣的迎送。当年十月抵达青海,于塔尔寺停留过冬后率领2000余人,东渡通天河、黄河,翻越雪山,横穿沙漠,历经一年有余抵达承德。 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六日在避暑山庄参加庆典,当时,乾隆皇帝安排了隆重的接待仪式,并向他赠送了厚礼。为了安排班禅在承德的驻锡地,朝廷仿照扎什伦布寺为其兴建了须弥福寿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月二十五日班禅经古北口启程入京。在驻锡西黄寺的两个月中,他授戒、讲经、灌顶20余次,接待僧俗信众万余人次。期间皇六子一直劝慰班禅注意身体,班禅依旧受戒灌顶,弘扬佛法。十月六世班禅开始出现高烧症状,在获知班禅身体不适后,乾隆派御医前往诊治,又亲往西黄寺探望。此前,朝廷曾安排接种“牛痘”,六世班禅考虑到自己的特殊宗教地位坚拒不受,为染疫留下了隐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初二下午,班禅六世于西黄寺圆寂,享年四十二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黄寺迎来了活佛又送走了活佛,送走了活佛,又迎来了一座灵塔。班禅去世后,乾隆到西黄寺致祭,并御赐七千两黄金打造灵塔用于安放其遗体,次年运回扎什伦布寺安置。乾隆皇帝下旨在班禅大师所驻锡的西黄寺西侧修建了清净化城塔和塔院,以收藏六世班禅生前用过的衣履经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四十六年(1781)正月十八日,乾隆御旨清净化城塔及塔院工程动工,次年十一月竣工,乾隆御书《清净化城塔记》,以示纪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又一个多世纪过去,西黄寺迎来了另一位达赖喇嘛。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英军入侵西藏,清朝驻藏大臣有泰阻挠藏军抵抗,第二年夏季英军攻至拉萨城外,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被迫出逃亡至蒙古乌兰巴托,有泰上奏清廷取消达赖称号。达赖通过西宁办事大臣呈递奏折申诉,并派人赴京呈报西藏形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政府派人安抚并恢复其封号,安排其经甘肃张掖抵达青海塔尔寺,为返回西藏做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驻藏大臣反对达赖回西藏,十三世达赖要求入京觐见,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他遵旨到五台山等候。九月初四日由五台山转乘火车抵京,由军机大臣那桐率众多官员到车站迎接至西黄寺驻锡。达赖在京期间,利用觐见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的机会,数次要求不经驻藏大臣直接上奏朝廷的权力,但都没有获得响应。十月光绪、慈禧双双去世,达赖入宫拜谒梓宫,为二人举行超度仪式,十一月奏请清廷同意离京,十一月二十八日自西黄寺启程返回西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偶有龃龉,汉与藏及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联系、凝聚的纽带并未削弱且得到传承。二十年后,1923年九世班禅曲吉尼玛因反对噶厦政府向扎什伦布寺征税逃至青海,寻求民国政府支持。1925年2月20日到达北京后,班禅九世因西黄寺年久失修并未入驻,班禅在京期间曾组织修葺清净化城塔院,不久班禅九世离京赴各地讲经弘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双黄寺历经百年的战争破坏、时局动荡以及年久失修,已变得破败不堪。解放战争时期西黄寺曾被用做国民党军营,清净化城塔院的藏经楼“慧香阁”更毁于弹药库爆炸。解放后东、西黄寺均被拆毁,西黄寺大街被改造建设成军队机关所在地。八十年代,北京市政府将清净化城塔院列为保护文物予以整修维护,仍属于军队大院,不对公众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十世班禅确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主持在清净化城塔院成立“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并任首任院长,每年有来自西藏、青海、内蒙等地的活佛、高僧在此接受佛教高等教育。“清净化城塔院”改名“西黄寺”,划归中央统战部管理,仍不对民众开放。2006-2008年间,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筹款对清净化城塔院全面修缮,并复建了藏经阁和东西禅房。在修建过程中发现台基为乾隆年间原物予以保留,在其上重建了两层楼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5月26日,西黄寺以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附属的博物馆名义,正式向公众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黄寺作为北京少有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身体验西黄寺的神秘和宁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黄寺,自建成300年以来秘不示外,其在清代一直担当着接待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及其贡使的特殊使命,它是蒙藏宗教上层人士与祖国内陆进行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桥梁,更是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进行政治联系的纽带,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历经风雨它仍然矗立,是因民族凝聚的雄魂不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藏传佛教优秀文化以爱国爱教的价值观为灵魂,以藏传佛教为特色。北京西黄寺见证了以六世班禅为代表的藏传佛教高僧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丰碑。六世班禅进京朝觐进贡、民族交往等有关的场所和文物,成为藏传佛教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印迹,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藏传佛教文化艺术传承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