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体验:一万颗米大约有多少?

璐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学习了10000以内的数的认识,翻看了上一届学到这里时的美篇笔记,更多的是困惑。为了解决当时的困惑,我打算用数学经验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是数出来的,以及理解十进制和位置值。让学生经历从一个到一万的过程。我布置了一个开放性的作业:一万颗米大约是多少?为此我还特意强调了是“大约”千万不可一颗一颗从1数到10000。实在是怕数着数着骂老师,我喷嚏不断就不美好了。</p> <p class="ql-block">  值得庆幸的是班上的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很强,从一颗颗数到10颗,再10颗10颗一堆合成100颗,然后分出和100颗大小差不多的10堆合为一千,再分出10堆和1000颗差不多大小的大米,一千一千的数,数出一万。这样的逻辑思维经历了个十百千万五个计数单位。经历了各种数数地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加深了学生对十进制和位置值的认识与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数感。</p> <p class="ql-block">但是,在部分学生作品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p><p class="ql-block">1.胡乱假设。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容器,盛着体积大小不一的米,一千一千地数。他只知道了十个一千是一万中的“十个”,并未理解此处的每份1000是一样多。</p><p class="ql-block">2.直奔结果,我只看到了孩子们说</p><p class="ql-block">“这里是1000”我们来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没有经历从一个到一十再到一百的数位进位过程。</p><p class="ql-block">3.分得太散,学生把10000粒大米平铺开,没有合拢,体验感不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有智慧的是用容器和秤去作为估计工具的想法。让我们的估计更接近准确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直接称出100颗大米的重量然后通过计算称出10000颗大米的重量的。也有先称10颗的重量,再计算并称出100颗的重量,再计算并称出1000颗的重量,最后计算并称出10000颗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此次活动的教育意义深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理解十进制与计数单位</p><p class="ql-block">通过“个→十→百→千→万”的数数过程,直观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原理,建立计数单位间的关联,明确“十千为万”的进位逻辑。</p><p class="ql-block">2. 建构位置值概念</p><p class="ql-block">学生在分别计数(如10颗→100颗→1000颗)中,体会不同数位上数字的意义(如百位的1表示100),理解数字位置决定其大小的核心概念。</p><p class="ql-block">3. 培养数感与量感</p><p class="ql-block">从“一颗米”到“一万颗米”的渐进体验,将抽象数字与具体数量结合,通过容器、重量等工具估计总量,发展对大数的感知和量化能力。</p><p class="ql-block">4. 渗透数学思维方法</p><p class="ql-block">-化繁为简:用分组计数替代逐个数数,体会“以少估多”的策略。</p><p class="ql-block"> 逻辑推理:通过10颗→100颗→1000颗的递推,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培养归纳推理能力。</p><p class="ql-block">误差意识:强调“大约”的估算本质,引导学生关注结果合理性,而非绝对精确。</p><p class="ql-block">5. 激发创新与实践能力</p><p class="ql-block">鼓励用容器、秤等工具探索多样化方法,突破机械计数的局限,培养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和实践创新思维。</p><p class="ql-block">6. 暴露认知误区,针对性引导</p><p class="ql-block">从学生“假设不一致”“跳过进位过程”等问题中,精准把握学习难点,通过对比、修正强化对“等分”“进位”等关键概念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结:活动以“数米”为载体,让学生在操作中“做数学”,既夯实数概念的底层逻辑,又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为后续大数运算和量的度量学习奠定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