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桃江二景

云厌俗

<p class="ql-block">文章原创/云厌俗</p><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云厌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桃江二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的旅程,超出了我体力的极限,而意外的收获,也超出了出发前的预期。这场旅行从爬山拜佛之旅,变成了礼拜文化先贤之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昨天女婿打来电话,说要趁他还没上班,带着三个老人和一岁的孩子,一起去浮丘山爬山拜佛。于是今天早饭后,女婿开车来到楼下接上我们,向着目的地进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季节,风和日暖,正是春游的好时候。车窗外春日的暖阳,开阔着久困墙内的思绪;凉爽的田野山风,吹散了无可言说的倦意;繁花似锦的公路两边,牢牢吸引着我的视野,将连日紧盯屏幕的目光,拉进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车终于来到了浮丘山脚下,大家开始了爬山之旅。四个人轮流抱着一岁的孙女,一开始还信心满满。可当过了南天门之后,便感觉有些吃力了。等到了山腰的那一片店面处,作为孙女的爷爷当了“逃兵”,余下的爸爸和两个奶奶,带着孙女继续爬山。中途从小路转道拜过财神爷后,三个人已经累得双脚发抖。抬头望着丛林中古老的石头盘山路,感觉它仿佛延伸到了山顶的云端。处在如此境地,不允许有任何其他想法,只能咬紧牙关继续往上爬。由于走上了古老的石阶,每跨上一级台阶都更加艰难。每爬十多级台阶,便要换一个人抱孩子。也不知换了多少次,终于又回到了宽阔的公路上。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终于站在了公路的尽头,抬头看见寺庙的那一刻,所有疲劳瞬间消失,我竟被自己最后的努力感动了。我站在寺前宽大的地坪边,抱着孙女依着栏杆,望着通向天边的山山水水,陶醉于这景色之中,忘却了一切,包括拍一张一岁的女孩和奶奶站在山峰圣地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比起上山时经历的艰难,下山的过程不值一提。在回来的路上,女婿突然说他们老家大华村开发了一个名人景点,想去看看,同车的长辈全都赞成。反正都已经出来了,不在乎早一点晚一点回去,于是,在经过清溪村路段时,我们拐进了前往大华村的旅程。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女婿和亲家母都没去过大华村,原本以为此去路程不过十来里,谁知跟着导航过了一村又一村,翻了一山又一山,一口气开出三十五里多路,进入桃江一个深山旮旯里。让人惊喜的是,前面的路越来越宽,风景也越来越好,还出现了很多美丽的墙画。莫应丰故居的指示标志在公路边不断出现,最终看到了停车处的提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停车处,从山腰下到山底,发现这里的地形像一只碗。周围是高高的山脊,竹林仿佛连接着天上的白云,碗底是一栋古旧的木屋,门楣上书“莫应丰故居”。走进屋内,墙上陈列着莫老先生作品介绍与图片。莫应丰,益阳桃江人,生于1938年,卒于1989年,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实,在此次游历之前,我对这位先生一无所知,今天能有此相遇,也许是一种缘分,让我对文学先辈有了更多的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来的路上,我念念不忘的是一路上的风景。大自然的美丽,就藏在那只闻泉水潺潺,不见水从何来的奇妙山水之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