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7日,我们自驾来到了山东曲阜。</p><p class="ql-block"> 曲阜市,鲁国故都、孔子故里,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济宁市代管。曲阜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先秦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诞生、讲学、墓葬和后人祭祀之地,因此被称之为“东方圣城”,也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耶路撒冷”。同时,曲阜市还是鲁班故里,孔尚任隐居地。</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位于曲阜市中心鼓楼西侧300米处,是祭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曲阜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4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是仿北京故宫样式修建的。与相邻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称“三孔”。曲阜孔庙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曲阜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p> <p class="ql-block"> 孔庙的正门是一个圆弧形的翁城,叫“万仞宫墙”,这四个字是乾隆御笔。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4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是仿北京故宫样式修建的。与相邻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称“三孔”。曲阜孔庙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曲阜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p> <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八点前在孔庙大门前有漂亮的开门仪式演出。</p> <p class="ql-block">过了“万仞宫墙”是主城门楼</p> <p class="ql-block"> 金声玉振坊,石质牌坊,进孔庙的起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三间四柱式石坊,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 泮水桥(又称泮桥、状元桥、跨鳌桥)是古代学宫或孔庙中的礼仪性桥梁,交通功能较弱,主要体现封建礼制。此桥为单孔石拱桥,长7.38米,宽4.45米,桥面饰二龙戏珠石阶,桥下泮水呈半圆形,两侧有圣柏夹桥,形成“二柏担一孔”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为石柱铁梁。“棂星门”三字为清乾隆皇帝手书。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代帝王凡祭天先祭棂星。表示祭祀孔子的规格如同祭祀天一样,尊孔如尊天。</p> <p class="ql-block">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坊额由时任山东巡抚曾铣所题。“太和”二字取自《易经》“保合太和,乃利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至圣庙牌坊</p> <p class="ql-block"> 圣时门,是曲阜孔庙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名为“圣时门”,名称源自《孟子》对孔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此门仅皇帝祭祀或衍圣公出生时开启,平时由东西偏门(快睹门、仰高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 壁水桥,位于孔庙第二进院内,初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增添了石栏,河身砌有河底。</p> <p class="ql-block"> 弘道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为明初时孔庙的大门。清朝雍正年间重修,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p> <p class="ql-block"> 弘道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高9.92米,长17.28米,宽8.96米,单檐歇山顶,灰瓦绿边,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梁枋肥宽,平板枋高狭,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孔庙、孔府、孔林都有很多古树名木,主要是柏树,有园柏、侧柏、桧柏,还有少量其他树种,树上都有二维码,是该树的身份证,扫码即可知道此树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这棵树是侧柏,保护级别为一级,树龄810年,胸径90(cm) ,树高16.5(m),冠幅7.4*11(东西*南北),枝下高7(m)。</p> <p class="ql-block"> 大中门是曲阜孔庙的第四道门,原为宋代孔庙的正门,始建于金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 大中门高9.42米,长20.44米,宽7.49米,三开间,绿琉璃瓦覆顶,门匾为清乾隆帝御书“大中门”三字。</p> <p class="ql-block">同文门</p> <p class="ql-block"> 御制重建孔子庙碑,叫弘治碑,立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此碑原有碑亭,后因失修倒塌。碑文为正楷书写。</p> <p class="ql-block"> 永乐碑亭,立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 成化碑,明成化四年(1468年)立,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是曲阜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p> <p class="ql-block"> 洪武碑亭,始立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弘治十二年(1499)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 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因“奎主文章”之说更名为“奎文阁”,为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图书典籍而建。初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扩建,是我国著名的木结构阁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 “墙倒屋不塌”的奇特现象,曲阜孔庙奎文阁体现了中国古建筑杰出的抗震性能。清康熙七年(1668年),在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8.5级的地震,史称“郯城大地震”,这是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一次最强烈的地震,其释放的能量约是唐山7.8级地震的11倍。当时百姓描述“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在孔庙奎文阁前的一通石碑上也记载道“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但23米高的奎文阁能够安然无恙,岿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对孔庙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木质斗拱结构</p> <p class="ql-block"> “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这是山东曲阜孔庙大成门的楹联,清雍正皇帝撰题的。</p> <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是孔庙奎文阁与大成门之间的十三座碑亭,其中金代碑亭两座、元代碑亭两座,清代碑亭九座。碑亭上的碑文,多是对孔子追谥加封的昭告、拜庙祭祀的祭文和修建孔庙的记录。碑文用汉文、满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文字书写。</p> <p class="ql-block">孔庙"钩心斗角"奇特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院内,大成门房檐的一端插入了另一座房屋的两层屋檐的中心位置,这就是所谓的"钩心"。屋檐的左右四角相对,即所谓的"斗角"。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p><p class="ql-block">古代建筑师通过榫卯结构将许多木头组合成构件,形成上翘的飞檐,这种设计不仅不需要铁钉和粘胶,还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飞檐和斗拱的设计非常精妙,飞檐层层叠叠,相互交错,角角相对,展现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设计不仅在结构上稳定地连接建筑中心,还在美观上尽量向外出檐延伸,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建,中门额上悬挂着乾隆亲笔御书“大成门 ”三字的华带立匾。</p> <p class="ql-block"> 先师手植桧,是位于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围护的桧树,树东石碑由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古桧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在过去,它是孔子学说精神不朽的象征,其长势繁茂与否预示着孔家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与衰败,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浴火重生的伟大精神。如今,这棵树依旧生机勃勃、挺拔高大,寓意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华民族共同体屹立长存,也象征着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杏坛,是孔子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金代在杏坛上建亭,元祖至元四年重修,明穆宗隆庆三年重建,是一座朱红色柱子的高大亭阁,阁内有坛,坛前有四棵杏树,谓为杏坛,牌匾为乾隆皇帝御题。</p> <p class="ql-block"> 杏坛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呈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专门在孔庙院落内“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以此纪念并彰显孔子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 乾隆“杏坛赞碑”,乾隆帝对杏坛十分推崇,当他第一次来到曲阜时,就在这块碑的正面题刻了一首《杏坛赞》:“忆昔缁帷,诗书授受,与有荣焉,轶桃轹柳,博厚高明,亦曰悠久,万世受治,杏林何有?”这首诗回忆了孔子在杏坛讲学的情景。乾隆帝第二次到访曲阜时,正好赶上杏花开放,他诗兴大发,于是在这块碑的另一面又题写了一首《杏坛赞》:“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p> <p class="ql-block">亭下有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碑。</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正殿,东西宽45.78米,南北深24.89米,高24.8米,重檐九脊,周绕回廊,雕梁画栋,宏伟壮观。正面“大成殿”牌匾为清代雍正皇帝手书。大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殿内悬挂清代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等十余方牌匾。</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28根石雕龙柱,均以整石刻成,高6米,径长0.8米,为明代弘治年间徽州工匠刻制。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石柱为云龙浅雕。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龙柱,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雕刻玲珑剔透,龙姿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匾额“生民未有”,字面意为@自有人类以来未曾有过”,是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历史地位的至高评价,强调其教化民众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p> <p class="ql-block"> 寝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是祭祀孔子夫人元官氏的殿堂。内设神龛及元官氏牌位。</p> <p class="ql-block"> 圣迹殿,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存放孔子“圣迹之图”石刻而建,并因此而得名。殿内存有描述孔子一生主要活动的120幅石刻图画和晋、唐著名画家顾恺之、吴道子等所绘的孔子画像石刻等。</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为供奉孔庙土地神主之处,始建于金代,明弘治火灾后重建。现建筑为1988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 神庖,祭祀孔子前准备牺牲﹣﹣猪、牛、羊的地方,现神庖为清初所建。1999年辟为曲阜汉画像石展馆,存放曲阜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p> <p class="ql-block"> 家庙,原为孔氏后人私祭祖先之处,庙内现祀孔子夫妇、孔鲤夫妇、孔伋夫妇以及“中兴祖”四十三代文宣公孔仁玉夫妇。</p> <p class="ql-block"> 崇圣祠,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时为家庙。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为王爵,更名为“崇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p> <p class="ql-block"> 家谱碑,明立孔子五十世孙孔拂世系谱碑,形如石槽,收入孔拂十二世裔孙。</p> <p class="ql-block"> 家谱碑,元天历二年立孔族谱系图碑,记述孔子至四十二世孙谱系。</p> <p class="ql-block"> 鲁壁,是为纪念孔子九代孙孔鲍藏书而建立的标志性建筑。公元前213年前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孔鲍不忍书毁,便将《尚书》《礼》《论语》及《孝经》等经典偷偷藏于孔子故宅的墙壁内,这些经典著作免遭了一场劫难,完整地保存下来。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在拆除原孔子故宅旧墙时,忽然听到有金石丝竹之声,六律五音之美,从墙壁里发现了数十篇经书,正是当年孔附藏之书。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为纪念孔鲍藏书,在诗礼堂后增建了一堵照壁﹣﹣鲁壁。“鲁壁藏书”保护了中华文化典籍,鲁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孔宅故井</p> <p class="ql-block">故井碑亭</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笔“故井赞”碑</p> <p class="ql-block"> 诗礼堂,为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明弘治年间辟建此堂。据《论语》记载,孔子闲时立于堂前,喊住快步走过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了没有,教育他“不学《诗》,无以言”,又一天教育他“不学《礼》,无以立”,学诗学礼就成了孔子后代的祖训。过去,祭祀孔子前在此演习礼仪。清代康熙、乾隆皇帝谒庙致祭后曾在此听孔子后裔讲解经书。诗礼堂东侧有厢房9间,为礼器库,储放祭祀用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宋朝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 承圣门,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孔庙东路的大门。明代重建,后多次重修。金代名“燕申门”。清雍正七年(1729年)诏改名为“承圣门”,有承继圣业之意。</p> <p class="ql-block"> 这棵树上好像长着一条龙,人称“龙纹树”。</p> <p class="ql-block">快睹门,“覩”同睹,先睹为快的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