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由三部小说想到的

靳轲

<p class="ql-block">  我在阅读各种长篇小说的时候,经常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为什么在浩瀚的小说编年史上,有的长篇小说堪称经典,能够流传至今,而有些作品却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犹如昙花一现一般,很快就消失了?我想这当然与作品的主题是否深刻,故事情节是否具有张力,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否鲜明丰满等等的因素有关。但是我觉得还应该再䃼充上一点,就是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与作品中描写的时间跨度也有一定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所谓时间跨度,是指一部作品的结构纵向描写的时间有多长久。即一部作品所写的故事,是在一年之间发生的,还是在十年之间发生的,还是在百年之间发生的,它属于作品的长度。而这个长度,又可以用每一个历史性的阶段来进行划分。就是说这个故事是在一个阶段内讲述完成的,还是在两个阶段内讲述完成的,或者是在更多的阶段内讲述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当我在阅读我国三位当代作家的作品时,因为小说的时间跨度的不同,而给其作品带来一定影响的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了。这三位作家的作品是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p> <p class="ql-block">  《白鹿原》描写的是渭河平原上五十年间的变迁史。书中描写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一个家族两代子女,为了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等等。故事从清朝末年写起,经历了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到建国前夕结束。书中所有的故事,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历史性阶段讲述完成的。因为情节紧凑,没有拖泥带水受时间跨度过长的影响,因而在阅读时,就没有那种因时代不同、环境改变而前后风格不一致的感觉出现。</p> <p class="ql-block">  《丰乳肥臀》是一部关于母爱、关于历史的小说。小说通过上官家族及其成员们的命运沉浮,再现了从清末到建国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历史性阶段的历史。小说从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写起,包括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化运动、大饥荒、大跃进、国企改革和对外开放等在内的一系列的重大事情。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许是想把这一些历史事件做一个全面的描述,殊不知正是因为描述的过多,反而导致了故事情节的零碎散乱,从而影响了整个故事的整体结构的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匈奴》描写的是杨姓主人公一家三代人,背负着历史的重负繁衍生息的故事。小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九十年代末为止,再现了陕北边陲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和一代又一代人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它将个人的成长史、家族的发展史、匈奴的变迁史、陕北地域的文化史、红军史、现代革命史、当代发展建设史熔于一体,为读者描绘出一幅陕北高原的生活图象。读完这部小说,总体的感觉是整个篇幅分为上下两卷,在时间跨度上表现的过于繁琐冗长,因而影响了它对我的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  文学作品记录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为什么描写当代故事的作品很难出现精品,我想其原因大概是这段历史和我们没有距离感,虽然能引起共鸣,但是因为身在其中司空见惯,因此就缺少了那种历史悠久的神秘感和厚重感不无关系。文学作品记录的不仅是历史,更应该是历史的横断面,而不是一条线。只有横断面的描写,才能将所讲述的历史表现的更广阔,更波澜。而纵向线型式的描述因为一条线上的点太多了,如果组织不当,衔接不妥,难免会使作品在结构上显得脱节和松散。</p> <p class="ql-block">  我曾把这三部作品做过一个推测。如果《白鹿原》中所描述的故事写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没有停止下来,而是往下继续,一直写到我们改革开放的今天,那势必会因为这部作品失去了它的历史性的厚重感,而不能获得它现在已经享有的声誉。如果《丰乳肥臀》和《最后一个匈奴》能够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历史性阶段的内容横向拓宽,而纵向线型结构的描写到建国前夕就停笔,那么全书的整体风貌就不会出现前后两个部分不协调的现象,它的艺术魅力就一定会更加的完美。其实这三部书都是具有史诗般性质的作品,每一部都是不可多得的长篇力作。只是前者在时间跨度这个问题上把握的好,而后两部作品在这方面表现的略逊了一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