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的记忆

王长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时间的洪流中徜徉,在记忆的长河中回溯。已过花甲之年、阔别三中四十多年的我,思绪又回到那片承载着无数欢笑与凄苦的校园。绿柳白杨,教室操场,书声烛光……那是一段被阳光与汗水浸透的岁月,那是我们青春奔放的海洋,当年的每一个片段都如同刺青般,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灵深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 初进三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2年的秋天,我中考落榜后第一次来三中补习,踏入校园的那天,阳光正好,微风轻拂着参天杨柳,金色的枝叶在风中摇曳生姿。校园里异常安静,教室里的师生们正在上课,因为补习我来的迟,已经开学好几天了,和我同行的还有侯家圪堵学校的訾有世老师,訾老师很热心,他是我的姐夫的姐夫,因为补习,成了我跨进三中校门的引荐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訾老师直接把我带到了教导处王水泉老师办公室,他们寒暄之后,王老师笑着问:“訾老师,这是你的啥亲亲,在哪个学校毕业的”?訾老师说:“亲亲嘛……我的小舅子的小舅子,达一中刚毕业。”“哈哈哈,有点远了哇……好吧,补习班还没开始招收学生,先插在正式班24班吧。”王老师边笑边说。我这才认识了教导主任王老师,他个子不高,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花眼,流露出干练果断的办事风格。不一会儿,下课铃响了,办公室里又过来了一位老师,王老师对我说,这是24班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刘根荣老师,让刘老师给你办理入学手续吧。就这样我跟着刘老师在24班安了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中的小寝室我还是很留恋的,比起达一中16个人住的两排木板床“车马店”要豪华多了,五个人一室挺舒适。加上了我,就有点拥挤了,但同寝室王飞,薛永宽,高祥义,胡银富,李成从没留露出人多拥挤的怨言。大家一心赴在学习上,每天重复着早操、上课、午休、上课、晚自习、围磨般的生活,依旧充满笑声充满欢乐。从“王杠子”“薛抹”这些名字的绰号中,就略见一斑,肯定是回来寝室争论某道题或某件事而互相调侃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其实在达一中念高二时就已经走入了企途,本来爱学文,因为英语成绩差,就改学了理科,现在补习,对数理化依然头痛。学不进去。常常晚自习偷窥课外读物。一天看到了66年毛主席给江青的信。其中有几句:“……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很不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马上把这两句抄在日记本上,没想到被同桌的王飞看见了,竟在我稿纸上写下了“三中无老虎,王长称大王”。弄的我啼笑皆非。我也毫不含糊,在他的本子上写下了:“纪(既)生瑜,何生亮,吴氏生飞(无事生飞)”。本意是纪老太太生了周瑜,何老太太生了诸葛亮,吴老太太生了王飞。其实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名言,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临死时说的话。意思既然老天生下了周瑜,为啥还要生诸葛亮呢?王飞看了,轻描淡写的回复道:“我妈不姓吴”。后被同学们看到,引起哄堂大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次晚自习,我又把杨占逗上瘾了,我看了《隋唐演义》中的一段,说隋文帝杨坚驾崩后,隋炀帝杨广要宠幸后母宣华夫人,送了宣华夫人两颗同心结,宣华夫人很羞愧,写了首《长相思》给杨广:“红已稀,绿已稀,多谢春风着地吹,残花难上枝。得宠疑,失宠疑,想象为欢能几时?怕添新别离。” 杨广看后,马上回复:“雨不稀,露不稀,愿化春风日夕吹,种成千树枝。恩何疑,爱何疑,一日为欢十二时,谁能生死离 。”我把这两首《长相思》抄给杨占看,并和他探讨明清章回体小说的妙趣,没想到,三十年后在东胜相遇一起吃饭,杨占借着酒兴当面竟给我背出了那两首《长相思》。慢慢回想,我当初的行为其实是不走正路,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 同学谊 师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体育课到课外的多次篮球、排球比赛中,24班的冠军队已无可撼动,开学一个多月后,我们插班生也初具规模,组成了一个排球队。有任安业、李永义、杨俊武、李宽、张换树和我,我们都爱打排球,并正式提出了和冠军队挑战。体育老师邬树清说,你们打不过冠军队,不信我给你们当裁判,正式比赛赌一场。赌资是6个麻花子,谁输了谁掏钱。我们双方答应了……比赛选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正式拉开剧幕。观众是两个班爱好体育的男女同学。开始,靠我的“流星赶月”发球,冠军队不大适应,李永义即是二传手,又是扣球手,一鼓作气,很顺利的拿下了第一局。第二局,冠军队做了调整后,加强了一传的实力,很快刘如海的二传,杨占的扣杀,把我们打的屡屡失误,被他们扳回一局。第三局,冠军队更象个个打上鸡血了,王文祥,张逊等生龙活虎,超常发挥,虽然比分交替向前,但最后还是被他们以19:17赢了。场上吼声、笑声跳跃声连成一片,邬老师把报纸中的麻花揉成碎段,让大家共享,可我是性情中人,输不起,气的一个人回到了寝室……青春,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青春,其实球场比赛是一场游戏,可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游戏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土梁的“风土子”掏不完。伴随着校职工美女蔺红霞的打铃声,伴随着男同学喊“红霞——放电”起哄声,我插班的日子已走进腊月,新年来了,全校召开了一年一度的新年活动会,最亮眼的要属猜谜语了,同学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把谜底大部分揭晓了,但还有几副无人憾动,这时校长徐尚明老师过来了,看着看着,忽然大声说到:“这是咱们的刘水同学吧,哈哈哈。”同学们都围过来看谜语:“文武双全,贯走江湖,要问此人,就在三中。(打一人名)”,大家这才恍然大悟,感到徐老师猜的就是对。说起刘水同学,24班的故事不能没有她。她衣着靓丽,体态丰腴,个子又大。其他女同学还是青苹果时,她就已经红了。常穿的一件水红上衣,同马老师的妹妹马金兰结伴同行,俩个大美女现身校园,曾经是24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同年级女同学不能攀比的。要说文武双全,还确实是,她本身就是学文准备报考大专的。武嘛~~曾经在教室里提起凳子和男同学温永军“对弈”不落下风。又一次星期天经过男宿舍时,把23班的男生唬的不敢走出寝室门。但她又是个有情有义的女子,毕业离校时,买了一大包水果糖,让刘老师发给我们每个同学。使我们甜在嘴里,记在了心里。可无情的岁月总是在捉弄人,多少年后,无人知晓,贯走江湖的这股流水不知走向了何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年过后,马上迎来了期末考试,但我这两天却感冒了,尤其在考语文那天,上课铃响后,我正准备走进教室答卷,却五味翻心,冒开了喷泉,全部喷在了门口的台阶附近,为了不影响同学们,我只好放弃考试。步履蹒跚的走进西门口的校医室,校医何姨给我配了药并打了一针,量体温已是39度多,她让我躺在床上,并去办公室要了一张试卷还让我答题。何姨说,晚上再过来打一针就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晚上,我感觉好多了,就没有再去找何姨,早早的休息了。可就在睡梦中,寝室门被敲响了,同床铺的王飞开门一看,竟是刘根荣老师和背着药箱的何姨打着手电筒过来了,问询了我的病情,量了体温,又给我打了一针。就是这样一件小事,我却感动了四十多年,对于一个十八九岁生活自立的大小伙,亲生父母也未必会如此关照。这肯定是何姨下班未回家在校医室等了我好长时间,等不上了才和刘老师在熄灯后又打着手电来寝室查房……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责任心和师生情。现在的学校,现在的老师,能做到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 马老师的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许是因为爱学语文,我对马平老师的课情有独钟。马老师是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兼23班班主任。他平时衣着朴素,俨然一个农民,有时候上课身上带土不说,裤子上常常会看到被顶起两个膝盖的凸痕。课堂上,他常常是声音洪亮且妙语连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火车拉比儿(鸣笛)冒了股烟,你可把哥哥丢了个远。”;“海潮蓝一身,大底鞋一登,找对象不用做声。”其实,这些串话呀山曲呀被马老师的达旗普通话一润色,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多少年后,马老师讲的好文章没记住多少,顺口溜却忘不了一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季杏花红。已到了应考复习阶段,为了扩大知识面,马老师从课外弄了好多资料分享给我们。他擅长讲古文。能把之乎者也、孤燥无味的文言文,讲的的津津有味、妙趣横生。还记得马老师讲的复习提纲上的一段古文:“……凡是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当时我感到这是最好的文章,肯定注意听了,不然经过马老师的高音讲解,至今咋能记在心里。后来才知道,这是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一段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十年后,在23,24两个班的微信群中,有天看见马老师也被同学拉进来了,我就急忙给留了言:马老师,尽管岁月给您的脸上增添了道道年轮,虽然插班的时间短暂,见面了你或许记还不起我的姓和名。但过去课堂上的记忆依然是那么清晰。你曾把一句趣言说的那样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道是:“我那个老婆呀,一蒸糕就——软,一做醋就——酸,”普通话中还带着咱们达旗特有的乡音,即使经过了多少个沧桑岁月,至今我的脑海中还回荡着你那时的服饰和笑容。马老师,欢迎你入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 怀旧的诗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高中生活已经离我远去多年,但在三中插班一年经历的人和事,却始终在我的记忆中熠熠生辉。要写的人还很多,要忆的事更多。那片校园、那间教室、那些老师和同学,都成为了我青春岁月中难以忘怀的念想。中学生活,就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青春的活力;又像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成长的轨迹。它是我生命中的一段刺青,虽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褪色,但那份深深的印记,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一生的珍藏。感慨之余,我赋诗一首作了总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中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默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入三中庆有缘,人非物是意难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插班一载时犹短。落榜终身梦未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忆窗前功课紧,尤思餐后土梁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沧桑岁月匆匆去,宝地频留赞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今日三中校园,已不再办学,以前的校舍还在,只不过披上了新装。成了五保户和村民文化学习的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