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陋室”到“广厦”(九)上海,安图新村,陋室

晓敏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建设初期的安图新村,我居住时,已没有那么整齐的绿化,周边又建了不少高低不一的楼房、车库等。我家房门号是26号,底下是房管所的工程队。</p><p class="ql-block">  安图新村26号是我父母的房子,80年代末,通过单位,父母将南京东路上的公房换成了这套“新公房”。这套公房被称为“两室户”,房屋有两个室号,说明可住两家。门朝西,进门是一个过道,左手一个有浴缸和抽水马桶的卫生间,然后是厨房,与走廊相连,敞开。接着是一大一小两个卧室。(附图:因为现在小青年未必见过这样的公房),我常常想:假如两家人家住这样的房间,该怎样的协调,才会和满相处啊!</p><p class="ql-block"> 两个卧室的总面积才24平方米,和我们在南京路的房间差不多大小。当初,父母换房时,我们心里时很不赞同的:多好的市中心地盘,换到了杨浦区“下只角”。过去回上海,住在家中,推开门都是老邻居,走出弄堂就是“王开”,就是繁华……不过,我们也都理解:老房子煤卫公用,洗澡、如厕很不方便,父母老了,希望有一个设施完善,环境清净的屋子,无可非议。</p><p class="ql-block"> 而现在,我自己要去住安图新村了——2008年,父亲已经过世,母亲突发脑梗,妻子去上海照顾,第二年,我退休了,也一同前去照顾。这样,原计划在无锡享受退休生活的我们,只好决定去上海,和母亲住在一起。过去,节假日到上海,住在安图新村,虽然也要搭床打地铺,家人们热热闹闹,倒也不觉得挤。但真要定居,母亲、我们夫妻和从日本回来不久的女儿,老少三代,实在有些不便。从无锡的三室一厅到安图新村的“两室户”,正应了那年热播的电视剧——“蜗居”。</p><p class="ql-block"> 我在安图新村老母亲家的蜗居生活,其实才一年多一些。但那时我退休生活刚开始,似乎有很多事情等着去做:联络同学、战友,撰写回忆文字,读那些买了多年未曾深读的书,逛上海的公园、绿地、博物馆……当然,心底还有一个愿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屋。</p><p class="ql-block"> 在安图新村局促的小屋中,每天我的小天地,就是小写字台前的一台386电脑,边上用来写文章的尺把宽的地方,以及前面一个淘宝上买来的简易书架。妻子忙忙碌碌地做家务,我在写字台边看书、敲键盘,虽无“丝竹之乱耳”,但老母亲的电视剧就在边上喧闹。于是,我们习惯了“出去走走”,早晨去公园“晨练”,下午去公园打瞌睡。内江公园离家近,但太小了些,就去两三里地外的杨浦公园和黄兴公园,杨浦喧闹,黄兴安静,各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请了住家保姆。这样一来,实在住不下了,蜗居嘎然而止。</p> <h5>安图新村老了一些,管理还不错,晚上停车十分困难。</h5> <h5>“两室户”示意图</h5> <h5>我们常去的杨浦公园</h5> <h5>离家最近的内江公园</h5> <h5>黄兴公园,我们最喜欢在浣纱湖边的长椅上坐着聊天、吹风、打瞌睡……</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