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解读“贸易战”背后博弈

高野海青

<p class="ql-block">文/马司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大英帝国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是印在我大一《国际关系》入门课程1001的参考书的扉页上,是英国首相亨利.帕姆斯顿1848年3月1日在英国下院对议员们说过的话,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际关系学蛮荒时代的主流思潮。从二战之前追溯到大航海时代,国际关系学默认世界是一个无政府状态,政府主体可以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也酿成了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文明危在旦夕。于是,各国痛定思痛开始寻找避免战争,倡议建构国际机构和对话机制,坐下来谈的文明方式解决利益争端,这就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学主流思潮“自由主义理论”,它既是国际关系学科的一小步,也迈出了人类文明寻求以更高效工具解决利益争端的一大步,政治上是建立联合国这些国际机构,促进民主政治的扩展和国际规则和制度化合作,经济上则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而后演变成为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货币基金组织等等等等,促进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的多边主义,这政经一结合,就形成了当前的“自由主义世界秩序”。马克思说“经济决定上层建筑”,那么战后“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的核心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的霸权构造。美国形成国际货币铆定体系,最初是黄金兑换。1971年后,变成信用本位,美元成为了全球储备货币和结算工具,全球对美元资产的需求,支撑了美国经常账户的长期赤字,但贸易赤字对美国而言并非坏事,而是输出美元的利好,因为它买东西时候付的都是美元。全球储备美元,购买美债,这使美国成为了唯一拥有铸币权的国家。美国著名的“霸权稳定理论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的经典论述,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美国全球金融霸权建立在其能够持续提供全球流动性的基础之上,而非生产性输出之上。”注意,是“非生产性输出之上”,这也才有了美国战后金融霸权的“特权三角”。一是本币国际化,美债美元资产全球通吃。二是赤字无惩罚,常年贸易赤字也不会引发货币危机。三则是金融产品出口替代实物商品出口,让金融资本收益替代工业出口。这种制度结构导致美国在1970年以后主动放弃制造业的全球比较优势,将产业链主动向外转移,以维持美元体系的扩展和全球的流动性。这么一来,无论您是生产袜子、T恤、圣诞树,还是生产电动车和芯片,对美国金融霸权而言,都没有本质性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弃制造业以换取金融霸权,这是早在上世纪中叶,美国统治阶层就已经达成了共识和共同达成了决定,但川普所谓“贸易战”的国内政治动员基础,却正是要让制造业回归,标榜“再工业化是重建美国中产和国家安全的关键”,很显然,这种说法和现实产生了结构性悖论,关于这是悖论,川普是心知肚明,但他的支持者们,那些只有大学或者大学以下学历的美国人口并不一定知道,所以才被他的“制造业回归”的口号所吸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事实上,制造业不可能回归,美国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早已深度脱钩,像总统议员这样的政策精英,他并无实际动力,也没有这个能力重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回归的关键阻碍,并不在于很多人现在说的用工成本高、产业配套断裂等等这些表面的因素,而是制度路径的依赖。换句话说,就是战后美国金融化制度的锁定,一个资本市场导向性的经济是无法提供长期制造投资回报的,货币霸权的反向激励就是美国必须维持全球资本吸纳力。美国进口商品,输出美元和资本,才能形成美元、债务、消费的循环,重建制造业,反而会抬高工资,增强通胀压力,损害美元的全球吸引力,这根本不符合美国的核心利益。一言以蔽之,美国自身的全球金融霸权体系与制造业空心化是共生的,而且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它也是不可逆的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现在说的这些,大家走到任何一所非野鸡大学,随便拉出来一个经济或金融相关专业学生来考考他,他都能说个大概,既不复杂,也不深刻。美国战后主动放弃制造业,以换取金融霸权,这就像地球是圆的一样,是一种常识,难道川普不知道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川普当然知道,那他在明知道制造业不可能也根本不需要回归的情况下,还要以此为政治动员的基础,推动表面上的这些“贸易战”、“关税战”,他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川普表面上“反全球化”,实际上是金融霸权的再全球化。表面上,他反对自由贸易,实际上是通过制造经济动荡和制度的不确定性,迫使全球资本回归美国避险,提高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向中国施压关税,限制科技,其深层目标是迫使中国加大持有美元资产或对美金融开放以“买”和平,维持美债市场的国际需求,压低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性。就像苏珊.斯特兰奇在她的巨著《国家与市场》当中说的那样:“金融权力是最隐蔽,也是最具支配性的霸权工具。”通过表面上的所谓“贸易战”,美国实际上想从中国获取金融霸权的让步,比如让资本流动更加自由,迫使中国取消资本账户管制,让美资美元可以自由的进出,使中国对外资开放金融行业,比如银行保险证券全面对外开放。川普对华发起科技和贸易制裁,本质也是阻止中国独立金融体系的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一带一路”表面上是“基建狂魔”,实际上也是人民币清算体系的初步形成,这对美元体系无疑是一种挑战,注意,再小的挑战,也是挑战,防微杜渐,所以美国通过科技断供,结算封锁,比如swift,阻止人民币结算链形成。再来就是川普想让中国继续购买美债。目前,尽管中美政治对立加剧,中国仍然持有数万亿美元的美债,贸易顺差制造出来的美元必须再回流美国买债,才能形成金融霸权的闭环逻辑。一言以蔽之,美国想通过“贸易战”阻止中国培育自主金融机制,其最终目的是,不管中国政治上有多么的强硬,技术上有多少突破,最终仍需服从于美国主导的金融和货币秩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川普的“制造业回归”叙事,是一种政治叙事政治包装,而非幼稚的要去“保护”什么“蓝领工人”,假设川普说“我要维护美国的全球金融霸权”,那怎么会有那么广泛的群众基础呢?我们都知道,无论经济还是政治,都要把实际想做的事情包装成另一件事才能顺利的推行下去。平心而论,川普的包装并不高明啊,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他的选民们却非常吃这一套。这就好像当年美国新能源行业要聘请前总统阿尔.戈尔来宣传“环保”一样,并且颁发给他一个诺贝尔奖,目的就是让美国人逐渐对开汽油车感到负罪,转而换成电动车,水滴石穿的愣是在美国这么一个崇尚汽油车的国度撬开了一方“新能源车”的市场。同样的道理,以“反全球化”为表相口号的“贸易战”实质是加强美国金融全球化的统治力。这正是约瑟夫.奈所说的:“软实力战争的高级阶段,不是掠夺资源了,而是控制规则和制度依附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的重点是说明川普所谓“贸易战”、“关税战”的实质,是维护美国的金融霸权。那他升关税不是为了贸易,如果有朝一日降关税呢,那也不是为了结束“贸易战”,也是为了巩固金融霸权,稳定资本市场,是一种金融政治的手段,而不是经济合作的手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认为在未来某个特定阶段,川普很有可能主动降低关税,就像此次他突然提升关税,又祭出“90天窗口期”一样,目的是塑造出一种“川普回归务实路线”,营造“美国愿意谈”的积极姿态,川普此举的真正目的是稳定华尔街的信心,比如,通过适当降低关税,降低进囗商品的价格预期,从而缓解通胀,为美联储降息打开空间。而当降息预期上升,美债吸引力又会进一步增强,导致全球资本回流美国,达到企稳美股,维持美元强势的效果。还是我们开头说的那个道理:美国的贸易赤字是为美国的金融霸权服务的,降低关税输出美元,实际上是给美元资产价值的维稳打了一剂强心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川普囗囗声声“让美国再次伟大”,披着“为美国人民服务”的鲜亮外衣,行的是为本政权精英谋得福利之实,但我们要知道,这是他的工作,无可厚非。我们能做的只是认知这些“让人难以置信”的“令人摩拳擦掌”的“伟大政治动员”背后的逻辑,做出对自己最理性最有利的决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