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相聚之旅》地记忆(4)—宝应之行(3月27日至28日)

张明(小铭)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此行中停留时间最短的一站,却也是我心之所系、魂之所牵的地方。这里没有熟悉的亲友,却承载着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宝应,是我母亲离家参军的起点,是我父母相遇、并肩战斗与工作的地方,更是我出生的“故乡”。尽管我对这里仍感陌生,但因这份血脉相连的情感,它成了我最向往的归宿。昔日的宝应,是新四军苏中地区党委和军区的所在地,我的父亲曾在此地的林溪村担任《苏中党校》党委书记。如今,宝应已归属扬州市,成为县级区。记忆中,母亲曾说我是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后来得知,父母的老战友薛联阿姨正是当年接生我的军医。她的儿子曾来此“寻根”,并有幸结识了纪念馆前任馆长时国忠先生。因此,我出发前便与这位热心的时馆长取得了联系。虽已离任,他仍热情接待了我,仅用半天时间,便完成了原定的参观纪念馆与故地重游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是《宝应万佳国际酒店》,这无疑是当地较为豪华的酒店之一,自助早餐设在顶楼的旋转餐厅。这让我再次感受到,如今各地城市建设的水平已相当现代化。</p> <p class="ql-block">酒店的其他餐厅均为包间,且对散客设有最低消费限制,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于是,我们便前往酒店马路对面的大商城觅食,再次感受到这类地区的商业环境丝毫不逊色于大都市。</p> <p class="ql-block">下午前往接时馆长的路上,沿途民房的白色墙面上绘满了红色的宣传画,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革命气息浓厚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画面温馨而美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的温情记忆。</p> <p class="ql-block">与时馆长取得联系后,我们驱车前往他工作的安丰镇。经他与现任馆长沟通后,他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附近的《新四军苏中地区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此地已建成《红色教育基地》,随处可见红色主题的艺术造型,营造出浓厚的革命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先的纪念馆,如今在其后方新建了一座内容更为丰富、展品更为详实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勿忘国耻、珍爱和平》的地标雕塑,将我们带入了当年新四军渡江北上、与苏中人民并肩抗日、建设根据地的难忘岁月。</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入口处,醒目的新四军标志以大红色呈现,格外引人注目,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朽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内陈列的组织人员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父母生前密切往来的老战友的名字,他们的子女大多是我的发小和同学,因此倍感亲切。过去我并不清楚父母当年所属的具体部门,如今从这些名单中得以确认:他们当年在“苏中区第一行政分区、第一军分区一师”工作和战斗。</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于1970年6月惨遭迫害去世,1978年12月,上海市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当时,众多国家领导人中,中央军委负责人粟裕送来了花圈。那时我尚年幼,不太明白为何父亲与这位部队将领有交情。这次总算明白了:原来1940年5月,父亲调任苏中区党委文委书记,而粟裕时任苏中区党委书记,他们是并肩战斗的老战友。但由于父亲长期从事地下党的秘密工作,任何场合都不能轻易暴露身份。尤其是解放后,他因患有严重肺气肿,长期在家休养,“不去打扰领导同志的工作”成了他的口头禅。因此,在我的印象中,他很少与在位的老战友来往,大多是他们抽空来看望他。</p> <p class="ql-block">韦一平叔叔我未曾谋面,但曾偶然翻看父母的结婚证,看到过他的名字——是证婚人。不知为何,如今自己已是高龄老人,许多往事和人名都已模糊,但那只看了一眼的名字却深深印在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这位叔叔虽未见过面,但他的名字却耳熟能详。因为我知道:1946年我们随部队北撤途中,刚出生不久的妹妹因故夭折。那时我和哥哥年幼,母亲的精力实在难以兼顾,便答应将她过继给季方叔叔,等孩子断奶后送去抚养。可他们得知噩耗后……那份悲痛与遗憾,至今仍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这位机智、勇敢又潇洒的陈伯伯,是我父亲最亲密的老战友之一。他们不仅是四川同乡,更是三十年代在上海地下党中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都曾坐过国民党的牢房,经受过严刑拷打的考验;在国共合作抗日之后,又被组织营救出狱,派往国民党高层从事情报工作;几乎同时于1940年被派往苏北新四军根据地工作;解放后又不约而同地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多年……可见他们之间有着多么深厚的革命情谊!</p> <p class="ql-block">洪泽伯伯与我父母也常有往来,他曾经是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文革期间遭受严重批斗,我和他的女儿还是小学同学……原来他和我父母早在那段岁月中便并肩战斗,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p> <p class="ql-block">谢伯伯也是父亲生前关系密切的老战友。他有时到上海开会,总会来看望父亲,两人见面时总是格外亲热。原来当年谢伯伯是党校校长,和父亲是“老搭档”;而且母亲当年闯进党校要当兵时,最先遇到的便是这位“首长”!因此,谢伯伯特地赶到上海,参加由市委为父亲召开的平反昭雪仪式。</p> <p class="ql-block">这位新四军联抗纵队司令员,是一位勇敢的指挥员!虽然他曾经住在我家所在的大院里,但我从未与他见过面。然而我对他的名字却颇为熟悉。因为五十年代初期,他被戴上莫须有的罪名,被软禁在家,门外还设有监管人员。那时,我便记得父亲常常不畏压力去看望他,还大大方方地出示自己的市委工作证。当时我不懂其中缘由,只知道,父亲坚信这位叔叔是“没问题”的!如今在纪念馆看到他的照片和名字,我才明白:他们原来也是在这里一起并肩战斗、共患难的老战友!</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王必成旅长,还有在苏中区党委工作的叶飞和陈丕显,都在父亲平反昭雪仪式上作为“生前好友”送来了花圈。可见他们在这段战斗岁月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p> <p class="ql-block">时馆长曾接待过不少回来“怀旧”的老年新四军官兵,也接待过许多新四军后代,如陈毅之子、粟裕子女、陈丕显子女、乔信民之子、管文蔚之子等,他们重返故里,缅怀父母,追忆那段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纪念馆后,时馆长又带我们前往原苏中党校所在地的林溪村。如今,这里已被建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处处洋溢着浓厚的红色氛围。当年苏中区委各级领导和党校学员都住在该村的农民家中,因此至今仍保留着粟裕、陈丕显等首长居住过的民房。</p> <p class="ql-block">这里立着“苏中党校纪念碑”,我仿佛看到父亲坐在那里办公的场景,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据时馆长介绍,这片水塘原是苏中党校旧址。当年这里是一位地主的住所,后来被改作党校校区。解放后,地主被镇压,住房也被烧毁,村民便在这片焦土上挖出了这个水塘。虽然这段历史略显沉重,但那段岁月仍被纪念碑所铭记。</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改建成了《苏中区党委驻地旧址》展馆,重现了当年的办公与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熟悉的《新四军军歌》仿佛在耳边响起,我记得父母曾激动地唱过这首慷慨激昂的军歌,那份热血与激情,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馆院落,最醒目的便是那排办公室前的小广场上并立的四位苏中军区将领雕像!说明牌上依次写着:钟期光、叶飞、粟裕、陈丕显。他们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不朽功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