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开二度我的处女作

王晖

<p class="ql-block">  四十九年前,在一封约稿函的激励下,我创作了缅怀毛主席的歌曲,初发表在地市级刊物上,虽是内刊,对于20出头的毛头小伙已经很满足了。次年,引起省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制作录音带报国家相关部门,因形势的变化,歌词中有三个字涉及路线斗争禁止使用,歌曲被淘汰很是遗憾。</p><p class="ql-block">  四十九年后,改动过时的三个字,梅开二度,歌曲被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与共和国同龄的老牌音乐专业刊物《音乐天地》2025年第1 期发表了。本没什么了不起,但这成败三个字一波三折的故事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2025年第1期《音乐天地》</p> <p class="ql-block">歌曲第一页</p> <p class="ql-block">歌曲第二页</p> <p class="ql-block">刊物封底,刊龄(1949–2025)</p> <p class="ql-block">一、逼上梁山为三位伟人写歌</p><p class="ql-block"> 第一位伟人邓小平。那时举国上下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批邓从不提名到无所不及的疯狂程度,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歌咏比赛。当时我还是学生,学校组织歌曲创作,我是校乐队队长,老师责成我写一首歌参赛。我昧着良心写了一首合唱歌曲,谁知歌曲被校所在地地区文化局收入歌咏比赛专辑,待梓出版。</p><p class="ql-block"> 第二位伟人周恩来。这时我已经分配到一所中学任教。总理逝世,清晨打开收音机,第一时间听到中央广播电台播送的讣告,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没人逼我,自觉写了首《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怀念你》。歌词写得一般,曲稍好一点,被地区文化局汇编《歌曲》集子中。</p><p class="ql-block"> 第三位伟人毛主席。毛主席逝世,文化局领导政治嗅觉灵敏,认为批邓不可能继续,叫停待梓歌咏比赛专辑,向入选歌曲的作者发约稿函,要求立即创作歌颂毛主席的歌曲。接到约稿函无比激动,信任是动力,逼上梁山,在中央规定45天不许进行娱乐活动的时刻,将提琴安上消音器,拉琴谱曲。学校老师纷纷向领导反映,校长光临我宿舍,十分严肃地说:“你怎么这么大胆,不怕打成反革命?你的提琴给我,近期不许拉了。”</p><p class="ql-block"> 我将约稿函和歌曲稿《党旗下我们缅怀毛主席》给校长看。校长说我不懂乐谱,他认真看完歌词说:“真没想到你这么年轻,能写出这么好的歌词,我给老师们解释解释,不过提琴最好不在学校拉,可以到无人旷野去拉。”</p> <p class="ql-block">  校长与老师们解释,更引起老师们议论,什么人能作曲?我们身边能有这样的人才?鬼信!</p><p class="ql-block"> 是的,鬼都不相信,歌曲居然被编辑们选中,并排在集子第二首。文化部门高度重视,指示组织演唱参加文艺汇演,将歌曲唱出来,供领导审阅。于是找到一位女知青演唱歌颂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两首歌曲,我拉提琴伴奏,参加区文艺汇演,演出水平不高,但将歌曲立体地展现出来,为报送省里铺开了道路。同时,歌为媒,知青变成知音,相知相爱相伴大半辈子了。</p> <p class="ql-block">参加文艺汇演后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二、受宠若惊终因三个字滑铁卢</p><p class="ql-block"> 歌曲报省之前,地区文化局召开了一次音乐作品评审会。那时的会议想象不到的怪异。会议室里有钢琴、手风琴、20寸皮箱那么大的录音机,还有与会者带的口琴、定音器,开会前,有人对着录音机大声朗诵的,有吹口琴、定音器对着自己作品定音噫噫呀呀小声唱的,会场乱哄哄一片。正式开会第一项是大批判开路,政治弦绷得紧紧的,一个个手持讲稿声嘶力竭地批好莱坞音乐,批资产阶级靡靡之音,港台音乐邓丽君唱的《美酒加咖啡》等。这方面我是十足的小白,没人通知也没准备发言,畏缩一角接受神经质教育。</p> <p class="ql-block">  进入音乐作品评审环节,各地报送的歌曲汇成一个集子发给与会者。看了歌集,心中有点自信,很多歌曲是喊口号,政治挂帅,没有多少艺术性可言。例如有一首歌曲《华主席听了笑哈哈》,听听名字就知道什么内容,就这样的歌曲会上一致叫好!可我认为这首歌的艺术水平永远到不了华主席哪里。轮到评审我的歌曲时,主持人要求我介绍一下歌曲的创作理念。</p><p class="ql-block"> 我的这首歌结构是三段式:A-B(B2)-A2。A段慢速、庄严、雄伟,沉浸式缅怀;B段稍快,激情昂扬进行式,史诗般歌颂。前奏与首句,融入了《国际歌》《东方红》的乐汇,自由延长,突出《东方红》旋律(边讲边将旋律唱出来)。句首,尤其B段句首,属音“5”(索)弱拍起,主音“i”(多)强拍,直接应用国际歌旋律,用受众熟悉的乐汇烘托伟大领袖是国际共产主义者和中国人民的大救星。B段内容展示了中国革命光辉历程,相同节奏与旋律演唱两个B段,大反复,回到A2。无论是A段还是B段,全都落到主音“i”上结束,形成完整的大调式歌曲。</p><p class="ql-block"> 其实其他人介绍没这么专业,我是为了能入选,就自卖自夸说得多一点。说完后,主持人说:“之前,我们不相信你这个年龄能写出这么大气的歌曲。你学过音乐专业吗?”</p><p class="ql-block"> “没有,我只是读过几本音乐创作教材,都是你们逼上梁山写的。”我回答。</p><p class="ql-block"> “好!有前途,继续努力。这首歌大家没有异议我们将报省里。”</p><p class="ql-block"> 报省之后,省音协高度重视,组织歌唱家、合肥市文工团长陈发仁(后任省文化厅长)演唱,交响乐队伴奏,制作了录音带,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候审。听到这一消息受宠若惊,激动得我想入非非,天天盼,盼望着哪一天能在收音机听到我的歌。想的越高,跌得越重。最后得知歌曲最终因三个字滑铁卢。这三个字就是歌词中有“十一次风雨洗礼你更加壮丽”,“十一次”是指1921年到1976年中国共产党有过十一次路线斗争,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立三、瞿秋白、罗章龙、张国焘、王明、高岗(饶漱石)、彭德怀、刘少奇、林彪、“四人帮”(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一年前是政治热词,一年后中央不提了,歌曲岂能再用?</p> <p class="ql-block">音乐创作教材</p> <p class="ql-block">三、梅开二度修改三个字得以公开发表</p><p class="ql-block"> 南柯一梦,对我打击很大,我清楚,以后再努力创作也难以得到省里如此重视,彻底粉碎了我的音乐梦,从此不再涉足音乐。</p><p class="ql-block">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再次来到延安,瞻仰毛刘周朱任五常雕塑像时突然想到,那失败的三个字“十一次”何不改为“一百年”,“一百年风雨洗礼你更加壮丽”,这一改将歌曲拉进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延安枣园五常雕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修改后寄给音乐爱好的朋友,经朋友推荐,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老牌音乐专业杂志《音乐天地》第一期居然作为原创歌曲发表了。梅开二度,修复了四十九年来的遗憾,应该说比当年发表还要高兴。</p><p class="ql-block"> 歌曲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但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调入文化部门工作,后又被组织调到党史、方志部门,虽然再没有涉足音乐,但总是在思索音乐创作的教训。音乐作品可以表达具象事物,例如陈钢改编的《苗岭的早晨》利用小提琴表现百鸟喧鸣象声,但大多数音乐作品是抽象的,就没有什么固定的形象和主题。如贝多芬开初为拿破仑谱写了《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后来一则消息让贝多芬对拿破仑愤怒,遂将乐曲改名《英雄交响曲》,谁也不能说还是歌颂拿破仑的。乐曲无论是靡靡之音也好,还是雄浑如大海奔波也罢,都不能直观揭示主题,音乐作品主题靠文字反映的,尤其歌曲的成败就是歌词决定的。1978年国庆30周年的演出时,德德玛演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唱完后,一位华侨到后台找到她,建议把该曲的歌词改成绿色的歌,即纯粹地歌颂家乡、歌颂自然的歌词。德德玛回到内蒙后,将这个意见告诉了火华,于是火华对歌词进行了修改,删除那些具有时代特色口号“大庆、大寨、无限好”“党的光辉照天涯”。修改后的歌词“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歌词几处出现绿色字眼,结果成为世界名曲。事实证明绿色的歌是永恒的主题,不会受到政治的制约。例如《好大一棵树》,是央视文艺理论部主任邹友开在列车上闻讯胡耀邦逝世,他含泪写下这首小诗,这是一首绿色的小诗,没有出现胡总书记名字和光辉业绩,完全利用赋比兴手法,将胡总书记比喻一棵大树,后被曲作家谱成歌曲,当年到现在都传唱不衰。如果用直白的手段歌颂胡耀邦,别说现在唱,当年就会封杀了。这就是政治与艺术的矛盾关系所在。拙作就是这样走了一条曲折的路,好在歌颂的是伟人,历史不会忘记他,歌颂他也就不会遗忘,梅开二度我的处女作就是最好的证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