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大家的分享可以看出我们都能够站在治疗师的角度来学习书中的案例了,也体会到站在这个视角的美妙意义了。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p><p class="ql-block"> 读这本书很长时间大家都有些缓不过劲,觉得我们又不想做治疗师,而书中很多都是关于咨访如何如何,似乎离自己很远。但当我们重新定位自己后,就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独善其身,而是尽可能有机会要帮助身边人,即使不做治疗师,作为一个智慧的存在也是可以的,大家一下学习潜力大增,正所谓“一念转乾坤”。</p> <p class="ql-block"> 魏老师是我们今天的主持人,她既有力量又有智慧,一开启读书就安排读完整章再分享、提问。</p><p class="ql-block"> 这样通读的安排让我们对这一章不仅从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先有一个整体感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这一章是关于“评估”,强调的是“评估并不是被独立在整个治疗过程之外。治疗师需要一直保持敏感度,随时聆听及评估来访者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是的,相当于我们古话说的“听话听音”,必须保持“聆听、敏感”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在聆听过程中,我们要有“标记”意识,也就是重要关头的意识。比如,我们在讲一些自己的故事或问题时,正常是会有一些情绪反应的,但往往很多人此时却是缺乏情绪反应,这就是一个“标记”,一个重要关头。治疗师就要敏感,就要去探索这种缺乏情绪反应的状况,以及这个状况对两人亲密关系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EFT对于亲密关系问题的视角是依恋出了问题,所以当一个妻子只是指责丈夫是个工作狂,但却始终不愿意去谈自己担心被遗弃的恐惧的时候,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标记”,那么治疗师需要专注在妻子不愿谈的议题上,因为这往往就是婚姻问题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所以敏感于“标记”对于治疗很重要。</p> <p class="ql-block"> 当然了,上面两个“标记”都是关于个人内在经验的,“标记”还有关于“人际互动”的。</p><p class="ql-block"> 当伴侣二人进入治疗室时,我们往往会看到是“攻击—反击者”的一种循环。这时候我们要敏感的意识到,这是一个标记。这通常是在关系困境中的伴侣出现的“追逐者—逃避退缩者”的模式的变形。</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变形呢?因为两人对他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已经十分厌烦和疲倦了。</p> <p class="ql-block"> 所以此时治疗师就要追踪和澄清互动循环,并找出个案互动模式背后的意义和对关系的影响,协助伴侣二人更贴近他们的情绪经验,进而思考彼此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举例来说,生活中我们很多夫妻很容易吵嘴,动不动就吵吵两句,谁也不服谁,但也不耽搁过日子,就是两人之间似乎都承认对方“就是那样子”,好像对彼此都很了解,但谁也拿谁没办法。当然有些甚至发展到天天在一起过日子锅碗瓢盆,但没话可说,因为该干啥干啥,不用说话。</p><p class="ql-block"> 其实想想看,夫妻除了吃喝拉撒,是不是还有情感流动?</p> <p class="ql-block"> 而这种从“追逐者—逃避退缩者”到“攻击—反击者”,再到“相对两无言”,这是情感一步步在冷却,关系一步步走向“熟悉的陌生人”。所以在EFT来说,就是一个重点“标记”,因为EFT的终极目标就是加强情感的联结。</p> <p class="ql-block">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多少人常常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那到底人们是如何从正向互动中逃开的呢?这是一个互动的标记。</p><p class="ql-block"> 即使是来访的伴侣,我们也要努力去寻找他们有没有一些正向的接触,以及如何开始正向互动的,然后又是如何从正向互动中逃开的。并且让来访伴侣看到他们的正向互动,因为这是他们改善关系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也是在寻找资源,或者算一种积极的视角。</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可以感觉到我们这一章虽说是在讲“评估”,其实评估和治疗密不可分,一旦有了评估,紧接着就是治疗,也就是对症下药了。</p> <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我们从开始的艰涩难懂,到慢慢找到点感觉,到越来越品出点别样的味道,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和坚持,离不开大家相互的照见和鼓励,所以一群人的确能走的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