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出生于北京并几十年生活于北方的我,一直对江南有一种莫名的向往。退休后,我数次来到江南。2025年4月9日,我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开始了我的第六次苏杭之行——我自诩与乾隆帝有的一比——六下江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北京出发到南京,高铁只需要4个多小时,而乾隆走了两个多月,真是今非昔比呀!虽说我六下江南走的是差不多的路线,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span>我们此行共计6天,途径南京、无锡、苏州、湖州、杭州等辖区,基本上是围着太湖走到西湖,然后从太湖另一边返回南京。这正是——</p><p class="ql-block"> 繁花一路到金陵,烟雨苍茫思古情。</p><p class="ql-block"> 独有苏杭真国色,不辞辛劳又南行。</p> <p class="ql-block"> 到南京的第一站是夫子庙景区,这是南京最具有地域文化的景区。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是秦淮河风光带的核心区,包括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中国四大文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一条古街,向夫子庙走去。沿途看到李香君故居陈列馆、王导谢安纪念馆、乌衣巷。被誉为“中国古典戏剧四大名剧之一”的《桃花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我还记得李香君面对降清的侯方域痛撕定情信物桃花扇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乌衣巷。当年有多少文人骚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王导谢安纪念馆,刘禹锡的诗《乌衣巷》写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来,江南胜地处处有迹可循。</span></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边风景秀丽。白墙黑瓦的楼阁廊榭被绿树环绕,画舫游船伴着评弹的乐声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碧波中荡漾</span>。</p> <p class="ql-block"> 对20年前的夫子庙的记忆已经模糊了,今天看到的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地方。桥头宫灯炫彩,街上游人如织,只可惜天公不作美,阴沉沉似乎要下雨。</p> <p class="ql-block"> 依稀记得20年前秦淮河边也有两条戏珠的游龙。我一点点地找回记忆。</p> <p class="ql-block"> 夫子庙是一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多想走捷径的读书人在考试之前都要来此拜一拜,成就了</span>夫子庙成为秦淮名胜、古都南京的特色景区。</p> <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是明清时期举行乡试的场所,现为中国科举博物馆的一部分,是研究明清贡院建制沿革和科举情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相比位于北京的顺天贡院(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只留下一个地名,江南贡院的命运就强多了。不管怎么说,科举考试毕竟是中国自隋朝始1300多年来官吏遴选的一个重要途径,促进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之一。明清时期,江南贡院的考试号舍多达20644间,可容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江南贡院自建成至晚清废除科举期间,为国家输送了大量官员和学者,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沿着秦淮河边的长廊走,可见到河对岸颇具江南特色的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屋宇。</p> <p class="ql-block"> 长廊边有四尊铜像,介绍了自江南贡院金榜得中,之后进京赶考高中进士的读书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郑燮(郑板桥)、</span>吴承恩、吴敬梓、唐寅。</p> <p class="ql-block">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依托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扩建而成,是一座系统反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的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来到贡院对面的科举博物馆,在牌坊前,可以看见一方砚形水池,水池对面矗立的是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三层木质建筑明远楼。“砚池”的下方有用竹简墙围起来的建筑,这便是科举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分为地下博物馆展览区、地上明远楼遗址区及南苑民俗体验区。地下部分有5个展区,33个展厅,地上部分仍保存有明代文物明远楼、飞虹桥以及25块记载着历代江南贡院重大事件的贡院碑刻,馆藏文物逾万件。</p> <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始于隋朝,经过唐朝的完善,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它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并推动了文化的繁荣。然而,到了清朝末年,科举制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1905年,清廷在内外压力下最终决定废除科举制,标志着这一延续了1300多年的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想起一百多年前,我的祖父作为当地乡绅、秀才曾经从四川富顺艰苦跋涉几千<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自费赴京,面见光绪帝为一抗暴妇女请命。这是不是作为底层人民的代表,科举遴选出的</span>人才的一种使命!</p> <p class="ql-block"> 南京文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最初为太学,后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为孔庙,供奉孔子。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多次重修与扩建,文庙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南京文庙曾多次毁于战火,最后一次毁坏发生在1937年侵华日寇的炮火中。 1984年后,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与重建,使其成为南京重要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金声玉振”最早出自《孟子·万章下》,原指以钟发声、以磬收韵的完整礼乐演奏模式,后被孟子用以形容孔子思想的集大成特征。这一典故既反映了古代乐器的文化意象,也成为儒家伦理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共有三层核心内涵:音乐形式(乐器运作原理)、学问体系(集大成特质)、文化象征(儒家礼乐精神)。</p> <p class="ql-block"> 走在秦淮河边,不由得想起唐朝诗人杜牧的那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p> <p class="ql-block"> 4月10日,我们来到惠山古镇。古镇由秦园街、绣嶂街和上、下河塘等老街围合而成。这里自古就是风景佳绝、钟灵毓秀之地,达官显贵、帝王将相抵锡必游之处,乾隆帝曾亲笔题字“惟惠山幽雅闲静”。</p> <p class="ql-block"> 走在这众多的历史古迹中,仿佛进入了吴地文化的“露天历史博物馆”。那100多处保存较为完整的跨越千年的古代祠堂及遗址,形成了沿河、临街、近泉、靠山密集的祠堂分布群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祠堂中,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就有约50余座。</p> <p class="ql-block"> 杜牧的《江南春》诗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惠山寺作为江南名刹之一,常被纳入此类宏观描写中。</p> <p class="ql-block"> 走到观山路的尽头是锡惠公园,1958年无锡市政府动员百姓义务劳动挖掘了人工湖映山湖,其前身为古称“秦皇坞”的低洼地,改造后成为连接锡山与惠山的核心景观。</p> <p class="ql-block"> 泰伯殿坐落于映山湖畔,《铜铸泰伯仪像碑记》记述了泰伯的传说。孔子在《论语》中盛赞泰伯“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后世将其视为道德典范。进入泰伯殿,殿上悬“至德无上”匾额。两旁楹联:草昧造三吴,自南河阳城箕山以来,天锡此土;豆登延百世,立君臣父子兄弟之极,民无能名。</p> <p class="ql-block"> 寄畅园位属于锡惠公园的一部分,地处惠山东麓,毗邻惠山寺,是江南地区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的代表,与瞻园、留园、拙政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寄畅园以山池为中心,巧妙利用借景技巧,将惠山的山水、二泉的清泉融入园中,营造出“山在园中,园在山中”的意境。乾隆曾访此园建颐和园之谐趣园。</p> <p class="ql-block"> 寄畅园中的杜鹃花一团团一簇簇开得轰轰烈烈,人们纷纷在花前驻足,留影。</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帝在《寄畅园》诗中写道,“轻棹沿寻曲水湾,秦园寄畅暂偷閒。无多台榭乔柯古,不尽烟霞飞瀑潺”。的确写出了寄畅园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二泉书院位于惠山寺之北侧,寄畅园之西的听松坊内。由无锡人邵宝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筑有点易台、海天石屋等十五景。2002年,二泉书院经修复开放。主要景点建筑有门厅、庑房、君子堂、香积池、拜石亭、点易台铭四面碑、享堂、超然堂和碑廊、湍涧、易情轩,及庭院、假山。</p> <p class="ql-block">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前身为南朝刘宋年间司徒右长使湛挺的"历山草堂"。刘宋景平元年,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梁大同三年,华山精舍改为惠山寺。现寺内保存有唐宋石经幢、金刚殿、日月池、御碑亭、听松石床、大同殿、竹炉山房、云起楼等。</p> <p class="ql-block">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苏轼的这两句诗,仿佛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清幽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相传唐代陆羽评定了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被列为天下第二泉。宋徽宗时,此泉水成为宫廷贡品。元代翰林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专为惠山泉写的“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仍完好地保存在泉亭后壁上。当时,赵孟頫还吟诗一首:"南朝古寺惠山泉,裹茗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p> <p class="ql-block"> 这是街头行为艺人扮演的阿炳。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195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以二胡曲《二泉映月》闻名于世。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从道教音乐天才到街头卖艺盲人,最终留下6首传世乐曲,成为民族音乐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来到太湖鼋头渚风景区。这是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似神龟昂首而得名(“鼋”指大鳖,“渚”为水边陆地)。鼋头渚以山水园林为特色,融合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被誉为“太湖第一名胜”。郭沫若曾题诗“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盛赞其景。 </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一行28人的团队。从陌生到熟悉,我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六天。</p> <p class="ql-block"> 烟雨朦胧的江南秀色,完全与北方晴空万里的景色大相径庭。宋朝秦观有一首《浣溪沙》写道:</p><p class="ql-block">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p><p class="ql-block">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p> <p class="ql-block"> 江南花开正好,街边湖畔处处花开繁茂。篇幅所限,仅选少许几帧。</p> <p class="ql-block"> 太湖仙岛是鼋头渚景区内的湖中小岛,总面积12公顷。岛上玉宇琼楼,石窟灵洞,林木苍翠,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处处美轮美奂,不啻一清旷疏朗,超凡脱俗的仙境胜地。</p> <p class="ql-block"> 太湖仙岛展示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教文化、</span>道教文化,还有各种神话传说。雕塑是仙岛上最大的特色,其雕塑风格各异,如仿四川大足石刻而塑的释迦牟尼圆寂像、仿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雕塑群像等,堪称山寨<span style="font-size:18px;">版</span>的高配杰作。</p> <p class="ql-block"> 看看像不像龙门石窟奉先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神秘微笑著称的</span>卢舍那大佛!</p> <p class="ql-block"> 这是老子的塑像。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围绕“道”展开,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p> <p class="ql-block"> 30多年前,父亲游太湖时曾留下诗句:“茫茫碧水凭鱼跃,处处青山任鸟飞。波细细,柳依依,湖光山色不思归。”</p> <p class="ql-block"> 4月11日我们来到耦园。耦园原名涉园,位于苏州市内仓街,始建于清代初年。清咸丰年间(1851-1861),涉园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苏,携妻归隐,购得涉园废址重修扩建为一宅两园,于光绪二年(1876)落成,易名为“耦园”。其名既指东西两园如莲藕相连,又寓夫妇佳偶天成之意。</p> <p class="ql-block">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沿街,宅园总面积约8千平方米。其布局以四进厅堂的宅地为中心,东西两园与住宅之间以重楼相通。分为中厅、西花厅与东花园三部分。东花园较大,布局以山为主,以池为辅。其东南角有小院三处,总称为“城曲草堂”。西园面积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园北有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 这是耦园住宅主厅,为园主沈乘成宴请宾客或举行重大仪式之堂,名取宋人“东园载酒西园醉”诗意,极富田园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来到枫桥。因有枫桥,上世纪90年代建枫桥胜迹公园,园中有关于枫桥和漕运的展览。枫桥景区以“五古”(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古运河)为核心特色,融合了江南水乡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并因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遐迩。 </p> <p class="ql-block"> 江枫古桥: 清代重建的单孔石拱桥,与铁铃关相连。桥面石阶已是坑洼不平,保留下了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枫桥边有一石碑,上刻唐·张继<span style="font-size:18px;">《枫桥夜泊》诗:</span>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p> <p class="ql-block"> 铁铃关: 明代抗倭遗迹,现存基台为古物,登关可俯瞰古镇与运河。</p> <p class="ql-block"> 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州必游寒山寺。</span>寒山寺又称“普明禅院”“枫桥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等。</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号称和合祖庭,因为寒拾殿就建于此。寒拾殿位于藏经楼内。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p> <p class="ql-block"> 和合二仙,即寒山、拾得,本是天台山的两位高僧。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下诏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寒山、拾得和合二仙的身份由此确认。和合二仙为两个笑容可掬的和尚,一个手持荷叶莲花,谐音“和”,一个手捧宝盒,谐音“合”。和合二仙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愿新人百年好合、家庭团结和睦。</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佛塔为普明塔,最初建寺时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历史上多次因战火、火灾被毁,1954年全面整修恢复了唐代风格。塔高约48米,为七层八角形砖塔,是寒山寺的最高点和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 晚上我们来到位于湖州市长兴县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之梦乐园。这</span>是一处全新建造的仿古建筑群,也称太湖古镇,其占地面积约1.2万亩(比乌镇大3倍),总建筑面积达66万平方米。其设计融合江南水乡风格,白墙黛瓦、马头墙、古桥等元素营造出浓厚的古韵氛围。</p> <p class="ql-block"> 在太湖龙之梦乐园,我们看了大型歌舞《醉美太湖》。该剧以吴越大地充满创奇的恢弘历史和哀婉动人的传说为主线,运用高科技的舞台以及沉浸交汇的艺术手法,演绎了太湖千百年来的文化灵魂与盛世辉煌。</p> <p class="ql-block"> 在鲤鱼门风情街水上浮动平台上表演了非遗绝技打铁花。打铁花起源于宋,鼎盛于明清。技艺娴熟的铁花工匠们将高达1600度的铁水,掺杂特制的丹花,在夜空中泼金洒银,碎金成雨。自古以来,打铁花成为人们对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寄寓。</p> <p class="ql-block"> 龙之梦乐园处处显露出豪华富贵,歌舞升平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4月12日,上午去了一处茶园,下午来到了西湖苏提。一座苏轼的塑像屹立于苏堤的起始处。苏提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是苏轼任杭州刺史时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纪念馆位于杭州西湖苏堤南端的映波桥旁,建于1988年。苏东坡,即苏轼,四川眉山州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文学成就卓著,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思想主张“有为而作”,在艺术上追求创新。馆内展示了苏轼的家谱、年表、生平介绍以及他在杭州任职期间的政绩和文学艺术成就。馆内收藏有苏轼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制品等。</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几通碑刻,是欧阳修撰写的《丰乐亭记》,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轼书写。苏东坡不仅是文学大家,也是书法大家,其遒劲洒脱的笔触,外柔内刚的手法,自由奔放的整体风格,让人看了赏心悦目。</span>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p> <p class="ql-block"> 第六次来西湖,冒着菲菲细雨在湖边漫步,看风儿吹皱湖面,听水浪拍击堤岸,又是别样的情景。宋朝大诗人苏轼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之诗句,正是写就了西湖不同时期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沿着苏堤再往前走,就来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湖十景之一的</span>花港观鱼景区。花港观鱼<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处苏堤南段西侧,倚山邻水,高低错落,</span>是一个承佛光紫气而幽静的植物园林。南边红鱼池中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4月13日,这是江南行的第五天。嘉兴市乌镇古镇旅游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佛南路,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镇域面积79平方千米。我们只去了东栅。号称小桥流水、枕水而居的东栅,全部是石板、石条、石砖铺路建房。</p><p class="ql-block"> 在东栅,我们参观了宏源泰染房、钱币展览馆、木雕展览馆和茅盾故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天晴了,空气清爽。走在路上,旁边就是水,似乎又身处船上,有点晕乎乎的感觉。两条相邻的路之间,由一座座石桥相连。石桥样式各异,平板桥、拱桥,单孔桥、多孔桥,有的简单,有的繁复,甚至还有石雕。小船在河上穿梭,相信自古以来,枕水而居的村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小船了。</p> <p class="ql-block"> 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呈现了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 蓝印花布在乌镇的传承可追溯至宋元时期,明清达到鼎盛。乌镇宏源泰染坊(创始于宋元)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染作工艺遵循古法,</span>至今仍保留着刻纸刮浆、植物染色的传统技艺。</p> <p class="ql-block"> 乌镇木雕博物馆的精美垂花雕刻,展示其独特的花篮形设计、四面镂空的网格状结构以及柱身上的茂盛花卉枝叶和伞盖垂碎细节。</p> <p class="ql-block"> 茅盾故居纪念馆是著名作家茅盾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展馆融合历史风貌与现代展陈,是展现茅盾一生革命与文学道路之处所。</p><p class="ql-block">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革命文艺奠基人,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及散文《白杨礼赞》。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文化部长,临终前捐资设立中国最高文学荣誉之一的茅盾文学奖。</p> <p class="ql-block"> 写诗二首,赞美乌镇。</p><p class="ql-block"> 《乌镇美》其一</p><p class="ql-block"> 柔情东栅清流水,沃野稻香飘浙北。</p><p class="ql-block"> 古镇人家尽枕河,未尝佳酿心神醉。</p><p class="ql-block"> 《乌镇美》其二</p><p class="ql-block"> 神游乌镇梦常回,青瓦粉墙屋宇媚。</p><p class="ql-block"> 冬去春来皆有时,藏龙卧虎人文萃。</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来到南浔古镇小莲庄。小莲庄始建于1885年,由南浔首富刘镛祖孙三代历时40年建造,于1924年完工,因倾慕元代赵孟頫的“莲花庄”而得名。园中有荷花池、中西合璧的建筑等。</p> <p class="ql-block"> 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家庙始建于1888年,于1897年落成,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p> <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嘉业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位于湖州南浔古镇的鹧鸪溪畔,与小莲庄隔溪相望。它由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刘承干于1920年建造,历时四年竣工,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张氏旧宅是张石铭的私家住宅,建于清光绪末年(1899-1906年)。张氏旧宅占地面积广阔,整体布局严谨有序,分为多个院落和建筑群。每个院落之间通过长廊、天井等空间相连,形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空间感。</p> <p class="ql-block"> 这是张氏旧宅后院中西合璧的红砖楼,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现将我2019年第一次到南浔时写的一首诗修改后录于此——《南浔古镇》</p><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太湖旁,鹧鸪溪边隐旧乡。</p><p class="ql-block"> 高柳垂荫孤月影,芳荷坠粉众禽彰。</p><p class="ql-block"> 倾心孟頫莲庄建,惜字藏书嘉业堂。</p><p class="ql-block"> 凭槛遥观碧空尽,大江东去水汤汤。</p> <p class="ql-block"> 4月14日。我们的旅行的第六天。上午去了大报恩寺,下午离宁反京。大报恩寺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雨花路1号,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生母碽妃始建。大报恩寺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大报恩寺坐东向西,整体建筑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主体部分居北半部,附属部分居南半部,南北两部分之间由围墙隔开。</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复建的大报恩寺塔,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南方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古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长城等)之一,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据明代官方史料称,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正式名称为“第一塔”,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宣德六年(1431年)竣工,塔高78.2米,九层八面,周长百米,通体用琉璃烧制。1856年,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毁于“天京事变”,2007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大报恩寺项目重建工作,并开始考古发掘。2012年,在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原址上建成了一座与原塔形似的“轻质玻璃塔”。</p> <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现仅存部分基址。其遗址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址,对研究中国南方地区的佛教建筑及历史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此为“七步生莲”,在这里静静地坐下来,是否可以感受玄奘与佛祖的千年对望?</p> <p class="ql-block"> 带领我们参观大报恩寺的讲解员是退休不久的佛学院老师。他的知识渊博,口才上佳,每个传说每段佛教典故都娓娓道来,条分缕晰。使我们了解了许多佛教教义,排除了一些不实之词。</p> <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塔模型</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佛光大厅,天花板和墙壁上一共有84000盏灯,寓意84000法门。这么多的灯,总有一盏灯会照亮我们今后的路吧</p> <p class="ql-block"> 这个高德地图中的蓝色是我一路打卡的记录。我们的路线是从南京出发走太湖北边,到无锡,再从太湖东到苏州,然后从苏州往太湖东、南边,去杭州、嘉兴,又到太湖南边的湖州,从湖州往西北方回南京。基本上是绕着太湖走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说明一下,靠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部的蓝色是以前路过常州的地域,实际上我们此行没在常州落脚,去了无锡。苏州到湖州那一段有点断了,是我忘记打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6天的江南行结束了,在此记录,以备日后查阅,也与朋友们共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