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陈毅中先生,不知何许人,在红网上作有一诗。其题记云:</p><p class="ql-block">平江县思村乡有古道,以青石为磴,自连云山脚盘旋至于山巅,复曲折而下,入浏阳县(今称浏阳市)大洛乡境,全长约十公里。昔时,此为两乡交通之要道,行旅多出其途。今另有公路相通,古道则榛莽塞途,不复可行矣。</p><p class="ql-block">其诗云:</p><p class="ql-block">平浏古道走陂陀,石磴如梯知几何?</p><p class="ql-block">信有孤松临峭壁,疑无只鸟绝崇阿。</p><p class="ql-block">行人须解风霜苦,樵子应嗟岁月多。</p><p class="ql-block">且喜坦途通两邑,惟余一径覆青萝。</p><p class="ql-block">该诗对平浏古道的描述,应只有陈毅中先生亲临其境方能感受。</p> <p class="ql-block">今年正月,我偕三好友沿平江县三市镇爽口集镇中沙村往郊东村方向驱车来到连云山脚,然后徒步爬山至福寿山镇尚山村的桑家塅及张家洞,前往探寻平浏古道。忆及自己年幼时到郊东小学就读,就曾沿古道上下学,现因已修公路,古道不复可寻。与村民组长邱德平言及古道,正所谓“惟余一径覆青萝”,渺不可寻,人迹难至矣。</p> <p class="ql-block">今年阴历二月末,邱组长电话告知,已动员村民将部分古道清开,可以探访。闻讯,我极为欣喜,邀约同学中热衷户外运动者十余人再次前往。 </p><p class="ql-block">一到桑家塅,石拱古桥已基本恢复旧貌,护桥古枫已郁郁葱葱。沿古道上行,独轮车辙犹在记录岁月的风霜。几株数百年以上的金丝楠、湿地松矗立在古道旁,见证着曾经的古道沧桑。因古道索溪而上,故沿途的河谷里、古道边残留着瓷器碎片,间或路旁有几口古砖搭成的土地、河神或山神小庙,透着一种古代的神秘。</p> <p class="ql-block">爬上岭子岗,沿古道过河,赫然发现一座古碑,古碑的字迹清晰可辨。 </p><p class="ql-block">细观古碑,名为“雙安礄碑”,古代称石桥为“礄”,记载的是当时因商贾及居民往来频繁,而此地经常洪水上涨,交通阻截,由危、吴两大姓的族长任“魁首”,出面募捐,修建此双安石桥,名为双安硚。硚碑上有“诗曰:</p><p class="ql-block">双双硚渡渡千秋,安立往来不惧忧;</p><p class="ql-block">硚会金资蒙众助,碑埀大德永无休。</p><p class="ql-block">该诗属藏头诗,每句首字连成“雙安礄碑”。</p><p class="ql-block">该碑具名者58人,两名魁首以外,捐款55人,总金额达9600文,匠人亦具名于碑上。立碑时间为清乾隆四十六年,即公元1781 年,距今235年。 </p><p class="ql-block">从石桥遗址推算工程量,按现时人民币匡算,工钱应在两万元左右。因该石桥仅匠人万则X及副手两人(刻碑亦应为此万姓匠人),而条形方石需用铁钎凿击,备齐石材并垒建成功约耗时八月,总捐款计九千六百文,魁首应每人捐款一千文,则总造价约一万一千六百文,故当时的一文钱应相当于现时人民币两元的购买力。工匠工资应为匠人每月900文,即现时人民币1800元左右,副工每月600文,即现时人民币1200元左右,而作为修建物资通道,对沿途居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7人捐资,捐款最多者也只有九百文 ,最少者仅五十文,民众艰苦由此可见一斑,所谓“乾隆盛世”也不过如是。而捐款涉及不同姓氏二十,以吴、危两姓居多,说明当时古道沿途居民以姓族聚居为主,同时也兼有杂姓,而这些杂姓基本上应是在古道往来的力夫定居所致,从捐资数额来看,这些居民相对亦较为贫困,从另一方面来看姓氏的庞杂,意味着古商道不仅繁华,而且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流动。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遥想数百年前,往来商队穿梭于丛山峻岭,将浏阳河流域与汨罗江流域联通,先人们为了追求较为丰富的物质条件,徒步数百里山路车载人挑,是何等的艰辛!古人深居大山避乱避祸,生活物资依靠独轮车、骡马及人力运输,所惧所忧是道路阻隔;现在的人们早已搬出深山,依靠着宽敞的公路、桥梁,凭借着河运、海运及空运解决了物资运输难题。走在先人们行走过的古商道上,大山深处及古道两旁已人迹罕至,隔世情怀油然而生。 </p><p class="ql-block">平江古商道是数千年的遗迹,由一代又一代先民沿着亿万年自然生成的河流及山谷人工建成。古道两旁自冰川纪以来自然形成的原生态风景如诗如画,古代先民留下的历史遗迹不可胜数。您如果略有闲暇,亦可以追踪寻迹,沉浸于原生态美景的同时,或许会有意外发现,新的收获,也会与我一样翻阅这厚重的人文历史,与古人交流与对话。</p> <p class="ql-block">此文成于2016年4月4日,又过两年故地重游,有好事者将此古碑盗走,古迹已不复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