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阆中

白衣侯

<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已有两千三百余年历史,是镶嵌在嘉陵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怀揣着对阆中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向往,我踏上了这片充满韵味的古老土地。</p><p class="ql-block"> 正值暮春,游人不多,恰可以踱步,也可以伫立,当然更可以坐在江边看着清清的江水胡思乱想发发呆。</p> <p class="ql-block">  到阆中的第一站,是和古城一江之隔,矗立在阆中城南,宛如一道翠绿屏风的锦屏山。为什么首先到锦屏山?因为,它是“嘉陵第一江山”;这里有一座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公园里有一座落下闳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没来阆中之前,读书不多的我对落下闳先生是彻底陌生的。</p><p class="ql-block"> 落下闳是西汉时期天文学家,阆中人。汉武帝时,他受征召参与制定《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首次确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年节,被尊称为“春节老人” 。如果没有他,就没有如今数亿人浩浩荡荡回乡过年这个可以申遗的盛况。至于他在天文学其他方面的贡献,也是可以大书特书的,然不属于此文范畴,容我省略一千字……</p> <p class="ql-block">  拜谒过落下闳,我沿着宽阔的石阶漫步上山。怕爬山,但晨练的大妈对我说,我问的几个景点都在山上,还是跟她上去,她会具体指点我。 </p> <p class="ql-block">  位于锦屏山山腰的观星楼,是纪念以落下阁为代表的在阆中出生或生活过的一批古天文学家(如袁天罡、李淳风、任氏父子及周家三代等)而建。大妈详细指点了我几个主要景点的线路,然后告别而去。顺便说一句 :她是跑步上山的,她说每周要跑两次山。想当年,我也是上班时经常不乘电梯,跑楼梯上办公室的。早先是四楼,后来是八楼。唉,好汉不提当年勇……</p> <p class="ql-block">  观星楼下面是荷花池。</p> <p class="ql-block">  缓缓下山,找到了号称“嘉陵第一江山”所在的长廊。听说此处在八十年代初遇到山体滑坡,亭台尽毁,有名的九曲长廊应该是后来新建的。起初对这个“第一”很有点不以为然,但当我静下心来,眺望着脚下无语流淌的嘉陵江,以及江对岸悄无声息的阆中城,这才感悟到:嘉陵第一江山,恰如其分。因为,杜甫、李商隐、吴道子、陆游等文人画家都来过这里,留下了众多诗画作品;而蜿蜒而去的嘉陵江三面环绕着的阆中古城也是很多朝代极重要的航运和商贸中心。</p> <p class="ql-block">  走下长廊,不远处就是张宪祠,是纪念南宋著名的岳家军将领张宪。祠堂原建于嘉庆年间,后毁于1981年的大滑坡,于1984年重建。祠门半开,张宪的塑像冷冷地看着我,我静静地看着他,眼里满满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此刻,寂寞锦屏山的阵阵松涛,在我耳边仿佛成了岳家军北伐时金戈铁马的杀伐声。国有危难见忠臣,从来屈膝非丈夫。初中时读的《说岳全传》极大地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寻寻觅觅,找到了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杜少陵祠堂”,看样子也是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  下山来到南津关古镇,它背倚锦屏山,枕山面江,虽然这个所谓的“古镇”是2010年整体拆除后重建的高仿品,但走在青石板路上,街道两边依山而建的明清风格建筑与川北民居没有违和感,高低错落有致,古韵盎然。这里曾经是商贾云集、物贸繁盛的水陆要塞,如今虽已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但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所以,它能跻身国家五A级景区之列,也有其内在合理性的。</p> <p class="ql-block">  到处都有这种泛滥成“灾”的红灯笼。</p> <p class="ql-block">  离开南津关,打车来到嘉陵江北岸的阆中古城。</p><p class="ql-block"> 锦屏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2010年重新修复此门和城墙。夜景照片是第一天晚上刚到古城时拍摄的,在这里把照片放在一起展示,不再另外说明。</p> <p class="ql-block">  华光楼,亦称古镇江楼,被誉为“阆苑第一楼”,是阆中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登上华光楼,凭栏远眺,嘉陵江风光尽收眼底,江水悠悠流淌,诉说着古城的千年往事。楼下古街古巷纵横交错,店铺林立,是古城最繁华与热闹之处。华光楼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阆中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窄而陡的楼梯,只能容一人通行,下楼一定要小心。</p> <p class="ql-block">  窗外就是嘉陵江,以及江对岸的锦屏山。</p> <p class="ql-block">  中天楼位于古城的中心,是阆中古城的风水坐标。我站在中天楼前,仰望这座古老的楼阁,它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充满了古朴的气息。古城九纵九横的街道众星拱月般围绕着它,在这里,我似乎感受到了阆中古城独特的风水文化。</p><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顾名思义,是被高门一样围在中间的古城,它三面被水环抱,就像一个天然的大城堡。无怪乎两位唐代著名的风水学家袁天罡和李淳风对阆中的风水赞不绝口,最终定居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我在阆中,探究的心似乎也被一扇莫名的高门围在深幽的城堡里。</p> <p class="ql-block">  在阆中,贡院是必去之处。这是清顺治年间举行四川乡试的场所,后又作为保宁府培养选拔人才的学校。莘莘学子们站在很久很久以前三年只开一次的龙门前,期望着有一天也能像高中举人的古代学子那样意气飞扬地一登龙门光宗耀祖。</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座中国规模最大的科举文化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清代乡试考场之中,我突发奇想:要是自己也能坐在里面考一下,试试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该是多么的有趣。</p> <p class="ql-block">  在贡院的斜对面,有一座建于康熙年间的胡家园,世代行医的胡氏子孙一直居住于此,院子完整的保留了古家庭医馆的风貌,是阆中首家向社会、游客开放的私人古民居,是阆中最具特色的古院落。因为要付费,所以里面参观的人不多。</p> <p class="ql-block">  充满崇敬之情来到阆中文庙(孔庙)。这是供奉祭祀读书人的祖师爷孔子的地方,红墙青瓦,古木参天,充满了清幽的气息。走进文庙,看到了泮池、棂星门、杏坛、大成殿等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在孔子的塑像前,我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对阆中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阆中出了四个状元,116名进士,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p> <p class="ql-block">  拜祭完孔夫子庙,再去找张将军祠。</p><p class="ql-block"> 汉桓侯祠,即张飞庙,据传是张飞镇守阆中时的衙署旧址。黑脸虬髯的张飞塑像,怒目圆睁,很有几分威势。导游小姐正对一群游客讲解张飞如何爱民如子,如何被部下所害。游客听得入神,不时发出啧啧叹息。我却想起了《三国志》里那个"暴而无恩”的记载。不可否认张飞的忠义勇猛,但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可是孔老夫子说的),不能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其重新塑造一番,对张飞亦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川北道署,是古代川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建筑气势恢宏,布局严谨。漫步在道署内,看着大堂、二堂、吏房、户房等建筑,仿佛看到了古代官员在这里办公的场景。这里的每一块石板、每一根梁柱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川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最让我动容的是衙门最后面那块非常简单的碑,上面有“天鉴在兹”四个字,意思是老天爷在你的头顶上看着你、监督着你,使为官者(岂止是使为官者,应该是使所有人)心存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  退而常省,为政之道。</p> <p class="ql-block">  天鉴在兹,敬畏天地。</p> <p class="ql-block">  我穿行在阆中的一个个小巷里,用手机拍摄了这座古城最具特色的人间烟火气。简简单单的古建筑,没有精美的门楼雕塑,没有高大的马头墙,民居大多是矮矮的砖木瓦房。但是,这种简单质朴之美却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的雕塑:简单——那是最成熟的美丽;单纯——那是最丰富的高雅。这种美丽和高雅,不是满大街挂一些红灯笼、弄一点热热闹闹的所谓文创项目就能达到的。一想起镇远古城舞阳河畔的夜晚那震耳欲聋的嘈杂音响,更觉得阆中古城这种近乎静谧夜晚的难能可贵。当然啦,从另一个角度看,商家就不满意了……</p> <p class="ql-block">  阆中特产:张飞牛肉。这大概率是蹭咱张大将军的流量了——但不管怎样,牛肉还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  保宁醋也是阆中特产,而到处都是的“醋泡脚”更是特产中的“战斗机”。</p> <p class="ql-block">  风水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状元府第</p> <p class="ql-block">  阆中美景,不仅仅在古城之中。嘉陵江南岸除了锦屏山,还有东山之顶的白塔,以及大佛寺和大像山崖壁造像等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  出租车载着我来到了阆中大佛寺。阆中大佛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嘉陵江东岸的大像山腰,由唐末阆中何居士舍弃家业,花费二十年时间亲手刻凿而成。大佛成像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前。这尊释迦牟尼座像高9.88米,依山而凿,气势恢宏;佛像雕刻精美,线条流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  下图这尊观音像慈祥庄严,似乎并非新建。大像山摩崖造像现存唐宋明清各代龛窟,此像可能是唐宋以来龛窟造像中的一尊 。</p> <p class="ql-block">  大像山崖壁造像也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摩崖题刻“虎溪”两字,由南宋年间阆中太守吴昭夫建,统制河中母恩书,相传“药王救虎”的故事发生在此,故大像山小溪取名为“虎溪”。</p> <p class="ql-block">  白塔(又称文笔塔)矗立在白塔山(亦称东山)之顶,远远望去,犹如一支文笔插入云霄。出租车载着我登上山顶。</p><p class="ql-block"> 白塔始建于明末,古朴典雅,塔身以不同规格的青砖砌成,四面开窗。沿着塔内九十一级狭窄的螺旋梯道,我登上了塔顶。塔顶其实也只看到一个小窗,不是想象中的有四面围栏可以远眺八方。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白塔上半部震断倾塌,全国各界捐款,塔于当年底修复,至今塔旁有阆中市政府所立的《修复白塔功德铭》。站在这里,俯瞰着阆中的美景,我感受到了阆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如同一支笔,书写着阆中的历史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  我在阆中,在即将离开这座千年古城之前,我站在东山之巅的观景台上,欣赏着古城全貌,和它告别。</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阆中是那么的小,而古城区更是灰蒙蒙蜷缩在左边那片更小的区域。然而,无论是我在古城区的巷弄中险些迷路时感觉到它很大,还是此刻俯瞰它时觉得它很小,古城还是那个古城,只是看古城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人们来了,惊叹一番,拍些照片,买些特产,然后又匆匆离去。古城则继续它的日子,不因游人的赞叹而傲骄,也不因游人的忽视而沮丧。</p> <p class="ql-block">  是的。古迹之所以为古迹,就在于它能冷眼看着一代代人的来来往往,自己却始终如一。我似乎听到古城用它独特的建筑语言和山水清韵在无声地祝福我,祝福我们这些古镇控们。</p> <p class="ql-block">  阆中,从一个国都,下降到一个省会,再屈尊成为府道,如今已然降到了县级市,如果是一个人,那是连降了六级。可是你看它老人家,仍然气定神闲地听着大佛寺的晨钟暮鼓,卧着嘉陵江的碧涟清波,无视两千多年的风花雪月,不计渐次降级的荣辱恩怨,我仿佛听到它微笑着对世人说:</p><p class="ql-block"> 闭门即是深山,心静随处净土。来阆中,是缘;出“阆中”,是福。惜缘惜福,可得永年。</p> <p class="ql-block">  是啊,若能于风雨中不乱,于逆境中不折,便是行于世间,心归逍遥。</p><p class="ql-block"> 阆中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启迪课。</p><p class="ql-block"> 没来阆中时,心锁“阆中”;此刻身在阆中,心却早已飞越“阆中”。</p><p class="ql-block"> 这是阆中。</p><p class="ql-block"> 我在阆中——</p><p class="ql-block"> 就像小巷子墙上这句话:这是你一生至少要来一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心里充满了感恩、感动和感悟。这是游历了很多古城和古村镇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因为:</p><p class="ql-block"> 我在大美的中国。</p><p class="ql-block"> 我在春天的阆中。</p><p class="ql-block"> 真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