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佛光梵音

月明风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都洛阳历史文化悠久昌盛妇孺皆知,其中佛教文化尤为重要与特殊,我们的洛阳行有一项重要活动便是去参观两处有关佛教的名胜。</p> 白马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顺路,我们旅行第一站来到了“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下午四点正式开启了心心念念的洛阳之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匾额“白马寺”三字由中国佛教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白马寺的山门,左右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能详细了解白马寺的过往今生,同时学习一些佛教知识,我们花50元钱请了一个导游,负责半小时左右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白马寺,从中轴线上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位于中轴线的两侧分别有门头堂、祖堂、客堂、斋堂以及清凉台上摄摩腾和竺法兰两殿和方丈院。寺院内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分别是钟楼与鼓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马寺中的大殿一般都不让游客进入,只能在外边观赏,但反而让人觉得比那些随便入殿跪拜寺庙更有感觉。这里还有两尊玉佛,一个是卧佛,一个是立佛。面容丰满,神态安详。</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了解白马寺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文字介绍中了解到“白马寺”的修建原因:相传汉明帝夜寝南宫,梦见一尊金人飞绕于殿庭,醒来后告知大臣,被告知这是西方的佛陀。明帝派遣使臣前往西域求法,最终遇见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回到洛阳。汉明帝极为礼重这些高僧,并安排他们入住鸿胪寺。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明帝下令在洛阳城西修建一座寺院,命名为“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这是相关壁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马寺中的香火颇盛,到处看到善男信女虔诚礼佛,整个寺内弥漫着檀香的味道。我们还正好赶上寺内的和尚和居士做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列馆里展览有关佛教的图片,绘画和建筑构件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白马寺中还有一些有关的绘画展览。进去绕了一圈,纯属外行看热闹。倒是旁边有茂林修竹,风摇影动,珊珊可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马寺不仅是国内佛教信徒的朝圣地,也是国际佛教信徒的聚集地。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吸引了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佛教信徒前来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佛教界人士也常出席该寺的方丈升任法会,彰显了其国际化程度之高,被誉为“天下第一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泰国佛殿苑。1995年,泰国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将一尊高7.2米的铜质镀金大佛赠送给白马寺,为此修建了泰国佛殿。这一建筑在1995年竣工,2010年进行了扩建,包括舍利塔、藏经阁、四面佛、钟楼、鼓楼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泰国风格佛殿浓缩了以曼谷大皇宫、金山寺为代表的的泰式建筑精华,是白马寺国际佛殿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缅甸佛塔苑于2012年奠基,并于2014年6月竣工。这座佛塔的设计原型,其四道主门及围墙依照曼德勒皇宫样式建造,而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则是按照仰光大金塔的规制缩小而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度佛殿苑的建造以桑奇大塔作为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并在白马寺按1∶1的比例进行仿建,这不仅是对印度佛教建筑的致敬,也是对白马寺多元文化融合的完美诠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度佛殿虽不似其他两座佛殿般金碧辉煌,但简约的白瓦,同样让印度佛殿显得十分高贵气派。外观古朴端庄,呈圆球造型,天圆地方的穹顶构造,尽显佛教发源地的深邃奥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石凳上小憩片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行的孔老师对太极拳有很深造诣,在佛塔旁松林边他那娴熟的动作,一招一式都很舒缓优雅,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夕阳映晚霞,尖尖的佛塔笼罩在一片红云之中,显得更加金碧辉煌,似乎就是充满神秘的佛光普照。同时又是一幅画,让人久久伫立凝望而不舍离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完白马寺,已经六点半,回望整座寺庙,中式殿宇的飞檐与异国金顶在暮色时交错,梵呗声里,仿佛历史的长河与现代的潮涌在此激荡。白马寺也不仅仅是“释源祖庭”,更成为人类共同精神家园的隐喻——战争与和平、毁灭与重建、坚守与开放,都在这一方净土写下永恒的偈语。</p> 龙门石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洛阳,怎能不去“龙门石窟”?就好像去了北京,怎么不去天安门广场?四月二十日上午我们来到了这里,景区广场非常宏阔,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旗帜飘扬,石阶上更镌刻着“世界的龙门”几个大字,彰显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客中心前面的广场上一群身着紫色汉服的小姐姐在表演舞蹈,欢迎远方的游客。游客则围拢过去纷纷拍照,惊讶于她们的美貌,欢喜于她们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景区门口,把游览图拍下来,以便有重点地了解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早计划好的攻略可知,龙门石窟分为东山和西山两部分,入口在西山,而且石窟的主要部分也都在西山,所以我们决定主要游览西山一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门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的伊水河畔。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状若门阙,因而古称“伊阙”。诗人们留下的“中断若天劈,凿山导伊流”、“峥嵘两山门,共扼一水秀”诗句,是极好的写照。又因地处隋唐“龙庭”所在都城的正南,故亦称“龙门”。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这样评价:“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是洛阳最好的风景区。伊阙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时洛阳南面的门户和屏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入景区的西山部分不远处,有一处石壁哗哗流淌着清泉,这就是著名的“禹王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在大禹时代,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老百姓在天灾面前显得渺小且无力,大禹的父亲鲧并未完成治水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后来,大禹治水来到了这里。他采用的是疏导川河的办法。因此,他登上高高的海峰上仔细地观察了地形,就扛着大斧来到龙门山,一斧子把山劈开了一道沟槽,两山夹沟,恰如墙上开了门洞,让滚滚洪水穿门而过,流入黄河。于是,湖水消退了,只留下中间那条长年流沿的伊河,留下了河两岸平坦肥沃的良田。</p><p class="ql-block"> 禹王池中立一巨石,称石砭,或石笋、剑石,为太湖石质,相传就是大禹开凿龙门时所用的工具,但不知是真是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着伊河望去,眼前有一个壮观的大桥,称之为龙门大桥,这是仿河北隋代赵州桥而建的石拱桥,全长303米,河面之上有三个大拱,中间的拱跨度为90米,两边两个跨度各60米。1960年动工,1962年建成通车,这个桥一度是进出洛阳的一个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桥上有关于龙门石窟的文字介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洞上面的“龙门”二字是陈毅元帅在1960年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还有“鱼跃龙门”的传说:相传鲤鱼在孟津黄河中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游到伊阙龙门时,跳过龙门的鲤鱼便会化为龙,跳不过的则会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黑疤,给龙门石窟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人流穿过桥洞,便看到右侧的山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窟,一直延伸向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龙门石窟的开凿,可追溯至北魏孝文帝时期,此后悠悠千载,历经多朝接力雕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这里完全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无数能工巧匠挥洒心血与才情的舞台,他们以锤凿为笔,以岩石为卷,刻画出这一尊尊精美绝伦的佛像。从北魏的 “瘦骨清像” 到唐代的 “丰腴华贵”,不同风格的造像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审美演变,却无一例外地表达了他们对佛的虔诚与膜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会在龙门这个地方出现石窟呢?到达这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经过查找资料我明白了,这有地理和历史两方面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龙门东西两山为地质史上“古生代”石灰岩,石质坚硬,不易风化,宜于精雕细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由于这里是魏、隋、唐帝都,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山势天成,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北魏、隋、唐时王朝又崇佛热衷建造石窟,佛教发展迅速,洛阳曾长期是佛事活动的中心,所以龙门造像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开创于北魏(约公元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诸朝,其开凿时间达400余年。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佛龛2300多个,佛像11余万尊,塔70余座,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仅2厘米。这些大小不一的佛龛如蜂巢一般,密布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绵延达1000多米,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在山崖石壁上刻着“龙门”两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石窟造像过于众多,人潮过于拥挤,时间也比较有限,我们一行人只选择了几个重要洞穴进行参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它以其完整的造像组合、精美的雕刻工艺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著称,展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其主佛阿弥陀佛的庄严与周围小佛像、伎乐人的生动,共同营造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图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莲花洞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据说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都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莲花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这尊观世音菩萨立像,通高85厘米,面庞圆润饱满,长眉紧贴鬓角,发髻高耸,身姿曼妙。她左手提着净瓶,右臂自然弯曲,将佛尘置于右肩之后,整个体态呈现出一个优雅的“S”形。她的装束透露出宫廷贵妇的华丽,同时又不失舞伎乐人的曼妙身姿。整体造型高贵典雅,神情悠然自得,轮廓线条生动流畅,无疑是唐代石刻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药方洞,位于龙门西山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药方洞始建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和北齐,到唐初还有雕刻。窟门两侧所刻之古代药方,共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神经科等。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所涉及的药物达一百二十多种,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门石窟最有名的大佛是“卢舍那大佛”,我们曾无数次在图片上看到过她的模样,对它心生向往,如今来到这片土地,怎能不亲自一睹她的尊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舍那佛”是梵语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的面容是以武则天 48 岁时的容貌雕琢而成的。据记载,咸亨三年(公元 672 年)四月,武则天以皇后身份施脂粉钱两万贯资助建造大卢舍那像龛,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十二月。民间认为,这尊大佛的慈祥面容、威严气度展现了武则天母仪天下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途还看到了许多雕琢精美的佛像,虽然不甚明白他的名字及有关故事,但依然为其生动的表情,多样的造型而暗自喝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几个佛像,是网上提到的特别有意思的佛像,人们还给他们冠以不同的意义表达,佛像都被他们玩坏了!但我没有亲眼看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越过“伊阙桥”,便从龙门的西山来到东山,走了不远,从一处平台向河对岸眺望,便可以看到著名的“卢舍那”大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门的东山部分开凿的石窟数量不多,主要的景点有香山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香山寺原为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墓塔院,武周时期扩建为寺院,并敕名为“香山寺”。武则天时常游幸,还曾留有“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白居易在任河南尹时曾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使寺名大振。元朝末年,香山寺被毁。清康熙年间,于异地重建,乾隆皇帝巡幸时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并建造御碑亭,仍存于寺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时期,蒋介石曾在此庆祝五十大寿,增添了几分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洛阳作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与传播中心,拥有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白马寺,又有石窟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寺庙和宝刹,这为传播佛教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佛光梵音历千年而不朽,逢盛世更繁荣。我们虽然只是匆匆一瞥,却也感受到他的伟大和神圣,惟愿洛阳这片佛法吉地更美丽繁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