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里的时光回溯

那年

<p class="ql-block">  晚,踱步于奥森北园,夜色如墨,温柔地包裹着世间万物。行至清洋河桥上,桥下清洋河潺潺流淌,那此起彼伏的“呱呱呱”青蛙叫声,似一把神秘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深处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将我一下拉回到上世纪70年代那段在农村驻队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彼时,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仿佛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而遥远。我背着简单的行囊,怀揣着几分好奇与忐忑,走进了那个质朴的小村落,开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生活。村子不大,却像一个紧密相连的大家庭。土坯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似是在向天空倾诉着生活的烟火气。这一年,我21岁。肩负着工作组副组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稻田间的使命与成长</b></p><p class="ql-block"> 在那被岁月尘封的时光册页里,下乡驻队的经历,宛如一枚镌刻着时代印记的勋章,熠熠生辉。彼时,遵循上级部署,一场意义深远的农村社会主义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在广袤的农村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p><p class="ql-block"> 我们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逐级传达到乡村、农民,支持维护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青妇作用,培养不走的工作队员,致力于把农业生产搞上去。</p><p class="ql-block"> 期间,农事的每一个环节都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在乡村的田野间徐徐展开,承载着汗水与希望,交织着艰辛与收获。</p><p class="ql-block"> 春下,南方的土地,在季节的催促下,迎来了早稻插秧的春耕春种农忙时节。精心育秧、施肥打底、犁耙水响,“呱呱”蛙叫,勾勒出农田里生机勃勃的图景。地少人多的现实困境,犹如高悬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必须倾尽全力扩大种植面积,以确保增产增收。那即将播撒希望的早稻,作为双季稻的先锋,承载着一年收成的殷切期望。</p> <p class="ql-block"> ◆早稻育秧。育秧工作是关键前奏,而温室育秧和薄膜育秧这两种方式,就如同两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秧苗茁壮成长的大门。①温室育秧,在温暖密闭的空间里,给予稻种到秧苗不同生长期的无微不至地呵护,恰似母亲温柔的怀抱;②薄膜育秧则巧妙借助阳光与薄膜的力量,为秧苗营造出适宜的小气候,宛如给它们搭建了一座温暖的小城堡。</p><p class="ql-block"> ◆插早稻秧。插早稻秧是春季田间奏响的第一曲劳作之歌,有着不同的演绎方式,每一种都蕴含着农民的智慧与对土地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身为工作队员的我们,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①种植面积精准落实,是粮食丰收的根基。力争扩大种植面积,确保增产増收,“斗笠大扁担长,块块种上革命粮”是那个时代的践行口号。②种植时间分秒必争、不得违背农时。农时如军令,“早稻不插五一秧”。否则,减产减收,这是经验之总结。③插秧时的株距、行距更是严格要求,科学化管理,由不得半点马虎。总之,一环套一环,恰似谱写一首严谨的田园乐章,而每一个音符都关乎最终的产量。</p><p class="ql-block"> ◆人工插秧。手插秧无疑是最为传统且饱含温度的方式。农民弓着腰弯着背,将一织一织嫩绿的秧苗,依照严格要求的株距和行距,标准地插入泥土中。每一株秧苗的入土,都仿佛是在与大地进行一场庄重的对话;指尖触碰泥土的瞬间,传递着对丰收的期许。劳作的人们动作娴熟而连贯,恰似在大地的画布上精心绘制一幅绿色的画卷。一行行、一列列,秩序井然,那是人力与土地的亲密协作,每一次弯腰起身,都倾注着无尽的心血。</p><p class="ql-block"> ◆抛秧。抛秧则多了几分洒脱与灵动,农民们站在田埂边,双手抓起一把把秧苗,用力且均匀的向秧田抛洒。秧苗在空中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如同绿色的精灵,轻盈的落入田间,扎根泥土。抛秧过程中,空气中弥漫着秧苗的清新,仿佛是一场与大自然的默契互动。</p><p class="ql-block"> ◆小农机插秧。小农机插秧是时代进步在田间留下的印记。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小农机缓缓驶入稻田,一排排秧苗在机械的运作下,整齐的插入田中。它不仅提高了插秧的效率,更为繁重的农事劳作带来了便利。有了机械的助力,让科技与人力在田间完美结合,共同书写着丰收的序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与房东同住一个屋子,同吃一锅饭菜;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同他们并肩劳作的身影。清晨,露珠还在草尖上闪烁,我们便已踏入稻田。四月份的早稻秧田还带着几分冰冷,秧田面上漂浮着粪便、蛆虫、游动的蚂蝗,我们全然不顾。和贫下中农一起同劳动,双脚陷入泥泞,泥水冰冷地包裹着小腿,那是土地给予的独特触感。手中的秧苗,嫩绿而充满生机,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插入田中,动作轻巧而专注。弯腰起身之间,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入土地,滋养着这片孕育希望的田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秧田管理:精心呵护,守望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 秧苗种下后,秧田管理便如一场精心策划的守护之旅,尤其是乡村农技员,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他们对庄稼的细心呵护及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促进秧苗茁壮成长,最终结出饱满的稻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锄草:传统与现代的交织</span></p><p class="ql-block"> 锄草,是为秧苗营造良好生长环境的关键一步。①人工锄草,一种古老而质朴的方式,农民们双脚在田间行道上来回踩泥,通过脚步的力量将杂草踩入泥中,为秧苗清除竞争养分的对手。②喷洒农药锄草灵,则是现代科技赋予的除草手段。背着喷雾器的农民,在田间来回往返仔细地喷洒着药剂,细密的药雾如一层薄纱,覆盖在秧苗与杂草之上,精准地抑制杂草生长。传统与现代的除草方式相互补充,共同为秧苗的生长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灌溉:顺应时节,精准调控</span></p><p class="ql-block"> 灌溉,如同为秧苗输送生命的源泉,需要根据秧苗不同生长期的需求,进行精准的水量调控。在秧苗生长初期,需保持浅水位,让秧苗能够充分吸收水分与养分,促进根系生长。此时,田间的水如一面明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嫩绿的秧苗,构成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卷。甚有秧田里时时传来“布谷、布谷”“苦瓜、苦瓜”的小鸟鸣叫声,和着那遍布田野的“呱呱呱”的蛙叫声,仿佛动听悦耳的混声合唱回响在山谷原野,美妙至极!随着秧苗逐渐长大,进入拔节期,对水分的需求增加,便要适当加深水位,为其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水分支持。而到了孕穗期,又要根据天气情况适时排水、灌溉,调节田间湿度与温度,确保稻穗能够顺利孕育。灌溉的每一次操作,都是农民对秧苗生长节奏的精准把握,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体现。尤其是秧田管水员责任重大。大雨滂沱,及时应对,开口排积。手持铁锹,赤脚一双,斗笠一顶,蓑衣披肩,行走在广阔的秧田田埂上,精心守护着良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施肥:滋养土地,孕育丰收</span></p><p class="ql-block"> 施肥,是给予土地与秧苗的丰厚馈赠。施足底肥农家肥,是对土地肥力的深度滋养。农家肥,如腐熟的牲畜粪便、堆肥等,蕴含着丰富的有机质,在翻耕土地时均匀施入,为秧苗生长提供长效的养分支持。就如同为秧苗打造了一个营养丰富的“温床”,让它们在肥沃的土地中茁壮成长。而在抽穗前期分别施以氮肥、尿素,为稻穗的生长注入关键动力。促进稻叶的生长,增强光合作用,使稻穗更加饱满。每一次施肥,都是农民对土地的悉心照料,是对丰收的深情期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估产:心中有数,展望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估产,是农民们凭借多年经验与对秧苗生长情况的细致观察,对即将到来的收成进行的预判。他们穿梭在稻田之间,仔细查看秧苗的分蘖情况、稻穗的饱满程度,结合历年的产量数据与当年的气候条件,估算出每亩的产量以及整个稻田的总产量。估产不仅是对过去劳作成果的初步评估,更是对未来收获的一种展望。它让农民们心中有数,提前规划后续的农事安排与粮食分配,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做好充分准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收割。收获喜悦,颗粒归仓。</span></p><p class="ql-block"> ◆收割,是辛勤劳作后的盛大庆典,标志着一年的耕耘即将化作沉甸甸的收获。①脱粒,是将稻穗上的稻谷分离出来的关键步骤。过去,农民们使用传统的打谷办法:牛拖石滚碾压以及小型脱粒机,金黄的稻谷如雨点般落下,堆满一地,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如今,现代化的收割机则大大提高了脱粒效率,机器在稻田中轰鸣穿梭,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稻梗还田等工序,省时省力。②颗粒归仓,则是对收获成果的妥善保存。农民们将脱粒后的稻谷晾晒至合适的水分含量,存入粮仓。每一粒稻谷,都凝聚着农民们一年的心血与汗水,是他们辛勤劳作的结晶,归仓的那一刻,仿佛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最美好的回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粮与口粮:责任与生活的平衡</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在收获的喜悦中,还有两项重要的事务——按国家任务上交公粮,以及按工分分发口粮。</p><p class="ql-block"> ◆上交公粮:上交公粮是农民们对国家的责任与贡献。他们挑选出最饱满、品质最佳的粮食,装满一袋袋,运往粮站。这一袋袋公粮,承载着农民对国家建设的支持与担当,是他们用辛勤劳作向国家表达的忠诚与奉献。</p><p class="ql-block"> ◆按劳计酬分发口粮:按工分分发口粮是对农民劳动成果的合理分配。在生产队里,每个农民社员的劳动都通过工分来记录,根据一年的工分总数,分配相应的口粮以及其它。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公平原则,又保障了每个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让农民们在辛勤劳作后,能够安心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维持家庭的生计。</p><p class="ql-block"> 在乡村原野水稻种植区域,农民忙完了早稻种植及培育管理,接下来就是中稻的种植与管理。中稻是一年四季农事中的重头戏,气温渐高适宜禾苗生长,面积大、产量高。记得当时的691品种很受青睐。待早稻成熟开镰之时,一年之中最忙活的双抢季节(抢收抢种)就开始了。收割早稻,抢种晚稻(双季稲)……</p><p class="ql-block"> ♥那段下乡驻队的岁月,在稻穗的摇曳间,在农事的循环往复中,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辛勤与坚韧,感受到了土地的厚重与慷慨。每一次弯腰插秧,每一次精心灌溉,每一次满怀期待的估产,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我记忆的天空,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珍惜粮食,尊重劳动,在生活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下队的又年,我加入了党组织,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p><p class="ql-block"> ♥这段下乡驻队的日子,于我而言,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更是一段深刻的成长旅程。在稻田间,我领悟到使命的重量,懂得了责任不仅是对工作的坚守, 更是对人民生活的担当。党的路线方针,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化作了田间的秧苗、农民的笑容,以及那实实在在的丰收希望。这段经历,如同坚实的基石,奠定了我对生活、对奉献的深刻理解,让我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心怀对土地的敬畏,对人民的深情,坚定地走下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乡野新章:从往昔到今朝的蜕变</b></p><p class="ql-block"> 在时光的长河中回溯,往昔农村的模样,宛如一幅质朴却又带着几分艰辛的画卷。上世纪70年代下乡驻队时,农事的每一步都烙印着传统与人力的痕迹。从人工插秧、双脚锄草,到按部就班地遵循古老的农耕经验,一切虽有条不紊,却也饱含着劳作的沉重以及不可抗拒的“望天收”。那时的农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人们在有限的资源里,靠着双手与汗水,努力换取微薄的收成。</p><p class="ql-block"> 然而,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声春雷,响彻中华大地,农村的变革便如星火燎原,迅速蔓延。</p><p class="ql-block">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如同给广袤的农村土地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农民们拥有了土地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被彻底点燃。耕作制度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集体模式,各家各户依据自家实际和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种植结构,从单一的粮食种植逐渐向多元化的经济作物种植拓展。</p><p class="ql-block"> ★劳动力结构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农村劳动力几乎全员束缚在土地上,随着改革的推进,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踏上了进城务工的道路,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带回了新的观念与技术。农村不再是封闭的小天地,开始与外界紧密相连,信息的流通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更是为农村发展绘制了崭新而宏伟的蓝图。如今走进农村,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曾经靠人力和畜力的农耕场景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智能化农机在田野里纵横驰骋。无人机在农田上空盘旋,进行精准的播种、施肥和病虫害监测;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求,自动调节水量,实现精准灌溉。</p><p class="ql-block"> ★农村产业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除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乡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曾经寂静的乡村,如今因游客的到来变得热闹非凡,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农民的生活也今非昔比。宽敞明亮的小洋楼代替了昔日的土坯房,现代化的家电一应俱全。农村的教育、医疗条件大幅改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村民们看病就医也更加便捷。曾经为温饱发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如今的农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篇章。这一切的巨变,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是党带领着广大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新时代农村画卷。</p> <p class="ql-block">  如今,当夜幕再次降临,漫步于城市的公园,偶然听闻那熟悉的蛙声,思绪仍会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往昔在农村驻队的岁月。那曾经在清洋河桥上因蛙声唤起的回忆,与眼前农村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现实,相互交织,碰撞出感慨万千的火花。</p><p class="ql-block"> 往昔,蛙声陪伴着我们在田埂间奔波,见证着传统农耕方式下,农民们在土地上挥洒的每一滴汗水,那是对温饱的渴望与坚守。彼时的农村,虽质朴却带着艰辛,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p><p class="ql-block"> 而今朝,蛙声依旧,可乡野已换新章。在党的一系列好政策指引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的大门,到二十大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农村实现了华丽转身。现代化的耕作技术、多元的产业结构、富足的生活状态,这一切都在诉说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p><p class="ql-block"> 这蛙声,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串联起过去与现在,让我们既能铭记曾经的奋斗历程,又能清晰地看到农村发展的光明未来。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土地始终是我们的根,而党的引领则是推动农村不断前行的强大引擎。在这熟悉的蛙声中,我们坚信,农村的明天必将如那初升的朝阳,愈发灿烂辉煌,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此刻,站在清河桥上,听着这熟悉的蛙声,往昔的画面如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放映。那段在农村驻队的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脚踏实地,懂得生活的真谛。岁月流转,城市的灯火越来越璀璨,可那蛙声里的乡村记忆,却永远熠熠生辉,提醒着我从何而来,又该秉持怎样的初心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荣光映心</b></p><p class="ql-block">红装绰约映荣光,党韵昭昭岁月长。</p><p class="ql-block">光荣在党五十载,赤诚信念暖心房。</p><p class="ql-block">笑容绽处情难掩,风采凝时意未央。</p><p class="ql-block">此际殊荣彰伟绩,初心永挚谱华章</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