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椋鸟(学名:Sturnus contra),是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中等体型的黑白色椋鸟,体长24厘米,体重74-92.5克。 拍摄地点:云南盈江那邦<br>拍摄时间:20250305-06<br>摄影编辑:中原虎 斑椋鸟雄性成鸟:头顶、后颈和颈侧黑色,各羽均为矛状,前额杂以白羽。背、肩、腰和翅上内侧覆羽灰土褐色;外侧覆羽和飞羽黑褐,飞羽外翈具白色狭缘,内侧飞羽白色变宽。尾上覆羽前方白色,其后和中央尾羽均与背同色。颊和耳羽污白色,杂以黑纹;颏白色;喉和上胸灰褐,有灰色矛状细纹;下胸和两胁褐灰,下体余部白色。<br> 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上体灰褐部分均浅而多褐色,下体土褐色。<br> 幼鸟:较雌鸟体色更淡,头部不呈黑色;胸为浅褐色。<br> 虹膜褐色而具白圈;嘴橙红色,先端较暗,下嘴基部沾绿;跗蹠及趾橙红色,爪黑褐色。 ↑斑椋鸟夫妇与红嘴椋鸟同框 斑椋鸟活动于高大的大青树上或村寨附近的乔木上或田边,营巢于高树上。平原地区常结群活动,在山区多活动于开阔地段,接近农田、水田的林缘。 斑椋鸟结小群活动,栖于开阔地。食多在地面找食蚯蚓及其他小型动物。夜群栖。飞行迅速,整群飞行。鸣声低微而单调。当一只受惊起飞,其他则纷纷响应,整群而起。<div> 食性以昆虫为主。鸟胃中有蝗虫、叶甲、金龟子等害虫。</div> 斑椋鸟分布于尼泊尔、印度、泰国、老挝、缅甸、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繁殖期间成对活动。营巢在树洞、水泥柱上的空洞和人工巢箱中。巢以杂草、残羽等所成,置于树洞中,距地面约3-10米。每窝产卵3-5枚,卵淡蓝色。卵重5.5-5.8克,4枚卵平均大小为27.3(26.2-28.5)毫米×22.9(22.4-23.4)毫米 。 ↑同声歌唱 斑椋鸟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div> 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div>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谢谢雅赏!</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