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的主要内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花漫九州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继续跟着韩鹏杰老师学习《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五章也是道德经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章。因为老子在这个“道”的形象里边概括进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内容,把道看作是万事万物的本源。</p><p class="ql-block">所以第二十五章一开始就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这个东西,它是在天地之前就浑然产生而存在的,</p><p class="ql-block">“寂兮寥兮”,你看这个“寂寥”。佛家叫做“空”,道家叫做“无”,或者说叫“寂寥”,都在讲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天地产生在这个世界存在之前,有一个混茫的、无边无际的、不可以名状的存在的状态。所以叫“有生于无”。现在从根本上来讲,道是这样的一种不受任何东西左右的“寂兮寥兮,独立不改”。他自己运动,不受其他东西的左右。他有自己的轨道,有自己的规律,“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p><p class="ql-block">道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呢?是圆周运动,所以我们经常讲“圆”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一个存在。老子讲道的运动的轨迹是“圆周运动”,讲这个世界“曲成万物而不遗”。“周行而不殆”。“殆”就是失败。道一直这样。“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p><p class="ql-block">“吾不知其名”,是说不是先有道这个概念存在,而是先有这样的一个东西存在,它“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它“寂兮寥兮”。无生无形是天地万物的本源。</p><p class="ql-block">我老子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字之曰道”:我勉强把它叫做“道”。</p><p class="ql-block">“强名之曰大”,是说大道泛兮若汪洋,大象无形。这不都这不都是在描绘道吗?这个“大”是无边无际,是说道的存在是无边无际的。</p><p class="ql-block">“强名之曰大,大曰逝”:是说道就是“大”。从离开出发点开始运动起来,离出发点越来越远,所以“逝曰远”。我们以为这个道理我们越来越远。有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这样感觉,这个好事情为什么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也了解的事情,怎么觉得好像越探究越迷茫,这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是“大曰逝,逝曰远”。就像我们练毛笔字一样,刚开始觉得进步很快,可是练着练着就觉得自己怎么也写不好了。</p><p class="ql-block">比如说我们经常讲一个事儿,叫“天人合一”。不要以为这个“天”离我们很远,其实“天”就在我们身边,“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嘛。什么叫“天人合一”?用哲学家的话说,人也是一个合规律合目的的一种存在。每一个人本身其实都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小的宇宙,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哪怕是一个动物,一个植物,这其实都体现了这样的一个大的道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p><p class="ql-block">有这样的一则故事,一个小孩老觉得父母对他的爱不够,要离家出去寻找爱,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某一天不知不觉的又回到了家门,他的母亲在那儿倚门等待。此时,春晖浸在母亲的眼睛里面,很多人老是想,以为走的远才能寻找到的东西,其实不就是在身边吗?“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所以哲学家经常讲这个叫“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运动都是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你看在2000多年前,在《道德经》里边用这九个字所阐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深刻的道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p><p class="ql-block">“域中有四大”——宇宙之中有四件东西最珍贵最宝贵,“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所以我们说《道德经》里面充满了人文的色彩,把人和天、地、道并列。天大地大,所以我们首先要敬天畏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下面这段话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耳熟能详的一段话。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前面这九个字,这是一种搭天梯的语法,出发点都是人,首先人要效法大地的精神,大地的精神是什么?你看咱们中国人一提到这个“地”。就把“大”字送给它了。这个“大”就是代表着我们对它的敬畏,对它的感恩。因为包括你我在内,多少沉重的东西都压在这大地上,他都能够担当起来,承载起来,所以咱们中国人不管哪一个思想流派,概括起大地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四个字——厚德载物。他的担当与承载,就是他对我们最宽厚的品德。</p><p class="ql-block">“人法地”,人首先要效法学习大地的精神,厚德载物。所以你看咱们中国人长辈教导晚辈的时候,常用的两句话,第一句话,你做人要厚道——厚德载物。第二句话,你做人要地道,——厚德载物。</p><p class="ql-block">“地法天”。人也要效法学习天的精神,天的精神多种多样。哪一个是最主要的呢?你看这个天体日夜不停,不断的进取,不断的运动,不断的努力,和咱们中国人认为并没有神秘的外在力量推动它,而是它内部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几乎就是咱们中国哲学的最高的命题了。太极图大家都看见过,阴阳两者就结合在一个统一的图形里面。既然是内部力量的运动,不是外部力量的左右,所以叫“自强”。日夜不停,不断的进取,不断的努力,所以叫“不息”。咱们中国人把天的主要的精神也概括为四个字,“自强不息”。大家当然有疑问了,尤其是读过一些经典的人就更会提出这个问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不是出自《易经》吗?和《道德经》有什么关系?这话讲的不对,《易经》是咱们中国的文化之源,众经之首,它是咱们文化的开端。而《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它成书于战国时代,还在《道德经》之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出自《易传.象传》,而不是出自《易经》的。所以在道德经之前,这六个字虽然没有明说,可是它的指向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p><p class="ql-block">大家第二个疑问也许是——人家说都是儒家强调“自强不息”,道家也强调“自强不息”,不会吧?有些事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要看原文所说,道家不强调自强不息,他不强调这句话还能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我们共同的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思想流派对这个问题不都有所强调吗?这段话大家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不就是《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的原文吗?这不就是自强不息的具体表达吗?所以我还是开头那句话,大家不要人云亦云,要以原点原文为依据,“人法地,地法天”。</p><p class="ql-block">“天法道”是什么意思呢?人也应该效法天道,敬畏天道。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在传统文化里,我们中国人的信仰不就是这两个字吗?“天道”。也叫做天理,落到心里就叫做“良知”。信仰是什么?信仰就是做事情的终极根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事?我不能违背天道,不能违背天理,因为人在做,天在看。</p><p class="ql-block">一个成语大家很熟,叫“半斤八两”。你说咱们中国人是啰嗦,10两作为一斤的计量单位不是很整齐吗?为什么非得十六两?半斤不就八两了吗?如果大家见过十六两的称,一般情况下都很大,称量上的计量单位叫做星,一星二星……十六星。一斤了。这十六星是怎么来的?天上的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就加在一起,不就是十三星了吗?再加上三星,放在最前面,福禄寿三星,十六星。你说用这个东西称东西我们就方便啦,不要给我缺斤短两,有没有看见缺一两减福,缺二两减禄,缺三两减寿。人在做,天在看,谁能为了几两的事受这种心理的折磨呢?</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俗语大家更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话的原点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七十三章最后八个字,“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咱们中国人读失去的失,总觉得有点绕口,换了一个字,意思都是一模一样的。为人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道家的第二号人物叫庄子也讲了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人做了亏心事之后,把客观世界的痕迹抹掉很容易,你能把心里的痕迹都抹掉吗?就是不受这客观世界的惩罚,不也得受精神世界的折磨与惩罚,受到良知的惩罚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p><p class="ql-block">为了让大家更深刻的理解“天道”这两个字在这本书里至高无上的位置,我们来看一下最后一章最后这两句话,这几乎就是对全书的总结概括了,只有两句话,你看一看它表达的格式。</p><p class="ql-block">“天之道,利而不害”——先把信仰摆在这儿,根据摆在这儿,天道如此。第二句话讲人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只有两句话表达的格式都是这样,这是《道德经》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人道应该效法天道,敬畏天道。那么这九个字加一起叫什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九个字加一起就叫做“道法自然”。“自”就是“本该”,“然”就是“如此”。道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把外面这个世界叫“大自然”,它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所以各位学《道德经》,学国学,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其实就是要找回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运动中,逐渐湮灭掉的我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的信仰,“天道、天理、良知”。这样做才能够和这个世界和天地和谐相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