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陆河县螺溪镇的境内,静静矗立着一座水电站——西眉磜水电站。它的所在地,曾是一个热火朝天生产场景的工厂,那便是“广东省地方国营陆丰县锅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昔日,国营陆丰县锅厂,有干部职工多达200余人,他们分布在行政管理、采购销售、锅炉班、模具班及后勤等各个岗位,共同维系着这家工厂的运转。首任厂长翟耕,是一位身经百战、英勇杀敌,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出生入死的南下干部。尽管他的签名都很“潦草”,但那份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执着与热爱,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职工的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个以奉献为荣,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的年代,锅炉班的16名工人,每天三班倒竟能生产出一千多口铁锅。这些铁锅以其轻薄导热快、坚韧耐用的特质,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远销至全国各地。在那个计划经济主导的时代,这样的产品无疑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工厂的产值,也足以支撑其稳健前行。同时也惠及了周边村庄的百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原陆丰县的西北区八个客家乡镇分离出来,成立“陆河县”。这个 锅厂就顺理成章成了“广东省地方国营陆河县锅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换了牌子的锅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家曾经辉煌的工厂也迎来了它的转折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这家传统工厂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最终只能面临整改,工人们也不得不下岗自谋出路。幸运的是,厂房后面的那座160千瓦/时的发电站得以保留,并在后续被扩建成三个机组,装机容量达到了1600千瓦/时,年最大发电量可达680万千瓦。但此时,它却不再是国营单位,而是成为了私人所有。原来电站的12名职工,如今也仅剩3人驻守在这片曾经的热土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曾经的国营锅厂,如今已难觅其往日的踪迹。一排排的厂房、办公室和职工宿舍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条完整的烟囱和几处尚未完全拆除的几根石柱与基础石墙,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与辉煌。这些断壁残垣,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印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当我们回望今日之祖国,却不难发现,那片曾经孕育了无数工业梦想的土地上,已经崛起了一个拥有全世界最完整工业门类的工业大国。工业产值占比不断攀升,彰显着中国经济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眉磜水电站,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流淌着的河水,它见证了从国营锅厂到水电站的转变,也见证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过去,展望未来,不断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水电站的路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国营陆丰县锅厂”的老门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家工厂在陆河建县后,自然成了“广东省地方国营陆河锅厂”(这个照片是一位曾经在原螺溪区政府工作过的既是长者又是读者几年前拍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在运转的发电机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原锅厂厂房留下的断壁残垣</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原锅厂未拆除的烟囱</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高压变电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