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6日,我们一行数人游览了溪口的雪窦山,参观了妙台山。雪窦山以“四明第一山” 之美誉巍然屹立,而妙高台则宛如镶嵌于其翠峦间的明珠,承载着千年人文与造化神工。</p><p class="ql-block"> 这座海拔约 396 米的台地,三面临渊,地势险峻,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成就了其 “高、妙、绝” 的独特风貌。</p><p class="ql-block"> 妙高台呈正方形,面积约 400 平方米,台顶平如砥,四周古松簇拥,云雾缭绕之际,恍若悬浮天际的琼台玉宇。登台远眺,东可见阡陌纵横的奉化平原,西可览层峦叠嶂的四明群峰,南望剡溪如练蜿蜒远去,北顾雪窦古刹飞檐隐现于密林。四时之景在此更迭幻化:春日繁花似锦,漫山新绿与台阁相映成趣;盛夏凉风送爽,云雾在脚下翻涌奔腾;金秋红叶似火,层林尽染间尽显雄浑气象;隆冬银装素裹,冰棱玉树勾勒出琉璃世界。</p><p class="ql-block"> </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蒋介石建造的妙高台</h3> <p class="ql-block"> 蒋介石亦对妙高台情有独钟,1927 年在此修筑别墅,每逢避暑时节,这里便成为军政要事的重要决策之地,其别墅旧址至今仍保留着民国建筑风格,青砖黛瓦间诉说着风云往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蒋介石在妙高台的办公室</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站在妙高台向外眺望的景色</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蒋先生去台湾前和要员们在三隐谭留影</p> <p class="ql-block"> 据导游介绍,蒋先生1949年4月去台湾以后,一直想念家乡的溪口,在他临终前的弥留期间,他竟然开口要吃溪口的千层饼,1975年的那时台湾和大陆没有来往。后来台湾通过香港新华社的许家屯电话联系浙江省统战部搞了两盒千层饼,几经转手送到台湾,蒋先生闻了闻味道,含笑离世。</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夫妇在妙高台</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妙高台</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2月,蒋介石在妙高台前与孙辈取乐。</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坐于妙高台“总统石”</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丈飞雪(瀑布)</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丈飞雪石碑</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弥勒大佛</h3> 此前,我仅知晓中国四大佛教圣地的盛名,直到踏入雪窦山,方知此地竟被誉为中国第五大佛教圣地。雪窦山钟灵毓秀,山峦叠翠间梵音袅袅,弥勒道场庄严肃穆。早年,XI兄在浙江主政期间,大手笔批准在此建造了弥勒大佛。自此,这座宏伟的弥勒佛像巍然屹立于群山环抱之中,不仅成为雪窦山的标志性景观,更吸引着无数虔诚的香客与慕名而来的游客。如今,雪窦山香火鼎盛,游人如织,在佛文化的浸润与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div> 在以后,XI兄去中央主持工作了。</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站在弥勒大佛脚旁录像</p> <p class="ql-block"> 上午还游览了雪窦山的张学良将军第一囚禁地后,下午前往蒋介石、蒋经国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一下车,蒋介石和宋美龄生活居住的文昌阁就跃入了我眼帘,并有一种想迫切探索民国未知故事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远眺蒋家文昌阁</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蒋家丰镐房</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毛福梅罹难处</p> <p class="ql-block"> 1939年12月12日,毛福梅在日军飞机对奉化溪口的轰炸中不幸罹难。蒋经国得知母亲死讯后,悲痛欲绝,立刻带着妻子、儿女赶往溪口料理母亲的丧事。见到母亲冰冷的遗体时,他不禁号啕大哭,抱着遗体久久不撒手。</p><p class="ql-block"> 蒋经国对母亲的遭遇既心疼又愤慨,他手书“以血洗血”四个大字,命人刻碑立在母亲遇难处,发誓要向日寇报仇雪恨。在之后的日子里,蒋经国始终铭记着母亲的死,内心的悲痛难以释怀。1941年,日本军阀侵扰奉化故里,拆毁毛福梅的坟墓,蒋经国既惊骇又悲愤。1945年,他在给蒋介石的信中仍提到,母亲死于日寇狂轰滥炸是他毕生最悲痛之事。</p><p class="ql-block"> 同时,蒋经国在处理母亲后事时,还要考虑父亲蒋介石以及庶母宋美龄的因素。蒋介石出于政治考虑,要求丧事从俭、从简,秘不发丧,蒋经国虽内心痛苦,但也只能遵命行事。 </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毛福梅罹难处,当时日寇轰炸蒋家的景像浮现在我眼前,同时想起日寇烧掠我老家十七间新房的情景,一种家国情仇由然而生,眼眶里呛满了泪水。太太见到我此情景,埋怨我:“你的情感太脆弱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溪口街</p> <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就任中华民国总统之后,打算对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镇上老家的旧房子,即丰镐房进行拆除扩建。得知蒋家要扩建房子,周围的邻居们在动员下,纷纷让出了自己的宅基地。一方面是考虑到蒋家给出的条件较为丰厚,比如以新换旧,用楼房换平房,用好地段换劣地段;另一方面,或许也因蒋介石当时位高权重,众人不便拒绝。</p><p class="ql-block"> 然而,隔壁卖千层饼的周顺房主人却成为了例外,坚决不愿意腾出自己家的地盘。对于拆迁通知,他曾放出风凉话说:“瑞元(瑞元是蒋介石的小名)当皇帝了,他让我搬,我不得不搬……”,并执意要求蒋介石亲自来与他沟通此事。</p><p class="ql-block"> 关于周顺房主人拒绝搬迁的原因,还有其他说法。有观点称周顺房主人周云生和蒋介石同岁,两家是世交,儿时常在一起玩。蒋介石上台后决定扩建祖屋丰镐房,按计划要迁走附近邻居。经动员,大部分人自愿搬走,也有说法认为是迫于蒋介石权势。但周云生态度强硬,坚决拒绝。蒋介石的部下及当地官员多次与他商量,允诺给钱给地,他都不为所动,坚持要蒋介石亲自来说。</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听闻此事后,因了解这位街坊邻居的脾气,最终叹道:“算了,算了。迁不迁由他去吧,我们过去是隔壁邻居,以后还做邻居吧。" 就这样,周顺房得以按原样保存下来。也正因周顺房的存在,丰镐房扩建后的布局并非四方形,少了东南角一块,总共 49 间房。巧合的是,蒋介石 1949 年去了台湾,台湾正好处于祖国的东南角。 寓意蒋先生在东南方向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蒋家邻居周顺房</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蒋氏故居参观的游客,结束游览后很多人都喜欢到这个 “周顺房千层饼店” 购买饼子,据说味道颇为不错 。这段故事也被人们口口相传,甚至有人将周顺房称作 “民国第一钉子户” ,在强制拆迁引发诸多社会事件的当下,这段往事也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血洗血石碑</p> <p class="ql-block"> 蒋氏外甥周成树亲口告诉我,溪口文昌阁小洋房景点内有块石碑,是蒋经国当年为母亲毛福梅被日本人飞机炸死后,怀着极大愤怒写下“以血洗血”的石碑。原先是树立在其母墓前的。在那的特别疯狂的时期,小将们砸了此墓,其碑也抛在附近。当时溪口财神殿弄有位蒋氏后辈,生产队会计蒋文德,觉得石碑被弃荒野很可惜的,其是块可以利用的石材,他把此石碑拖到生产队的牛棚前,作为垫脚石,方便人进出。不料,“一打三反”运动开始,有人写大字报揭发蒋文德会计,说他藏石碑目的是“秋后算账”,“居心不良”,“反攻倒算”等等。之后、大会斗、小会批、并把蒋文德关进牛棚,要其写认“罪”书,胆子小的他,最后只得上吊自杀在牛棚内。后来形势有了转变,有关部门给予他平反。改变开放了,溪口发展旅游产业了,这块具有历史价值的石碑,蒋文德的家属捐给了当地旅游局,现在“以血洗血”这块蒋经国先生书写的石碑,安放在他曾居住过的小洋房里。一块石碑、一段历史、一个记忆、永存于世惊之间。就是这块石碑,静静地述说着一段血淋淋只有少许人知的故事。周成树和蒋文德是儿时的发小,现在少了一个知心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溪口的两天游览结束,蒋家往昔在家乡点点滴滴的活动故事,是半部民国史料,成了当地丰富多彩的蒋氏文化,确也是溪口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