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太庙的魅力 2025.04.24

咪咪老妈

<p class="ql-block">走进久违的劳动人民文化宫</p><p class="ql-block">晴朗的四月天,约上好友到此探访几十年未再踏足的这座明清时期的皇家太庙。</p><p class="ql-block">太庙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其建筑遵循周代“左祖右社”的规制,与社稷坛相对。</p><p class="ql-block">和紫禁城一样,太庙坐北面南,布局对称,四座殿堂式建筑沿中轴线依次递进。</p><p class="ql-block">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 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有三重围墙。墙内主要建筑均为坐北朝南,庙内主体建筑为享殿(前殿)、寝殿(中殿)、祧庙(后殿)。</p><p class="ql-block">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故宫同时期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中国成立后,辟为劳动人民文化宫,由毛主席亲自题写宫名,于1950年5月1日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太庙整个园区占地19万余平方米,现存古树714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占70%,这个数量在皇家建筑群中是非常罕见的。这些古松柏多为明代栽植,树龄已有400年,苍劲古拙,为太庙增添了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如约而至的紫藤花开,一串串花枝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令人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燎炉</p><p class="ql-block">建于明代,为焚烧享殿和享殿西配殿的祝版和丝帛而设。</p><p class="ql-block">通体用素白琉璃构建砌造,质地细腻坚硬。整体仿造木结构建筑,筒瓦单檐歇山顶,檐下饰以斗棋额枋,炉身四角有圆柱,炉膛</p><p class="ql-block">门上雕花饰带,其余三面雕刻菱花,下为须弥座,雕工精美。</p> <p class="ql-block">太庙金水桥的倒影之美…</p> <p class="ql-block">在光影交错中,太庙的红墙黄瓦与阴影相互映衬,展现出独特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庙门</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清代改建。是太庙的正门,嵌于太庙中墙南面。中间三座为拱门,旁门二座为过梁式。黄琉璃瓦顶,檐下饰有黄绿琉璃斗拱额枋及垂莲柱。墙下为汉白玉须弥座。</p> <p class="ql-block">透过太庙庙门看乾门</p> <p class="ql-block">享殿(前殿)</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六十八根大柱皆是整根金丝楠木,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金砖。</p><p class="ql-block">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岁末祭典称“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之祭典称“告祭”。殿内设木制金漆神座,座前设笾豆案等祭器,置稻粱、果蔬、牺牲、香烛、福酒等祭品。祭典时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移至此处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p><p class="ql-block">整个大殿气势雄伟,庄严朴素。当年举行大典时香烟缭绕、仪仗簇拥、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舞翩迁,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太庙的祭祀仪式庄重而隆重,皇帝亲自率领群臣,身着盛装,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在这些仪式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金丝楠木柱巍然屹立,它们不仅是建筑的支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与庄重。</p> <p class="ql-block">太庙历史</p><p class="ql-block">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紫禁城同期建成,遵循“左祖右社”的古制,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是明清皇家祭祀的核心场所。</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世宗朱厚熜曾将太庙改为分祀九庙,但六年后八庙毁于雷火,被视为祖先“示警”,遂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恢复为“同堂异室”的合祀制度。</p><p class="ql-block">‌清代修缮与扩建‌</p><p class="ql-block">清朝入关后沿用太庙,顺治元年(1644年)将清太祖、太宗等神位迁入,并融入明代祭祀礼制。</p><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多次修缮,如前殿扩建为十一间、后殿扩为九间,并添建辅助建筑,形成现存宏大规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嘉靖改制</p> <p class="ql-block">明世宗朱厚熄,宪宗之孙、孝宗之侄、武宗之堂弟。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崩而无嗣,朱厚熄以“兄终弟及”的祖训入继大</p><p class="ql-block">统,次年改元嘉靖,开启了他四十五年的统治。</p><p class="ql-block">朱厚熜即位后,杨廷和等文官认为朱厚熜须过继给孝宗,称孝宗为皇考、称亲身父母为叔父母。这一要求遭到朱厚熜的反对,并由此展开了“大礼议”事件。</p><p class="ql-block">过程中波及了明初制定的国家祭祀体系。</p><p class="ql-block">通过改造北京的坛庙、重新更定祭祀典礼,嘉靖皇帝最终成功地追封其父朱佑杭为睿宗皇帝,并使他进入太庙受到祭祀,影响了太庙的建设和格局。</p> <p class="ql-block">太庙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太庙祭祀</p><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祭祀对象</p><p class="ql-block">《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p class="ql-block">祭祀祖先自古以来便是最为重要的典礼之一。</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国家的祭祀分大祀、中祀和群祀(清代称小祀)三个等级。</p><p class="ql-block">大祀典礼最为隆重,且一般须由皇帝亲自主持。太庙祭祀便属大祀,复杂的祭祀典礼,既表达着皇帝敬天法祖的心情,也彰显着皇权的威严与正统。</p> <p class="ql-block">祭祀时的部分用具</p> <p class="ql-block">象尊(复制品)</p><p class="ql-block">牺尊(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神主</p><p class="ql-block">(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1950年,太庙作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官开放。</p><p class="ql-block">这座封建时期的皇家宗庙,在新的时代成为了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在这刻,它正式属于人民。此后,各类演出、培训、展览等文体活动此起彼伏。赵树理的题词精准地概括了这一历史性的改变:“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不相同。还是这所庙,换了主人翁。</p> <p class="ql-block">人们着宫装来这里拍摄留念是当今的潮流。</p> <p class="ql-block">在护城河边遥望对面的故宫…</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太庙就是中轴线上璀璨的一颗明珠。</p><p class="ql-block">太庙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家的威严和庄重,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太庙,这座古老而神圣的建筑,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彩,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