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是一种力量

心怀感恩

<h3> 昨晚,送儿子去体育场打篮球回来的路上,看路边有一名初中生倒在地上,身边有两位中年女士,不知发生了什么的我,在不远处的路边停下了电瓶车。我听见其中的一个中年女士说:“天天在家里,什么都依你齐,你还天天不高兴,动不动就生气了,是日子过得太幸福了!”我才知道,原来这不是什么意外情况,而是孩子和家人发生矛盾,生气了。但,我很困惑:“现在的初中生不正是要面子的时候吗?就这样横躺在地上,从他身边过来过去的既有成年人,也有跟他一样穿校服背书包的同龄人,他为什么会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耍赖’呢?”好奇,让我想一听究竟。旁边的路人也有停下电瓶车在劝孩子起来回家的,另一个中年女士则是蹲下去用力地拉孩子,边拉还边劝说,刚才说话的女士则一直站着,但从她那不再有序的蓬乱的头发上可以看出她之前也拉过,可是并没有凑效,因此就作罢了,站着也不说话。过了几分钟后,躺在地上的男孩终于被不断拉他并劝说他的女士劝着站起来了。当男孩站起来后,另一位一直站着的女士又开口了:“你天天都要给我气死了!你看看你,给我们的面子都丢完了。”从她的语言中,可以确定,她是这个孩子的妈妈。她的话刚说完,突然,刚站起来的男孩“咚”的一声直接又歪倒在地上。这让我惊呆了。后来,对男孩的劝说和批评与指责便开始了新的拉锯,而男孩就那样一动不动,一声不吭地躺在地上。我似乎明白了他的选择,心里一阵难过,便骑车继续往家的方向行驶。<br>  初中生到了青春期又到了一个叛逆期,尽管在此之前的成长中已经经历了2-3岁和7-9岁的叛逆,那个时候之所以没有引起家人的足够注意,因为家人那时候储存在孩子那里的爱足够的多,够孩子们支配,而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表现越来越不尽人意,家长觉得孩子长大了便不再刻意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以至于一些细微的小事,司空见惯的爱并没有被孩子感受到,因此父母在他们心中储存的爱支出的越来越多的时候,经历几次矛盾、争吵后,父母储存在孩子那里的爱便会一次次地被抛售,当孩子心中对父母的爱的感受不够多,甚至达到入不敷出的时候,那么势必会加深孩子青春期的叛逆程度,同时也会加剧亲子的紧张关系。今天我所看到的这个孩子,躺在地上,不是他不想站起来,而是他没有力气站起来,尽管他看起来身材健硕,但是他心里已经缺乏爱的支持与滋养了,来自心里的力量不够了,他的确是没有力气站起来了,或许这既是他的无声抗争,也是他的另一种屈服。从我听到的几句妈妈的语言中,作为旁观者的我都能感受到作为母亲对孩子的失望与自己的无力感,也能体会到孩子听到那一字字如针似的话语扎的心里收集爱的气球噗噗地直跑气的无奈、孤独与痛苦的感受。作为妈妈,看不见孩子一丁点的进步与优点,作为孩子感受不到妈妈一丁点的关怀与温暖,他们都看不见彼此的好了,而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没有人做出改变前。<br>  那么,谁的改变对改善这种关系影响最直接,有效呢?我认为应该是父母主动的担起这个成长的职责。尽管,这很难很难,也会很慢很慢,但是,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改变的方向,我认为当务之急便是父母的语言。短短的一段时间,我从那位母亲的口中听到的话全都是指责、批评与否定,而这样的话,我想平时肯定对孩子也没少讲,不然,孩子今天不会有这种表现。青春期的孩子有躁动,更需要父母的包容;青春期的孩子会喜怒无常,更需要父母的理解;青春期的孩子会叛逆,更需要父母的成长,为他们的成长提供积极的影响。<br>  看见长大的孩子的努力,哪怕没有进步,也要给以肯定;看见长大的孩子的付出,即使没有预期的回报,也要给予鼓励;看见长大的孩子的用心,哪怕“不务正业”的玩,也要给以陪伴·;看见长大的孩子的主动,哪怕越帮越忙,也要表达喜悦·····长大,意味着孩子要面临很多的困难,这个过程需要家人真挚的爱与积极的引导,给孩子以帮助、引导或合作。当家长看不到孩子,只看到这不会做,那做不好,只看到分数、成败,小时候存在孩子心里的爱会一次次支出,当透支后,孩子便会“倒下去”,“躺平”起不来,也不愿起来。看见是有力量的,这力量里交织着爱与支持,融着情与期待,给予孩子以挺拔地站着直面问题与困难的勇气与信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