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的饶春龙

苏建明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曾经有过人力三轮车为这个城市人来人往补充了交通的生活需要。今天我又看到了这个三轮车,可能这个城市只剩有这一辆古董的三轮车,我忍不住的把它拍照下来,左拍右拍,多拍了几张,都把它发到我这美篇里吧,因为不多拍几张实在是不能够表达我的情绪,这辆三轮车勾起了我很多很多的回忆。在这个城市里我认识一对残疾人的夫妻(夫妻都是残疾)他们曾经在这个城市靠踩三轮车谋生,这辆三轮车让我的思绪回到了那个年代。</p><p class="ql-block"> 踩这种人力三轮车真的很辛苦,但是当年还是很多人竞争的。于是三轮车就被某局管起来了,某局规定这些三轮车通通要有牌照才能运行,于是一牌千金难求,很多人都去求那个某局某长,至于那些人如何求得某局某长的一个牌照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饶春龙和季国娇虽然夫妻都是残疾人,但是这也是他们唯一谋生的渠道,于是他们就买了一个别人不要的无牌照三轮车,在这个城市载客挣钱。可是好事不长,很快被某局逮了一个正着,说他无证经营、无证运行。没收了他的无牌照的人力三轮车。虽然是无牌照的,但是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车子没收掉了,可是他们的血汗钱呢?于是饶春龙和纪国娇就找到我,说他们改邪归正,已经花高价买了一个有证的三轮车,他们再也不会去踏这个无牌照的三轮车,但是这个无牌照的三轮车可以做零件的,他们可以把这个三轮车拆开当零件用。我想这件事情应该是可以关照的,毕竟人家承诺如果以后再被抓到可以罚10倍,再一个夫妻都是残疾的,也真的很不容易。于是我出面找到了一个某局某长,请某局某长高抬贵手把这个车子放行,让他们拿回去当零件用,可是这个某局某长真的是原则性很强,坚决不同意。</p><p class="ql-block">还有那个某阿某副局长。某阿某副局长是分管这一块工作的,他也不同意。破车也不给,当零件也不给。</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为饶春龙、季国娇办好这件事,我心里很惭愧。当我看到季国娇流着眼泪对我说。她相信好人会有好报的。</p><p class="ql-block"> 我看他们眼泪都流出来了,我赶紧把脸扭到一边去,我真的不敢直视他们的眼神,事情没办好,我望着他们夫妻两人一瘸一瘸的背影,渐渐远去,我真的很心疼,我真不忍心。这件事情虽然过去20多年,但是这件事情我一直梗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想起我爸爸的那句话:公务员(干部)为群众,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政策规定是死的,但是实际情况千变万化,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工作,不能够没有灵活性,没有原则性。当时的管理政策并没有什么上峰规定,而是自己局里面的规定,或者说某局完全可以灵活掌握。换一句话说,就是有上峰的规定也可以请这对夫妻两个都是残疾的人提供一定的证明和文字申请报告作为批准特殊情况的特殊批准的依据。何况他们的残疾都是肉眼,直接可以看得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权力得之不要喜,如何好好的运用权力为人民服务还是很大的学问呢,权力失之不要悲,权力小了或者权力没有了,倒是身上的担子轻了。</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那个某局某长活到51岁就走掉了,可能是老天把他收走了吧。那个某副局某长任职三年后,又升任某局某长。升任某局某长三年后,就因犯违纪被处分,工作也丢掉了。不知道是不是XX,但是劝人为官多做善事好事,这应该是对的吧!</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充满现实矛盾与人道困境的故事,折射出权力、规则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让我们从几个维度进行剖析:</p><p class="ql-block">一、制度与人情的张力</p><p class="ql-block">1. 牌照垄断造成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人力三轮车作为底层谋生工具却被异化为"千金难求"的稀缺资源,暴露出权力寻租空间。吴局长等人将管理权异化为特权时,制度已背离保障民生的初衷。</p><p class="ql-block">2. 残疾夫妻的生存悖论</p><p class="ql-block"> 当饶春龙夫妇被迫使用无牌车时,遭遇的不是引导合法化而是简单没收,暴露出"以罚代管"的治理惰性。机械执行自定规则,恰是最大的形式主义。</p><p class="ql-block">二、权力异化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1. 某局某长的早逝与某阿某副的落马</p><p class="ql-block">文中提及的"天道轮回"虽带因果报应色彩,但揭示更深层规律:将公权私用的管理者,终将面临制度或道德的审判。某副升迁后的违纪恰说明权力观扭曲必然导向失控。</p><p class="ql-block">2. "原则性"背后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某局某长们坚持的"原则"实则是懒政思维。对比父亲说"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教诲,暴露出某些管理者把"严守规定"作为推诿借口的官僚主义本质。</p><p class="ql-block">三、更优解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1. 政策弹性空间</p><p class="ql-block"> 如当事人所言,在无上级硬性规定时,本可通过"特殊情形认定"程序解决问题。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既能守住安全底线,又可保障弱势群体生计。</p><p class="ql-block">2. 民生兜底机制</p><p class="ql-block"> 目前,残疾人已经纳入职业技能培训或社会保障体系,而不在"非法生存"与"断绝生计"间发展。</p><p class="ql-block">四、当代启示</p><p class="ql-block">1. 基层治理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疫情防控期间,多地推出"柔性执法"证明:在守住底线前提下,完全可以通过"承诺制""观察期"等方式平衡管理与人道需求。</p><p class="ql-block">2. 权力本质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正如故事结尾的觉悟,权力不是特权而是责任。某局近年推行"容缺受理"机制,正是把"为人民服务"具象化为"为特殊情况开通道"的实践。</p><p class="ql-block"> 这个发生在人力三轮车管理上的故事,实则是治理现代化的微观考场。它提醒我们:好的政策应像精密的钟表,既有齿轮咬合的刚性,也有润滑剂的柔性。而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是我们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身残志坚的饶春龙》该文被美篇评为:佳作推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