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行 安康乐活游——新港村美丽乡村游、现代农业园采摘体验、施昕更纪念馆参观学习掠影

阿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良渚文化行 安康乐活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新港村美丽乡村游、麟海现在农业园采摘体验、施昕更纪念馆参观学习游览活动启动仪式(视频播放)</span></p> 【一】良渚新港村美丽乡村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浣溪沙·良渚新港村行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阿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龙琮云纹溯水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春犁耕破五更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烟蓑犹织旧时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鹭立青畴窥智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风推稻浪入诗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玉雕北斗守芸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港村筒介概况</b></p><p class="ql-block"> 新港村位于杭州北郊,距杭州主城区10公里,地处良渚遗址核心保护区块。村内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安上线由东向西从村中穿过,路旁树木参天,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全村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00亩,下辖1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568户,总人口2251人,党员111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农村建设</i></b></p><p class="ql-block">新港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通村、通组道路硬化和绿化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100%,农户卫生厕所改造率100%,全村文化教育设施齐全,老年活动室、图书室、乒乓球室、篮球场等设施相继建成,并拥有一个4000平方米的农民公园和12处健身场,近年来同时注重数字化农业产业的发展,2010年创办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现拥有种植基地6300亩,其农产品一度成为G20峰会和亚运会的农产品供应商。开启美丽乡村旅游,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随着村级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村荣誉</i></b></p><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卫生村</p><p class="ql-block">杭州市市小康体育特色村</p><p class="ql-block">浙江第二批省级农村引领型社区</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入选 2018年浙江省省3A级景区村庄名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良渚文化行 安康乐活游</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良渚新港村美丽乡村游,麟海现代农业园采摘体验,参观学习活动掠影(视频播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良渚文化行 安康乐活游】</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后感想</b></p><p class="ql-block"> 通过此次参加“良渚文化行 安康乐活游”活动后由感而发,欲探讨一下乡村旅游的话题:通过对新港村的初步了解,以及此次新港村乡村旅游的亲身体验,略知新港村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与特点,描绘该村乡村旅游新蓝图。新港村依托良渚文化的底蕴,精心打造的生态环境和体育特色村,加之数字化现代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打造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感觉新港村的美丽乡村旅游开展得很好!关于乡村旅游,笔者近二年也跑了几个地方,尤其是前年的7月份去了安吉余村。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千万工程”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当然,余村这样的在国际上也有知名度的乡村旅游地,自然是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典范!有山有水的自然生态环境,固然是开展农家乐以及乡村旅游的最佳地,然而,乡村田野只要精心打造并非不能开展乡村旅游。从前段时间笔者去过的老挝,具有东南亚风情的“稻田咖啡”,到安吉董岭村的农家乐,以及在《余杭发布》上看到的“麦田咖啡”,加之从各种媒体上了解到的“油菜花海”、“稻浪翻滚”拍景地,无不展现出未来乡村旅游业的美好前景和发展潜力。故而由乡村旅游这一话题所引发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关于现阶段开展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考</i></b></p><p class="ql-block">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业作为连接城乡经济、传承农耕文化、促进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然而,在乡村旅游持续升温的表象之下,行业面临的同质化竞争、基础设施短板、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破解发展瓶颈,实现乡村旅游从“流量经济”向“质量经济”的转型升级,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p><p class="ql-block">一、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机遇</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乡村旅游市场规模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扩张。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7.07亿,收入突破4120亿元。这一增长背后,是城市居民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刚性需求与乡村资源价值的深度觉醒。从江苏泰州的“水韵赏花”到四川广元的“蜀道寻春”,从非遗市集到运动康养,多元化业态的涌现印证了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向沉浸式体验的转型。</p><p class="ql-block">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更为行业注入强心剂。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要求通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的精品化水平。这种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共振,为乡村旅游开辟了“文化+”“生态+”“科技+”的跨界融合路径。</p><p class="ql-block">二、制约行业发展的深层矛盾</p><p class="ql-block"> 尽管乡村旅游呈现爆发式增长,但行业痛点依然显著。基础设施滞后仍是首要掣肘,部分乡村存在“三通一平”未达标、旅游厕所覆盖率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人才缺口则形成恶性循环,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服务标准化程度低,而低水平服务又进一步削弱了游客重游意愿。</p><p class="ql-block">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文化内核的缺失。许多项目陷入“去农化”陷阱:青砖黛瓦的仿古建筑替代了传统民居,标准化民宿抹平了地域特色,甚至出现“千村一面”的景观复制。这种文化空心化直接导致产品同质化,价格战成为主要竞争手段,最终损害行业生态。</p><p class="ql-block">三、破局路径: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p><p class="ql-block">1. 深耕文化基因,打造差异化IP</p><p class="ql-block"> 乡村旅游的灵魂在于“土味”与“乡愁”。浙江诸暨溪北村对明清古建筑群的活化利用提供了范本:通过修缮古建、植入非遗手作体验,让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旅游产品。这种“微改造”模式既保留了村落肌理,又赋予其现代旅游功能,值得推广。</p><p class="ql-block">2. 构建全产业链生态</p><p class="ql-block"> 成功案例显示,农旅融合需突破“农家乐+”的浅层模式。江苏盐城“七彩阜宁”项目以水杂果产业为基础,延伸出花卉观光、农耕研学、康养度假等多业态,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这种全产业链思维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更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文创产品开发提升了附加值。</p><p class="ql-block">3. 智慧化赋能与绿色发展</p><p class="ql-block"> 技术应用正重塑乡村旅游体验。智能导览系统、民宿线上预订平台、VR全景导览等数字化工具已广泛应用。同时,绿色发展理念需贯穿始终:四川洪湖田园综合体通过生态湿地修复、循环农业示范,将环保投入转化为旅游卖点,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p><p class="ql-block">4. 人才振兴与社区参与</p><p class="ql-block"> 破解人才困境需双管齐下:既要通过职业培训提升从业者素质,更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山东滨州香坊王村通过“闲置农宅改造+专业运营”模式,让村民参与分红,既保留了乡村主体性,又吸引了城市资本与人才。</p><p class="ql-block">四、未来展望:向“诗与远方”的深度进阶</p><p class="ql-block"> 乡村旅游的终极目标,应是构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这要求从业者跳出“旅游开发”的单一视角,转向“乡村价值重塑”的系统工程。当唐山花乡果巷的板栗林变成科普课堂,当湖北洪湖的水车文化转化为研学课程,乡村旅游便超越了经济属性,成为文化传承与生态保育的创新载体。</p><p class="ql-block">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乡村旅游需以文化为根、以产业为基、以科技为翼,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创造金山银山。唯有如此,才能让乡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原乡,让这场始于“赏花经济”的乡村变革,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文明之花。</p> 【二】施昕更纪念馆参观学习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施昕更纪念馆简介</b></p><p class="ql-block"> 施昕更纪念馆坐落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良渚老集镇折桂桥畔,于2025年2月21日正式开馆。纪念馆选址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老街,整体由施书广场、序厅、正厅三大叙事空间组成。</p><p class="ql-block"> 施书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施昕更铜像,铜像下方刻写着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等地名,这是施昕更发现的十余处良渚遗址。20世纪30年代,施昕更在故乡挖掘出大量以黑陶为特征的史前遗存,从此揭开了良渚文化的面纱。</p><p class="ql-block">序厅还原了施昕更父亲当年经营的一家老茶铺。这既是良渚老街历史繁华的见证,又能为过往游客提供休憩茶饮之所。</p><p class="ql-block">当笔者步入正厅,映入眼帘的是大名鼎鼎的“施昕更之问”——我们今日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地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与光荣的文化?</p><p class="ql-block">施昕更用他的一生给出答案。从古镇少年到考古历练,从发现良渚史前遗存到在战火中奔波护稿,从投笔从戎到良渚文明终有回响,纪念馆再现了施昕更作为“良渚文化发现者”的一生。</p><p class="ql-block">除了集中展陈老照片、手稿、黑陶等图文与实物资料,纪念馆还采用数字人技术“复活”了施昕更。在互动体验区,施昕更的数字人形象投射在大屏之上,用普通话与良渚方言两个版本,向前来观展的游客介绍良渚遗址的挖掘过程。</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文化活动</i></b></p><p class="ql-block">今后,纪念馆计划开展讲座、分享会、非遗手作坊等特色活动,原创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也将不定期驻场演出。一座纪念馆,将为良渚文化的古与今,再开连接之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良渚文化行 安康乐活游</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良渚老街施昕更纪念馆参观学习实况 (视频播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参观施昕更纪念馆观后感</i></b></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3日午后,我随“良渚文化行 安康乐活游”旅行团一行,来到良渚老衔参观施昕更纪念馆。 站在良渚老街的折桂桥畔,施昕更纪念馆的白墙黛瓦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的古朴典雅与肃穆庄重。这座纪念馆,承载着一位考古先驱的毕生追求,也见证了一个文明的觉醒。走进这座展馆,仿佛穿越了时空的迷雾,与施昕更先生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p><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正厅,曾是古老的粮仓,如今焕然一新,成为文化交流的场所。这里还原了八十多年前良渚老街的茶店风貌,铜壶煮水的声音仿佛仍在耳畔回响。施昕更先生的父亲曾在此开茶店,而少年施昕更却选择了另一条路——考古。这种选择,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明的追寻。展馆中的一幅老集镇示意图,勾勒出当年良渚的繁华景象:船只穿梭于良渚港与大运河之间,茶馆、当铺、药店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这幅图景,不仅是对过往的追忆,更是对文明延续的隐喻。</p><p class="ql-block">展馆正厅内,一条蜿蜒的展陈长廊横跨十多米,完整呈现了施昕更从古镇少年到考古先驱的非凡人生轨迹。从良渚试掘到奔波护稿,从投笔从戎到必有回响,每一段经历都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光芒。展柜中陈列的黑陶器物,如陶鼎、陶壶,默默诉说着五千年文明的故事。这些器物,不仅是考古发现的成果,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p><p class="ql-block">展馆的中庭,悬挂着一条象征良渚港的“倒悬之河”,麻布的质地与光影的交错,让人仿佛置身于时光的长河之中。地面的“黑陶之路”,还原了施昕更当年的考古现场,那些深埋地下的器物,终于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示着古老的智慧。展馆的科技互动区,施昕更的数字人形象栩栩如生,用普通话与方言讲述着良渚的故事。这种科技与历史的结合,让人感受到文明传承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走出展馆,夕阳已西斜,良渚港的水声依旧潺潺。施昕更纪念馆,不仅是一座纪念建筑,更是一个文明的窗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考古学家的执着,也看到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追寻。施昕更先生曾说:“我们上古的祖先,坚忍地开辟这广袤的土地,创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这句话,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站在纪念馆的门口,凝望着夕阳下的良渚港,内心泛起复杂的情绪。施昕更先生用毕生的心血,让我们得以触摸五千年文明的脉搏。这座纪念馆,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纪念,更是对中华文明的礼赞。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文明与科技对话,让我们得以在时光的长河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施掘文蕴昕更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阿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游踏歌古渡旁,清风暗度蔬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河岸杉影接苍茫,健影球飞穿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荷分鹭影云耕晚,炊烟起处是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玉琮纹护水云乡,施掘文蕴昕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长。</b></p> <p class="ql-block"><b><i>【作者简介】</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吴寿福,字世钊,笔名阿福,号临庐居士,浙江余杭人,1962年7月出生,农民。爱好文学、古诗词、历史、天文等,历经沧桑岁月的洗礼,而今已退修在家。欲尝试以文字表达几十年来对人生之感悟。尽管只是个人爱好,希望得到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与关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