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应县木塔

林樵

<p class="ql-block"> 4月21日清晨,我们从忻州古城出发时细雨霏霏,当我们敬立在应县木塔前时,云开日出,千年古塔露出了最美的容颜。</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是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俗称。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历时139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p class="ql-block"> 木塔高达67.13米,相当于现在20多层楼的高度;10万多块木构件,被古代工匠们以无一铁一钉的方式搭建而成;塔内一共用柱658根,主柱312根,辅柱346根,横向支撑的阑额和普拍枋共204根,梁栿248根;据称,全塔木构件3500吨,第一层直径30.27米,有外24根明柱和内柱8根支撑着,落在这一层的每根木柱上,平均负重高达110吨,而且这一承重已经持续近千年;斗拱共计4800朵,类型有54种之多;还经历40余次地震;1926年的军阀混战,释迦塔中弹200余发,至今弹痕可见;1948年解放应县时,12发炮弹又击中释迦塔;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县还曾在塔内召开“万人大会”,每层都安装了喇叭,坐满了人。这么多次的损伤,这么大的承重,这座纯木结构的古塔至今仍巍然不动,堪称奇迹。</p><p class="ql-block"> 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据有关学者分析,一层内槽南北的门额照壁板上的六幅供养人像,三男三女,北门额上的三人分别为辽代圣宗钦哀皇后萧耨斤、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南门额上的三人为家族中三位男性封王,表示“一门三后、一家三王”的荣耀,据此推断此为当年萧氏一门兴盛时期之家庙。对此,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的。头层内槽壁面还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遗憾的是,如今只有一层能对游人开放。</p><p class="ql-block"> 高大雄伟的应县木塔自建成之后,历经金、元、明、清各代,塔身内外被悬挂上众多历史名人所书的牌匾,共有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最大的第三层匾额上长2.56米、宽1.7米,正中书“释迦塔”三个大字,两边分别还有230多个小字,为历代所题。其中的题文:“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这20个小字揭示了木塔修建的最早记录。</p><p class="ql-block"> 说起应县木塔的发现和保护,离不开梁思成。1932年,梁思成看到一份日本建筑史学家写的考古报告,记录14年前在中国北方的考古经历。报告上说:“距离大同约50公里的应县,有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当地人称为'应州塔'。”梁思成这才想起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这句民谣。他兴奋地查阅各种资料,想一睹木塔的容颜。可谁料,他翻遍了历史典籍,除了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一张照片都没找到。梁思成四处打听,想通过熟人找到应县本地人,希望能有张木塔的照片。一来二去,这成了梁思成的心病。他茶饭不思,魂不守舍。最后想了个办法。他写了一封信,只有抬头,没有地址,便塞进邮筒,寄了出去。日子一晃就是数日,一天早上,林徽因在收到的信件中,发现有一个纸包。林徽因一抬眼,看到寄件人的住址是山西应县××斋照相馆。她好奇地打开纸包,里面竟然是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原来,梁思成之前寄出的那封信,信封上只有:“探投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没有任何详细地址。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还在信封里放了一元钱,想请收信方帮着拍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寄给他。多年后,林徽因把这段经历写进了书,说:“我笑着说阿弥陀佛,他所倾心的幸而不是电影明星。这才是侦探小说有趣的一页。”而梁思成拿着照片,又惊又喜,激动得无法言语,恨不得立马就能冲到木塔跟前。</p><p class="ql-block"> 1933年9月的一个黄昏,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们赶到山西应县城外,远远就看见暮色中一座高大的木塔。这就是让梁思成魂牵梦萦的应县木塔。他在后来的《闲谈》中写道:“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他在给夫人林徽因的信中写道:“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回北京后,梁思成和他的同事们,绘制了大量图纸,也正是梁思成等人的发现(主要指学术价值上的发现),应县木塔才得以名扬世界,被更多人知道。</p><p class="ql-block"> 目前,在塔内发现的600多件文物中,最震惊世人的是1966年、1974年先后现世的两颗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p><p class="ql-block"> 据说塔下的12根柱子,按照顺序每个月会有一根柱子不受力,有一些悬空,这是在轮流休息,让其上承重的千吨木塔更显神奇。细细寻去,果见那一根根木柱并不是深嵌在石基内,其中的一根木柱与石基的缝隙手指可以探入。不知真是在轮休,还是木塔倾斜受力不均所致。</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木塔的守卫者是燕子,它们以木头间的虫蚁为食,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围绕着木塔飞来飞去,一直守卫它。抬头仰望,我看到的是:一只鸽子安卧斗拱边,闭目养神。</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应县木塔  由于过去不断积累的损坏,每年都在倾斜,而目前的技术下,不敢轻易对塔进行修缮。原因据说是上世纪30年代由于当地对木塔结构进行了改动,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坏,即便征集了很多专家建议,也无法复原,所以现在只能禁止登塔以防造成更大的破坏了。</p><p class="ql-block"> 专家学者自1950年起也讨论过几种修缮方案,大体主要分为落架大修、钢架支撑、上部抬升、现状加固四种。其中,落架大修方案存在旧构件更换过多、变形矫正后难以安装的问题,容易造成历史信息丢失。一番斟酌后,唯有现状加固方案最为谨慎稳妥,但这一方式毕竟是权宜之计,至今仍未能遏制木塔倾斜的趋势。科技在发展,但有许多智慧,今人仍然难以与古人对话。所以想参观应县木塔一定要趁早,尽管目前只有一层可以进入,但已经是一个非常难得机缘了。我们便也随大流,排队打卡留念。那一刻信息显示:应县木塔已经在这里等你969年,04月21日14时53分27秒。有一位外国朋友看见我将镜头对准了他,立即微笑着竖起了大拇指。</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