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和平的人生轨迹

紫云

<p class="ql-block">  74岁狄和平:以良心为尺,丈量坦荡人生。</p><p class="ql-block"> “做人不能有害人之心,才能换来一生坦荡。”74岁的狄和平,用一生践行着这句朴素却深刻的人生信条。从困顿童年到辗转半生,从知青岁月到创业之路,他的人生轨迹里,始终镌刻着“良心”二字。</p> <p class="ql-block">  1951年,狄和平出生于西安,本应幸福的家庭却因父亲蒙冤入狱陷入困境。父亲出狱后微薄的工资难以支撑一大家子的生活,母亲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种菜拾菜叶、用面粉袋做衣,靠着帮人看孩子贴补家用,才将孩子们拉扯大。1962年,家中房屋在雨中轰然倒塌,一家人经历了无家可归的至暗时刻。</p> <p class="ql-block">  1968年,狄和平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在农村,他学会了擀面蒸馍,成为大队“厨师”;为了省钱,他在漆黑的夜里穿过坟堆赶回家。1970年底返城后,狄和平进入西安铁路局,文化水平有限的他,在工友吴学敏四年如一日的帮助下,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铁路电机维修班组骨干、维修专家,还收获了美满家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狄和平敏锐察觉到铁路设备更新换代中的技术空白,在体制内尝试创业。随着市场放开,1996年他停薪留职,白手起家,将9平方米的公租房当作厂房,一个人包揽送货、打包、谈客户等所有工作,最终建起属于自己的企业。即便在发展过程中遭遇诸多挫折,他也从未放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狄和平始终以善意待人。年轻时免费帮人修家电,朋友聚会抢着买单,甚至毫不犹豫跳入湖中救人,救人后却悄然离开,不求回报。“人要有良心,你不害人是一条底线。你用真心待人,别人自然也会用真心待你。”这是他的人生哲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生几经起伏,狄和平始终坚守“做人要凭良心”的准则。在他看来,踏踏实实做事,真诚坦荡做人,即便平凡,也能让人生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狄和平敏锐察觉到铁路设备更新换代中的技术空白,在体制内尝试创业。随着市场放开,1996年他停薪留职,白手起家,将9平方米的公租房当作厂房,一个人包揽送货、打包、谈客户等所有工作,最终建起属于自己的企业。即便在发展过程中遭遇诸多挫折,他也从未放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狄和平始终以善意待人。年轻时免费帮人修家电,朋友聚会抢着买单,甚至毫不犹豫跳入湖中救人,救人后却悄然离开,不求回报。“人要有良心,你不害人是一条底线。你用真心待人,别人自然也会用真心待你。”这是他的人生哲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生几经起伏,狄和平始终坚守“做人要凭良心”的准则。在他看来,踏踏实实做事,真诚坦荡做人,即便平凡,也能让人生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p> <p class="ql-block">  狄和平始终以善意待人。年轻时免费帮人修家电,朋友聚会抢着买单,甚至毫不犹豫跳入湖中救人,救人后却悄然离开,不求回报。“人要有良心,你不害人是一条底线。你用真心待人,别人自然也会用真心待你。”这是他的人生哲学。</p> <p class="ql-block">  一生几经起伏,狄和平始终坚守“做人要凭良心”的准则。</p> <p class="ql-block">  在他看来,踏踏实实做事,真诚坦荡做人,即便平凡,也能让人生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p> <p class="ql-block">  74岁狄和平的人生感悟:“做人不能有害人之心,才能换来一生坦荡”</p><p class="ql-block">“我这一辈子没什么本事,但一直提醒自己:做人要凭良心。你哪怕帮不了别人,也千万别去害别人。”</p><p class="ql-block"> 从下乡知青到铁路技术员,从国企职工到个体经营者——74岁的狄和平,一生几经辗转,经历了社会的巨变。他下过乡,吃过苦,赶上过国企的黄金年代,也在改革浪潮中尝试“下海”。他在心里始终记着一句话:“做人要凭良心”。这句朴素的信念,支撑他走过风风雨雨,也让平凡的人生过得坦荡而有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b></p>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5日上午,《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袁金会女士来到狄和平家中进行采访,西安机务段老年书画学会会长刘福荣和学会艺术总监郑子云一起陪同现场跟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袁金会</b></p> <p class="ql-block">  狄和平刚出生时父亲被陷害入狱, 母亲帮别人看孩子贴补家用。1951年农历腊月二十八,西安东门外一处院落,一声啼哭,狄家迎来了第五个孩子,他们给这名男婴取名“和平”。 当时,狄和平的父亲是《群众日报》(后改名《陕西日报》)的记者,还担任发行科长。母亲则是家庭妇女,照顾一大家子的衣食起居。夫妇两人育有7个孩子,狄和平前有一兄三姐,后有一弟一妹。 狄和平刚出生10多天,父亲被人陷害,因涉嫌受贿被判入狱9个月,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才获平反。父亲入狱期间,家中遭抄查,变得一无所有,生活重担全落在母亲肩上。为了不让五个孩子挨饿,还在坐月子的母只能求助亲戚朋友。 </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狱后被分配到印刷厂工作,“当时,父亲工资很少,我们家孩子又多,经常吃不饱饭。母亲找了块坡上没人种的地,开始种麦子。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别的娃都去看电影,我去坡上拾麦子。”狄和平回忆说。 “母亲虽没上过学,但过日子很会精打细算。父亲工作变动后只有微薄的工资,但她省吃俭用,仍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为了贴补家用,她还给多家双职工家庭看小孩,这才凑够了我们的学费。”狄和平说,衣服都是母亲做的,每月发的布票根本不够做衣裤,就把面粉袋染成黑色做衣服,衣服烂了就打补丁。母亲还经常带着他们去挖野菜吃,去菜农收完的菜地里捡菜帮子菜叶子,还会到豆腐坊买豆渣包包子。屋里地面突然塌陷房屋倒塌 为盖砖瓦房攒钱筹备5年。</p><p class="ql-block"> 1952年底,因家庭经济压力,狄家卖了东门外的房子,在东郊仁厚庄买了一院住房。狄和平回忆说,屋内光线昏暗又不通风,遇连阴雨就漏雨,却也是一家九口的安身之所。 </p><p class="ql-block"> 天有不测风云。1962年秋天,西安连日阴雨使屋顶渗漏,滴到屋子里满地是水,他们把盆盆罐罐放地上接水。一个周六的早晨,父母带着哥哥姐姐外出买粮,只剩狄和平和弟弟妹妹在家,地面突然塌陷,土砖房整体倾倒。狄和平回忆称,那是他童年中最深刻的惊魂记忆。当时,轰隆一声,屋里地面开始塌陷,出现一个深深的地洞,兄妹三人没有顾上穿鞋,踉跄逃到院中,轰的一声巨响,家里住的三间房都塌了,幸未造成人员伤亡。母亲扛着一袋半面到院子门口,看到院子里全都是村里人,得知住房塌了,母亲在院子里嚎啕大哭。 “顷刻之间,我们没了家。村民们帮着在倒塌的房子里把可用的东西往外扒,还有人从家里做好饭菜送过来让我们吃,帮扶我们度过了最窘迫的时光。无处可住,父母带着弟弟妹妹住进了养羊的房子,我则借住在隔壁大伯家。大伯是生产队里的饲养员,我白天上学,晚上就和大伯睡在马号里。”狄和平回忆。 </p><p class="ql-block"> 房子倒塌后,心有余悸的父母下定决心要攒钱盖几间结实的瓦房。经过5年的筹备,从1967年开始盖房,以红砖为墙体、红瓦为屋顶,用时逾一年才全部完工。“当时,我们家攒点钱就去买点材料,用架子车到浐河去拉沙子,砖也是买得最便宜的,攒了五年才攒够盖房的材料,最后才建成房子。”农村插队当知青 学会擀面蒸馍成大队“厨师” 。</p><p class="ql-block"> 1968年,就在家里新房落成的那一年,正上初一的狄和平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号召,和哥哥一起到农村插队当知青。父亲找到学校校长,希望兄弟俩能互相照顾,将二人分配到同一大队。 </p> <p class="ql-block">  狄和平(左二)在乾县下乡时跟同队知青的合影 </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老三届的最后一届,我和我哥被分到乾县乾陵跟前的村子,待了一年半才回城。一个大队有十几个知青,啥农活都干,日子也不算苦,至少能吃饱肚子。种地、挑水、修渠,每干满10工分能挣到四毛多钱,我一天能挣6-7工分。村上对我们特别好,吃不饱跟队长一说,他就给拿些麦子和油,最基本的温饱能得到保障。不过,农村跳蚤多,咬得人全身都是包,这有点让人受不了。”狄和平说。 谈到下乡当知青的那段时光,狄和平记忆最深刻的是曲折的回家探亲之路。“当时,坐火车8毛钱,坐汽车一块八,为了省钱,我都是坐火车,然后走十几公里路。每次到乾县都是晚上,漆黑中要穿过一片又一片的坟堆,每次都吓得拔腿狂奔……” 在下乡插队期间,狄和平还跟房东学了一项生活技能:做饭。房东教他擀面、蒸馍、烙饼,学成之后,他俨然成了大队的“大厨”,多次为大队十几名知青做饭。“当时,知青和村里人都知道我做饭好吃,特别是擅长做面。到现在,我擀面手艺还在,很多老朋友周末都会来我家吃面,这都是当知青那会儿学的。”狄和平笑着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89年6月5日,到乾陵参观后,狄和平带着家人回乾县下乡的队上探望房东工友帮忙补课让他成维修班骨干 还为他介绍了妻妹 1970年底,知青返城后,年仅19岁的狄和平被分配到西安铁路局西安机务段,刚去时每天挖防空洞、打地基、搭棚架。1986年,狄和平(前排左一)和铁路局同事合影 几个月以后,狄和平被分配到电机组工作,负责修理火车发电机。这个岗位技术含量高,但他连初中都没上完,从未接触过电工理论,一时只能凭经验摸索。 正当狄和平愁眉不展时,他遇到了高中毕业的工友吴学敏。两人同为机务段的青年技工,但吴学敏具备扎实的数理与电工基础。吴学敏利用每周一、三、五的午间休息时间,为狄和平开设“补习课”长达四年:从初一到高三的数学、物理、化学,一笔一划讲解,并结合电工实操,剖析发电机电路原理,直到狄和平掌握了关键电器理论。 正是这四年多的“师徒模式”教学,狄和平成长为铁路电机维修班组的骨干。1974年起,他多次获得车间优秀维修员称号,并开始担任班组小组长。再后来,他是机务段第一个考上电力机车电气技师的职工,成为车间有名的维修专家。 回忆起当年情谊,狄和平深情地说:“吴学敏是改变我一生的贵人,在他的帮助下,我成为最年轻的班组组长。要不是他无私传授,我可能一辈子都当不上班组组长。他一直教了我四年多,直到他结婚。结婚后,他还把妻子的妹妹介绍给我。可以说,我的事业和家庭,都是他帮我搭的桥。” 1979年,28岁的狄和平步入婚姻的殿堂,迎娶了比他小三岁的信明珍,成为吴学敏的妹夫。回忆起那段缘分,他略显羞涩地说:“我原先谈过一个女朋友,但因为她是农村户口,我妈不同意。我一气之下,就不谈了,心想干脆不找了。没想到,认识了信明珍,才知道什么是对的人,最终有了结婚的打算。”尝试“下海”浪潮 配件市场的“体制内创业”初试锋芒 1985年,因工作表现出色,狄和平从一线技术岗位调入铁路分局党委组织部,这也成为他日后踏入民营经济,走上配件制造之路的起点。 在组织部工作期间,狄和平因早年在机务段时参与多个电子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尤其擅长各类技术配件的研究与制造,他敏锐的观察到,铁路设备更新换代中的技术空白,例如内燃和电力机车大灯普遍使用典乌灯,存在亮度不足,照射距离短等问题。当时比较流行的是汞疝灯照明代替传统的典乌灯,照明效果大幅度提升,狄和平便萌生了自己制造汞氙灯触发器的念头。 当时尚未全面开放市场经济,狄和平并未“下海”创业,而是利用现有体制资源,尝试在铁路局下属的机电配件公司进行合作。他提出由自己负责研发和制作机车配件,由配件公司代为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这一“体制内创业”的模式初见成效,不仅为配件公司创造了收益,也为铁路系统提供了实用而高性价比的零部件。 “那时候政策上是允许的。”狄和平回忆,当时不少铁路干部也在探索类似的经营形式。他本人虽在组织部任职,但仍以干部身份参与相关调研、协调工作,同时一边推进配件制造,一边联系机务段等单位推销产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 然而,随着产品进入更多段场,也引发了一些“体制内外模糊”的争议。有人认为他借干部身份“便利推销”,甚至引起纪委关注,要求其做出说明。面对质疑,狄和平坦言:“我做的是货真价实的配件,没有贿赂,没有暗箱,只是技术出身想干点实事。”停薪留职自主创业 从9平方米的小屋到自建厂房 随着市场环境逐渐放开,狄和平也意识到体制内身份对个人事业发展的限制。1996年,他决定彻底“脱岗”,停薪留职后投身配件制造行业,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狄和平尝试研发两种配件,送去铁道部认证,只有通过认证后才能正式安装到列车上使用。刚起步时,很多流程尚未规范,连配件名称都未被正式录入。为了让产品能开票销售,他开始四处奔走,试图让自己的产品进入正式渠道。 “我绝对是白手起家,那时候厂子还没有雏形,认证、批文、名称……啥都没有。”狄和平回忆说,“但我硬是一步一步追着流程走,办下营业执照,把厂办成了。” 妻子信明珍说:“刚开始,最初的厂房是我们的公租房,仅有9平方米,白天摆上工作台干活,晚上收起,再拉出铺盖当床。狄和平一个人能干十个人的活,几乎每天从早干到晚,送货、打包、谈客户,全靠他一个人完成。为了多挣点钱,他常常凌晨才回来,第二天还得一早出门。”狄和平和妻子信明珍 随着业务逐步稳定,狄和平卖掉了东郊的老宅,换取了8万元启动资金,这笔钱被用于在等驾坡购入两块“庄基地”。由于资金有限,他们请姐夫吴学敏免费帮忙画图纸,用最节省的方式盖起了一栋四层小楼,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像样”厂房。 后来,狄和平逐步将企业从“作坊式”转为真正的小规模制造企业。2008年,他将公司从“小规模纳税人”升级为“一般纳税人”。 2012年,随着西安市东郊等驾坡区域被列入市政综合开发项目,位于该地的厂区被列入拆迁范围。在工厂被拆除后,狄和平用拆迁赔偿款在蓝田又买了块地。但他重新建厂之路并不顺利,各种问题接连而至,还因长期劳累和压力身患重病。“做人不能有害人之心,才能换来一生坦荡” </p> <p class="ql-block">  1989年6月5日,到乾陵参观后,狄和平带着家人回乾县下乡的队上探望房东</p><p class="ql-block"> 工友帮忙补课让他成维修班骨干。还为他介绍了妻妹。1970年底,知青返城后,年仅19岁的狄和平被分配到西安铁路局西安机务段,刚去时每天挖防空洞、打地基、搭棚架。</p> <p class="ql-block">  1986年,狄和平(前排左一)和铁路局同事合影。 </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以后,狄和平被分配到电机组工作,负责修理火车发电机。这个岗位技术含量高,但他连初中都没上完,从未接触过电工理论,一时只能凭经验摸索。</p><p class="ql-block">正当狄和平愁眉不展时,他遇到了高中毕业的工友吴学敏。两人同为机务段的青年技工,但吴学敏具备扎实的数理与电工基础。吴学敏利用每周一、三、五的午间休息时间,为狄和平开设“补习课”长达四年:从初一到高三的数学、物理、化学,一笔一划讲解,并结合电工实操,剖析发电机电路原理,直到狄和平掌握了关键电器理论。 </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四年多的“师徒模式”教学,狄和平成长为铁路电机维修班组的骨干。1974年起,他多次获得车间优秀维修员称号,并开始担任班组小组长。再后来,他是机务段第一个考上电力机车电气技师的职工,成为车间有名的维修专家。 </p><p class="ql-block"> 回忆起当年情谊,狄和平深情地说:“吴学敏是改变我一生的贵人,在他的帮助下,我成为最年轻的班组组长。要不是他无私传授,我可能一辈子都当不上班组组长。他一直教了我四年多,直到他结婚。结婚后,他还把妻子的妹妹介绍给我。可以说,我的事业和家庭,都是他帮我搭的桥。” </p><p class="ql-block"> 1979年,28岁的狄和平步入婚姻的殿堂,迎娶了比他小三岁的信明珍,成为吴学敏的妹夫。回忆起那段缘分,他略显羞涩地说:“我原先谈过一个女朋友,但因为她是农村户口,我妈不同意。我一气之下,就不谈了,心想干脆不找了。没想到,认识了信明珍,才知道什么是对的人,最终有了结婚的打算。</p><p class="ql-block"> ”尝试“下海”浪潮,配件市场的“体制内创业”初试锋芒。 </p><p class="ql-block"> 1985年,因工作表现出色,狄和平从一线技术岗位调入铁路分局党委组织部,这也成为他日后踏入民营经济,走上配件制造之路的起点。 </p><p class="ql-block"> 在组织部工作期间,狄和平因早年在机务段时参与多个电子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尤其擅长各类技术配件的研究与制造,他敏锐的观察到,铁路设备更新换代中的技术空白,例如内燃和电力机车大灯普遍使用典乌灯,存在亮度不足,照射距离短等问题。当时比较流行的是汞疝灯照明代替传统的典乌灯,照明效果大幅度提升,狄和平便萌生了自己制造汞氙灯触发器的念头。 </p><p class="ql-block"> 当时尚未全面开放市场经济,狄和平并未“下海”创业,而是利用现有体制资源,尝试在铁路局下属的机电配件公司进行合作。他提出由自己负责研发和制作机车配件,由配件公司代为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这一“体制内创业”的模式初见成效,不仅为配件公司创造了收益,也为铁路系统提供了实用而高性价比的零部件。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政策上是允许的。”狄和平回忆,当时不少铁路干部也在探索类似的经营形式。他本人虽在组织部任职,但仍以干部身份参与相关调研、协调工作,同时一边推进配件制造,一边联系机务段等单位推销产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 </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产品进入更多段场,也引发了一些“体制内外模糊”的争议。有人认为他借干部身份“便利推销”,甚至引起纪委关注,要求其做出说明。面对质疑,狄和平坦言:“我做的是货真价实的配件,没有贿赂,没有暗箱,只是技术出身想干点实事。</p><p class="ql-block">”停薪留职自主创业,从9平方米的小屋到自建厂房。 </p><p class="ql-block"> 随着市场环境逐渐放开,狄和平也意识到体制内身份对个人事业发展的限制。1996年,他决定彻底“脱岗”,停薪留职后投身配件制造行业,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p><p class="ql-block"> 创业初期,狄和平尝试研发两种配件,送去铁道部认证,只有通过认证后才能正式安装到列车上使用。刚起步时,很多流程尚未规范,连配件名称都未被正式录入。为了让产品能开票销售,他开始四处奔走,试图让自己的产品进入正式渠道。 </p><p class="ql-block"> “我绝对是白手起家,那时候厂子还没有雏形,认证、批文、名称……啥都没有。”狄和平回忆说,“但我硬是一步一步追着流程走,办下营业执照,把厂办成了。” </p><p class="ql-block"> 妻子信明珍说:“刚开始,最初的厂房是我们的公租房,仅有9平方米,白天摆上工作台干活,晚上收起,再拉出铺盖当床。狄和平一个人能干十个人的活,几乎每天从早干到晚,送货、打包、谈客户,全靠他一个人完成。为了多挣点钱,他常常凌晨才回来,第二天还得一早出门。</p> <p class="ql-block">  ”狄和平和妻子信明珍 </p><p class="ql-block"> 随着业务逐步稳定,狄和平卖掉了东郊的老宅,换取了8万元启动资金,这笔钱被用于在等驾坡购入两块“庄基地”。由于资金有限,他们请姐夫吴学敏免费帮忙画图纸,用最节省的方式盖起了一栋四层小楼,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像样”厂房。 后来,狄和平逐步将企业从“作坊式”转为真正的小规模制造企业。2008年,他将公司从“小规模纳税人”升级为“一般纳税人”。 2012年,随着西安市东郊等驾坡区域被列入市政综合开发项目,位于该地的厂区被列入拆迁范围。在工厂被拆除后,狄和平用拆迁赔偿款在蓝田又买了块地。但他重新建厂之路并不顺利,各种问题接连而至,还因长期劳累和压力身患重病。</p> <p class="ql-block">  采访的主人公狄和平</p><p class="ql-block"> 4月15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见到了狄和平。他身形消瘦,头发稀疏,面色略显苍白,但精神状态尚好,说话语速平稳,思路清晰。 </p><p class="ql-block"> 当天,狄和平家中来了两位老友探望。朋友刘福荣感慨万分:“我们俩认识了几十年,老狄是个特别好学的人,为人真诚,不张扬,人缘特别好,认识他的人没有不说他好的。” </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间,狄和平总是默默关心身边的人——同事、朋友、老同学、邻居,无论谁有困难,他总是尽己所能地去帮一把。刘福荣回忆,狄和平从年轻时起就一心扑在工作和学习上,技术精湛,人品过硬。“那时候谁家收音机、电视机坏了,他从不推辞,总是免费帮人修好。”即便退休多年,狄和平依然热心待人。“我们出去吃饭,他从来都是第一个抢着买单。” </p><p class="ql-block"> “做人不能有害人之心,才能换来一生坦荡。”这是狄和平在采访中反复说的一句话。他说这话的时候,语速缓慢,却字字清晰,像是经历岁月磨砺后沉淀下来的体悟,也道出了他一生坚持的做人准则。几十年来,他始终坚守一份善意与诚信,对待他人坦荡真诚,也收获了深厚的人缘和诚挚的回报。患病以来,探望他的朋友、同学络绎不绝。有人一周来几次,有人每次来都带着水果和饭菜,关心问候不曾间断。 </p><p class="ql-block"> “人要有良心,你不害人是一条底线。你用真心待人,别人自然也会用真心待你。”狄和平说,他从年轻时起就坚信一个道理:做人要对得起别人,也对得起自己。他坦言,这些年也曾被人伤害过,但他从未因此改变自己的为人方式。“有人想害我,我还是用平常心对待。做人呐,不能因为一两个坏人,就丢掉自己的良心。” </p> <p class="ql-block">  狄和平还回忆起一段自己不求回报的救人经历。那是2000年春天,他和家人驱车前往未央湖游玩。刚到湖边,就看到岸边围着一群人,神色慌张。“听说是有位妇女不慎落水,我没多想,赶紧冲了上去,衣服鞋子都没脱,直接跳进湖里把人救了上来。”狄和平说,妇女被救上来后,亲属又着急地说她的包还在水里。他二话不说,再次潜入湖中,成功将包捞起。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还没手机,我随身带的BB机也被水泡坏了。”狄和平笑着说。被救者家属感激不已,一再追问他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但他和家人悄然离开,没留下任何信息。“救人是本能,做了就行,不图回报。”多年过去,他依旧轻描淡写地说着这段往事。 </p> <p class="ql-block">  谈到人生感悟,狄和平笑言这一辈子“折腾”得够多,但也从来没后悔:“我是个普通人,只会踏踏实实干活。只有不停地学习和尝试,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少走弯路。” “我这一辈子没什么本事,但一直提醒自己:做人要凭良心。你哪怕帮不了别人,也千万别去害别人。”这是狄和平的人生态度,不复杂,不高调,却在漫长的人生里,稳稳地扎了根。</p> <p class="ql-block">狄和平径常请同志们去家中卡拉0K。</p> <p class="ql-block"><b> 《 赞和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刘福荣</b></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好人狄和平,</p><p class="ql-block">他和亿万凡夫俗子一样。</p><p class="ql-block">几十年重复着一个人们共同遵循的规律,</p><p class="ql-block">学习、工作、奋发图强。</p><p class="ql-block">小时因生活困难,</p><p class="ql-block">勤劳的慈母成了他心中的榜样。</p><p class="ql-block">做好事做善事,</p><p class="ql-block">从小就扎进了潜意识的土壤。</p><p class="ql-block">下乡在农村,</p><p class="ql-block">劳动洗衣做饭手脚并上。</p><p class="ql-block">最终把手擀犁面学到炉火纯青,</p><p class="ql-block">如今还经常请老领导老工友到家品尝。</p><p class="ql-block">狄和平很愛学习,</p><p class="ql-block">上班后用六年工余时间把高中课补上。</p><p class="ql-block">业务理论考试全段笫一,</p><p class="ql-block">23岁就当上了工长。</p><p class="ql-block">狄和平班组是修机车电机的,</p><p class="ql-block">结果他把广播、电视从修到熟练组装。</p><p class="ql-block">因为他的这门手艺,</p><p class="ql-block">免费为亲朋修理电器无法计量。</p><p class="ql-block">狄和平是一个最珍惜时间的人,</p><p class="ql-block">他从不把时间浪费在闲谝瞎逛上。</p><p class="ql-block">不断学习不断工作如上足发条的摆钟,</p><p class="ql-block">让每分钟都在思考为着下个目标。</p><p class="ql-block">他发明的火车头大灯物美价廉,</p><p class="ql-block">原铁道部下文让其全路推广。</p><p class="ql-block">最早九平方米的卧室,</p><p class="ql-block">成为他工作试验的战场。</p><p class="ql-block">狄和平是个勇立潮头的人,</p><p class="ql-block">局组织部体面的工作没能挡住他下海创业的向往。</p><p class="ql-block">生产机车配件的车、刨、钻、铣样样有,</p><p class="ql-block">借钱在等驾坡村建起了厂房。</p><p class="ql-block">空中不会掉馅饼,</p><p class="ql-block">人生酸辣苦甜亲身品尝。</p><p class="ql-block">后因地方征地此处无法久畄,</p><p class="ql-block">是苍蝇是战土二选一没得商量。</p><p class="ql-block">转战蓝田工业园,</p><p class="ql-block">继续拼搏继续北上。</p><p class="ql-block">一鼓作气买下等驾坡22.58亩土地发展,</p><p class="ql-block">男儿就是这么倔犟。</p><p class="ql-block">如今厂房林立,</p><p class="ql-block">生产的机器声日夜歌唱。</p><p class="ql-block">他和妻子信明珍一个是总经理,</p><p class="ql-block">一个是董事长。</p><p class="ql-block">狄总是一个热愛琴棋书画的人,</p><p class="ql-block">他尊重艺术,</p><p class="ql-block">更迷书法画廊。</p><p class="ql-block">总说这些人不简单,</p><p class="ql-block">并羡慕这些人很前卫懂时尚。</p><p class="ql-block">被聘请为西机书学会顾问后,</p><p class="ql-block">更是欣喜若狂。</p><p class="ql-block">原来学会聚餐AA制现总被他买单,</p><p class="ql-block">逢年过节总乐意组织大家相聚叙旧谈设想。</p><p class="ql-block">学会因他更有了凝聚力,</p><p class="ql-block">连学会出书都是他康慨解囊。</p><p class="ql-block">狄总是一个热愛生活的人,</p><p class="ql-block">从他情脸上总看到的是善良吉祥。</p><p class="ql-block">他把生活中的不顺总是畄给自己,</p><p class="ql-block">展现世人的总是光鲜明亮。</p><p class="ql-block">在他的人生字典里生活再苦,人们永远追求的是快乐和希望。</p><p class="ql-block">今年4月15日华商报记者因他的感人事迹采访了他,</p><p class="ql-block">他给记者的印象是稳重、坚强、乐观向上。</p><p class="ql-block">一口气谈了三个小时,其实只谈了工作学习创业的点滴皮毛,</p><p class="ql-block">更不会做腔。</p><p class="ql-block">但记者已感受到他的为人,</p><p class="ql-block">更洞察到他的善良。</p><p class="ql-block">都七十多岁的人了,</p><p class="ql-block">仍奉行宁愿你负我,</p><p class="ql-block">我仍这样。</p><p class="ql-block">商海被骗N次几佰万,</p><p class="ql-block">他每天的生活仍拥抱曙光。</p><p class="ql-block">曾经厂房被强拆,</p><p class="ql-block">但他依然坚强。</p><p class="ql-block">对他不好的人他不会恨,</p><p class="ql-block">只会原谅。</p><p class="ql-block">而对他好的人,</p><p class="ql-block">他永这不会忘。</p><p class="ql-block">狄总是一个平凡的人,</p><p class="ql-block">接触多了总觉他有别他人的不一样。</p><p class="ql-block">狄总是一个平常人,</p><p class="ql-block">但他做的许多事却不平常。</p><p class="ql-block">让狄总这样的好人登报是历史的必然,</p><p class="ql-block">更是我们这些人的希望。</p><p class="ql-block">让好人事迹发扬广大,</p><p class="ql-block">让真善美永遠得到褒奖!</p><p class="ql-block"><b> 2025年4月25日</b></p> <p class="ql-block">狄君善举众人崇,和气相迎暖意浓。</p><p class="ql-block">平步人生皆顺意,一生福运伴君踪。</p><p class="ql-block">生平善德留佳话,安享流年岁月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