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到浙东仙居躲沙尘之五. 变化莫测的“神仙居”(2025-4-13~周日/台州市仙居县/气温23~7℃~晴~轻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日上午,铜陵重度污染。北方的沙尘一路南下,越过武夷山脉和南岭,席卷福建两广和海南岛,桂林、广州、贵阳的污染指数都在300以上。浙江当然不能幸免,奇怪的是,浙东仙居县当天空气质量指数是30,极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号已看到预报,团友吵吵嚷嚷要调整12日上午去神仙居(天姥山)的行程,导游费尽心力,把上山的时间改为13日上午,因为预报第二天(13日)天气转晴。可是人算赶不上天算 一一 12日上午,当我们冒雨看完了山下的景点,前往酒店就餐时,小雨停止,仙居盆地周边的天姥山云蒸霞蔚,真的如同仙境,如不改变行程,当天上午上山,是多么难得、可遇不可求的体验“神仙秘境”的时机,也是摄影的绝佳天气。可是没有后悔药可吃,行程已定,门票已出,不能出尔反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下午,我们躲在酒店休息,外面天气又有变化,原来通透又迷幻的山中云岚已经不见了,天气阴沉晦暗,天色也变得昏黄一点,显然北方的沙尘飘过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仙居第三天(13日),天气转晴,空气指数101,刚刚轻度污染,远山有些浑浊,没有昨天中午清澈了,心里难免有些失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县城到神仙居景区,不过二十分钟车程,近距离观察,虽然少了飘忽不定的云雾,但能见度还好,景区外围的风景也让人目不转睛。自己安慰自己,运气还算不错。</p> <p class="ql-block">到浙东仙居躲沙尘之六. 李白梦游天姥,天姥到底在何方?(2025-4-13~周日/台州市仙居县/气温23~7℃~晴~轻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报神仙居团,某种程度上,是冲着李白的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天姥山。此诗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以瑰丽的想象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奇幻景象,并抒发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其中的名句: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等的仙境描绘,让人心驰神往。学生时代反复吟诵过,但今天可能只记得“天姥山”的仙名,而把它与旅游的目的地勾连起来。临行前,也没有认真做功课;返回时,搜索资料,发现原来有两个“天姥山”,一个在绍兴市新昌县儒岙镇,另一个就是我们去的台州市仙居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底哪个才是李白梦游或可能去过的天姥山?今天,新昌和仙居两地发生了激烈的争议,甚至各自引经据典,寻找历史依据,因为,这与当地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和知名度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着客观中立的立场,求证百度和Al“深度求索”,让两地各自陈述,观者自有判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百度AI+的结论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儒岙镇,这一结论有充分的历史文献依据。一,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作为官方地理志,明确标注天姥山位于剡县南部(今新昌境内)。这一记载与李白生活年代重合,具有直接参考价值。二、李白诗中提到的“谢公宿处”指谢灵运曾游览的天姥山。谢灵运为东晋名士,其《山居赋》提及剡县名山,与新昌天姥山记载一致。三、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笔下的天姥山均指向剡县(新昌),如杜甫“天姥无凡路”等诗句,形成文学传统的互证。四、清代及民国地理总志均延续前代记载,认定天姥山属新昌,未将仙居韦羌山(南宋后才别名天姥山)与李白诗中的天姥山混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神仙居景区官方网站引百度百科词条:“天姥山——神仙居(韦羌山)”。神仙居作为大自然馈赠的地理遗产,在千年史书中已经客观严谨的公正记载为天姥山。依据是:北魏侍中郑小同撰写的《郑志》十一卷:“按,韦羌又名王姥。”南宋《嘉定赤城志》载:“王姥山在仙居县界,亦名天姥山,相传古仙人所居。” 并总结道:唐时,新昌“天姥山”称“天姥岑”,与李白诗的嫁接是后来的事。清代学者方苞专程寻访,失望而回,叹曰:“一小丘尔,无可观者。”今天,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描绘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大量的神幻景象,都在神仙居景区一一找到对应,令游客无不惊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底李白有没有去过天姥山?一种观点认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明确以“梦游”为名,诗中奇幻场景(如仙人林立、金银台等)更符合梦境想象,而非实地描写。目前未发现李白亲临天姥山的直接史料或行踪记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认为李白可能登临过天姥山的推测:李白可能年轻时(如725年)短暂探访过天姥山周边,但未深入攀登;</p><p class="ql-block">诗中虚实结合,既有对谢灵运文献的借鉴,也融入了他对吴越山水的整体印象;此诗本质是借梦境重构人生经历(如仕途起伏),天姥山更多作为象征意象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争议本身也反映了李白创作的特点:其诗常超越现实地理,以艺术想象构建精神世界,使天姥山成为中国文化中虚实交织的永恒符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从南天索道上山的。看景区入口提示,步行登山要两个小时。索道沿途和上站拍到了雾气中的观音峰和南天顶玻璃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到浙东仙居躲沙尘之七. 南海桥与南天桥(2025-4-13~周日/台州市仙居县/气温23~7℃~晴~轻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神仙居景区,导游安排了“南上北下”的路线,即从南天索道上山,然后经过南海桥 → 鸿蒙桥 → 卧龙桥 → 圆梦桥 → 如意桥 ,从北海索道下山。上下行索道120元。如果上南天顶玻璃观景台,另收费99元。看来索道是必坐的,爬山既没有体力也没有时间(上下行要半天);登南天顶大家都放弃了,悬崖挑空玻璃观景台,其它景区也体验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索道上山,又上了一段自动扶梯,大该处于南天顶的山腰上段,没有继续上顶,开始走环山栈道,远远地看到高山山峡谷中悬挂着一座造型别致的桥,只露出了桥头一侧,随拍一张,猜想应是梦中的如意桥,后面走近应该能找到更好的观赏视角,没想到,因为阴差阳错,这竟然是实地看到如意桥的惟一也是最后一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悬崖栈道上,简直如履平地,没有爬山之累,磨膝盖之痛。猜想李白即使来过神仙居(天姥山),也不可能像我们这样,登上高山之巅,在群峰之间自由游走。这得感谢现代的工程技术,化天堑为通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神仙居群峰以险峻奇特的火山流纹岩地貌著称于世。主峰大神仙居海拔约1271米;观音峰海拔约919米。南天索道所在的南天顶海拔仅869米,但孤峰峭立,相对高差大,看着非常险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栈道行走不远,就到了南海桥和南天桥所在的位置,这两座桥横垮深深的山谷,连接两边壁立千仞的峰峦,探头下望,深不见底。首先进入视线的是南海桥,听说是景区最早开发的悬索桥,视野开阔,可远眺“观音峰”和“蝌蚪崖”,据介绍,桥上有拍摄云海和群峰的绝佳机位,清晨云雾缭绕时尤美。可惜的是,可能年代相对较早,吊桥单薄狭窄,游客流量太大,我们经过时暂时封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距南海桥不远,新建了一座南天桥。</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上承式悬空观景桥,桥长约120米,横跨在两座山峰之间,山谷垂直落差约百米,桥体为钢管结构,桥面较宽,比悬索桥稳定的多。行走其上,可以凌空看到不远处的南天顶和观音峰,又能近距离观赏到南海桥的险峻。可惜,天气太晴朗,光线太强,少了一些群峰间云蒸霞蔚的仙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