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韵: 鬓霜未改赤子心

故园记事(150720709)

<p class="ql-block">孙培棠</p> <p class="ql-block">春的信使轻叩门扉时,我伫立在时光的渡口,以诗心为舟,候一缕最温柔的绿意。风起时,携着苏北平原的温润与期许,在耳畔呢喃着未宣于口的秘密——那是徐州圆梦民族艺术团二十年芳华的絮语,是2025年4月25日全季酒店音乐厅里,一场春之韵的邀约。</p> <p class="ql-block">午后一时的光影里,舞台如被施了魔法的匣子。主持人庄重而炽热的声线,恰似破冰的春雷,惊醒了沉睡的音符。电吹管流淌的旋律,是晨露滴落青瓷的清越,是炊烟萦绕屋檐的缠绵,裹挟着锅碗瓢盆的烟火气,将每位聆听者的心湖荡成涟漪万顷的春池。光影织就的纱幔中,演员们踏着《春江花月夜》的节拍翩然而至,仿佛从敦煌壁画里走出的飞天,将藏袍的流苏、维吾尔的裙裾、江南的折扇,舞成一幅流动的《千里江山图》。</p> <p class="ql-block">舞台灯是打翻的星河,为舞者披上鎏金云锦。她们是暮春枝头最鲜妍的杏花,虽鬓角染霜,却将《我爱你中国》的赤诚、《祝福祖国》的深情,酿成岁月窖藏的佳酿。张玲女士的《报答》如老酒入喉,周广杰先生唱《敢问路在何方》时眼角的细纹里,藏着走遍徐州城巷的星月。哈宝林团长说,二十年里他们曾用歌声抚慰过社区孤寡的皱纹,用舞步丈量过乡村晒场的月光,那些在老年大学伏案研习的晨昏,终化作《东方之珠》里永不褪色的家国乡愁。</p> <p class="ql-block">最是动人处,在《今天是个好日子》的旋律中,看老艺术家们将皱纹里的故事,化作掌心托起的朝霞。他们以《浏阳河》的柔波浣洗过岁月的尘埃,用《咱当兵的人》的铿锵丈量过生命的厚度。</p> <p class="ql-block">当《天边飘来故乡的云》响起时,满场银发观众眼中泛起的,何尝不是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眷恋?此刻的舞台,早已超越了表演的界限,化作时光长河里的摆渡船,载着两代人的记忆,在《今世有缘》的谢幕曲中,将二十载春秋酿成永恒的琥珀。</p> <p class="ql-block">散场时掌声如春雷滚动,我看见哈团长擦拭眼角,却笑言这是被风迷了眼。这群用歌舞播种希望的人,分明是城市里最动人的晚晴——他们将生命的暮色,晕染成《幸福中国一起走》的鎏金画卷,让每个聆听过他们歌声的人,都成了被春天吻过的孩子。或许艺术最美的模样,从来不是青春永驻的容颜,而是鬓发如雪时,眼底依然跃动着对生活的炽热,对世界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这场以春为名的盛宴,终化作徐州城上空最亮的星。当舞台灯光渐暗,那些被音乐浸润过的笑容,那些在旋律中重生的青春,早已在彭城大地上种下永不凋零的春之韵。廿载芳华,他们用歌舞证明: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生命对生命的馈赠,是灵魂与灵魂的共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