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文章转自《今日头条》拾似2025-3-1315:24江苏</b></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进行了长达80年的探索和研究,直到1986年宝丰县清凉市一位村民在挖红薯窖时发现了一件清凉寺窑址出土的灰青釉汝瓷洗,才引起了专家的重视。在1987年出版的《汝窑的发现》一书中,认定清凉寺瓷窑址为汝官窑遗址。</p> <p class="ql-block"> 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发现后,1987年至201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进行了十二次考古发掘,逐步揭开了汝窑遗址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 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清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窑址附近盛产玛瑙石,是汝窑特殊色泽的釉料。</p><p class="ql-block"> 所烧青瓷,色泽莹润,并有美丽的开片。宋哲宗元祜年间,在青岭镇设巡检司,专管坑治。试掘中,出土20多件宫廷御用汝瓷,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盂、茶盘托、器盖等。这一考古新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遗址。</p> <p class="ql-block"> 考古专家分析,这样的储存当然不会是当时窑厂公开的储藏,只能是烧窑工匠的私藏,因为烧的御用瓷器都是官窑,控制很严,不可能就这样把好的东西留下,不去给皇帝用。这些都是工人冒着风险的私藏,他们自然会挑选最好的来留给自己,还没来得及有机会带出窑厂临时选择一个灰坑掩埋了这些珍品,才留给了今天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 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p> <p class="ql-block"> 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p><p class="ql-block"> 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