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黑山脚是原平乐县附城公社月城大队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桂江河畔,因背靠几座大山脚下,地势较低而得名。黑山其实并不黑,相传在远古时代,一群原住民流落到此地,已是夜晚时分,又累又饿走不动了,夜幕中见不远处有几座黑乎乎的大山,就走到山脚下歇息。第二天起来,见山脚周边地势开阔,又见不远处有河水环绕,就从山上砍些树枝搭建茅棚,就此休养生息。为了记住这个地方,大家一致认为,当时到这里时,只知到是看见几座黑山才停留了下来,由此就称此地叫黑山脚,黑山脚的名称,从此口口相传,流传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背景为螺蛳山与文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原住民居住之地,山青水秀,与桂江对面的文塔遥遥相望,跟螺蛳山景致相距约一公里。关于螺蛳山的传说,曾有顺口溜这样唱到:“灯盏窝旁一大螺,只因贪玩误事多;为观美景饱眼福,化作青山怎奈何。”在这山青水秀的环抱之间,黑山脚的村民在历史的更迭中,始终牢记来时的路,在奋斗中展示着追求幸福生活的活力,走上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黑山脚与平乐水泥厂何时结缘,还得追溯平乐水泥厂何时立项,又因何在此地建厂,其间经历了哪些曲折的发展历程,留下过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当年的历史背景:桂林自解放以来,包括地区所辖各县,仅有几家青黄不接的小型水泥厂,桂林的建设工程所需水泥,主要来源于其它地方的采购。1958年,在中央的关怀下,一批全国轻、重工业企业支边,大兴土木兴建工厂,水泥消耗的需求猛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59年12月,桂林鲁山水泥厂应运而生。进入六十年代中期,伴随着城市建设和桂林地方工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三线建设的投入,更加大了水泥需求的缺口。基于这一情况,一些县办水泥厂,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始立项、选址、建厂,投入生产,走进了人们的视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6年,平乐县领导抓住机遇,出台了建造平乐县水泥厂筹建方案,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地址建厂,曾为选址而几经周折,在推翻了几个初选方案后,最后把目光投向了黑山脚。经过集思广益,多数人认为,此地依山傍水,山可利用岩石做原料,水则可因地制宜解决生产和生活之需。更有仙人螺蛳将军的神化点缀,可谓天地人和,风调雨顺之宝地,于是就有了“螺蛳山”牌的平乐水泥呼之而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建厂的过程却非一帆风顺。众所周知的那几年,风云变幻,筹建工作亦此起彼落。时任水泥厂厂长孙广、副厂长张智山、陶少锋(期时1968年,因成立革委会的原因,上述职务由厂长、副厂长,改称为正、副主任)顶着巨大压力,带领第一批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历时三年的艰苦奋斗,在荒凉的黑山脚下,建造成了平乐首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平乐水泥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企业总投资247.3万元,其中设备投资110万元,设计年生产425吨标号水泥2万吨。占地面积25 944平方米,建筑面积14 240平方米,其中生产用面积7 964平方米。后经历年的改造,企业逐步完成了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区划,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由厂长室、副厂长室、工会、医务室、行政办公室、生产经营管理科、设备科、财务科、销售科等部门组成;生产管理部门由化验室、原料生产车间、烘干车间、烧成车间、制成车间、修理车间、电工车间等组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产区和生活区分为两大块。生产区与生活区以水泵房为界,水泵房担负生产和生活用水,及附近农民的生活用水。生活区内设住宅、食堂、洗澡房、篮球场等。有四幢住宅楼,一幢二层楼水泥住房,三幢苏式用石头和青砖砌成的住宅,一幢二层的工会大楼。另外生产区内也有二幢职工宿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料车间主要是将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石灰岩石进行一、二级破碎,达到粉磨粒度的要求,提升到原料库贮存作下一步使用。这一过程主要由两部分人负责完成,一是放炮炸石,这一程序由企业对外承包给专业队伍完成。二是将原石经过一二级破碎,入库贮存,这一程序由水泥厂职工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烘干车间是将生产水泥的辅助原料无烟煤、粘土、萤石粉等搅拌均匀,进行烘干,提升到原料库贮存作下一流程使用,这些原料统一经不同的分料器,科学地输送进粉磨机进行破碎、磨擦,变成极细的混合粉料也叫生料,提升到原料库作下一流程使用。这个环节特别重要,它决定下一个流程能否烧得出高标号水泥的关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烧成车间是将生料经过成球机,使其烧结成黑褐色的块状也叫熟料,然后将其破碎提升到原料库作下一个流程使用。烧成车间是整个生产环节最危险的环节,一但点火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停火的,其锻烧的温度达1000多度,操作时一旦锻烧层下层也叫塌窑,随时危及到操作工人的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制成车间是将熟料与石膏经过分料器科学地输送到粉磨机破碎、摩擦变成粉末,将其提升到水泥库贮存,至此水泥已成,经过称重包装后,一袋约50公斤,即可上市销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化验室是水泥生产的质量控制中心,分为数理和物理分析,数理分析控制着重在生产过程,而物理分析控制则着重于水泥的抗折、抗压能力测试,即出厂标号,标号高则售价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医疗室主要职责是负责职工及家属的小病小痛的诊治,以及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工会的职责是负责组织职工重大庆祝活动,如篮球比赛、猜灯迷、趣味游戏等。同时还负责互助金的收缴、发放,解决职工因暂时生活困难的小额借款,看望慰问因病住院职工等。平乐水泥厂的生产环境和生活设施,都为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经过前三年的建设,该厂经验收合格获准投产,时任主任为张春,副主任为陶少锋,直到1970年。1970年正式投入生产,投产时有职工102人,年产水泥337吨,产值1.4万元。由于配料比例未能科学化,质量不稳定,1971年12月到1972年3月,主任一职由孙广担任,副主任由张智山、陶少锋担任;1972年10月至1973年3月,孙广仍为主任,副主任由韦广培担任;1973年11月,韦广培任主任,林植溪任副主任;1974年9月,主任为王毅彬,一直到1979年9月,期间,1974年9月至1976年,林植溪任副主任一职,1977年5月至1978年,林植溪、余承光任副厂长;1979年9月,林植溪、余承光、潘铭钧任副厂长;1980年8月,林植溪任厂长,杨桂青、余承光、潘铭钧任副厂长。由1971年至1982年,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有7年亏损,亏损总额达23.5万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艰苦的探索中,平乐水泥厂历任厂级领导,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地在困境中总结经验,广大职工也没有灰心丧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纷纷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1982年至1994年先后历任厂领导(恢复厂长称号)的有:厂长、书记林植溪一人担任;厂长(空缺)杨桂清任常务副厂长、周惠民任书记;厂长、总经理潘桥旺担任、周惠民任书记;于江仼总经理、唐绍生任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2年,新任厂领导班子上任后,集思广益,对企业实行技术改造,逐渐更新设备。重点是立窑,由原来的人工缷料改为液压传动伽马射线仪自动卸料系统,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保障了工人的生命安全。1983年扭亏为赢,当年赢利28万元。1984年,浙江大学研发了国内窑生料配料系统,厂领导果断地进行引进,成为桂林地区所有水泥厂首先采用该系统的企业,使得产品质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6年引进了电脑管理设备,使配料、生产更为科学化。1988年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管理,并在全县企业中率先实行全员承包交纳风险金管理办法,加之社会大兴建筑,市场对水泥的需求量增大,当年实现利润101.12万元,上缴税金41.0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52%和217.94%,成为全县第一个突破100万元利润大关的企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9年,有职工172人,其中大专文化3人,中专文化4人,招工来源于优秀的社会青年、插队返城的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固定资产原值提升到297万元,主要设备有圆锥式破碎机和立筒碎煤机各一台,螺旋输运机6台,自制B250提升机5台,能生产325、425、525等标号的水泥。年生产能力为4万吨,实际生产水泥2.24万吨。完成产值126.29万元,实现利润49.10万元,上缴税金37.10万元。1990年完成产值93.48万元,利润0.70万元。1990年,完成产值93.18万元利润0.70万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此不难看出,在平乐水泥厂从建厂到政策性关闭,长达四十年的岁月里,历任厂领导与职工们,克服困难,在一张白纸上创业,与企业命运同甘苦共患难,书写了一幅从无到有,在曲折的道路上,创造辉煌的历史画卷。一些老职工回忆说:“平乐县水泥厂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职工都是家庭中的主角。大家都以成为企业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虽然工作中各有不同的岗位,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即使在企业低迷的情况下,都能做到团结向上,以主人翁姿态共克时艰。那段岁月,至今仍不能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4年后国有企业改制,水泥厂打包由五威有限公司继续经营,由于市场环境和管理等诸多因素制约,平乐水泥厂职工在经历了创业、兴业、守业的艰辛与荣耀岁月后,除部分老职工因符合退休条件,办理退休手续外,其余职工跨入了失业大军的行列。正如刘欢所唱的歌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1至7由列根提供、最后两幅为网络截图、其余来自暮春美篇,若有不当敬请说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