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摔泥炮

亭中邀君

<p class="ql-block">当夏日的热浪席卷大地,雨后的土地便成了我们最钟爱的乐园。小伙伴们人手一团泥巴,聚在一起比赛摔泥炮。下雨天成了我们的狂欢节。雨水将泥土浇得湿润透彻,正是玩泥炮的好时机。我们光着脚,在泥泞中奔跑,裤腿上溅满了泥点子。大人们总笑称我们像一群泥猴子,可我们才不在乎呢。泥巴炮的响声与雨声交织,奏响了童年最动听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啪!”一声脆响,惊飞了梁上的燕子和屋檐下的麻雀。我蹲在老槐树下,手里捏着一团湿漉漉的泥巴,看着泥巴炮在石板上炸开的痕迹,得意地笑了。这是属于我们农村孩子的快乐,简单却充满童趣和魔力。</p> <p class="ql-block">泥巴炮的制作也有些学问。首先要选对泥,田埂边的青泥最好,细腻粘稠,不能有砂石。我们常常光着脚丫,在田埂上踩来踩去,用脚底板感受泥土的质地。找到合适的泥地后,就要开始和泥了。加水要适量,水多了太软,做成的泥炮软塌塌的;水少了太硬,泥炮不响不炸。再用力反复揉啊揉,就像蒸馒头揉面似的,要揉到像面团一样有韧性才行。记得有一次,我贪心多加了些水,结果泥巴炮怎么也捏不拢,急得直跺脚。还是狗蛋有办法,他抓了一把干土撒进去,泥团立刻就听话了。</p> <p class="ql-block">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放炮”了。当大家把各自的泥碗做成后,摔泥巴的游戏就开始了。印象中,小时候我最喜欢念念有词地叨咕着口语:“天响地响,没有我的泥炮响!”,感觉就像一句咒语般神圣而庄重。我们围着圈,随着一声“一、二、三”,比赛双方一起将手中的泥巴炮高高举起,我还会对着泥碗哈一口气,让泥碗底部的黏度适中,保持最佳状态,嘴里连续叨念几遍“泥巴、泥巴、大窟窿”后麻利地站起身,用手托起泥碗,迅速将手翻转,掌握好角度和力度,高举过头,扎起马步,表情严肃地把泥碗慢慢地倒扣,伸展胳膊小心翼翼地举起泥碗,口中大喊一声“嗨”,然后一翻手腕用力将碗口朝下使劲往地面摔,朝下摔时,必须保证整个泥碗呈平面直摔,泥碗中空部分的空气在其接触地面变形的瞬间压缩,随着响亮的一声“啪!”,就像过年时燃放的鞭炮声,只见锅底也被巨大的气流炸开了花,赢得一片喝彩。</p> <p class="ql-block">各人一团泥巴,每次从自己的泥巴中挖一块,捏成泥碗,使劲往地上摔后,会炸开形成裂口,裂口部分就需对方用泥巴补上,谁力气大、技术好,炸开的部分就多,对方赔的泥也多,就这样,直到一方泥巴全赔完。输的一方又赶紧去田地再挖一坨泥巴回来。一坨泥巴,摔了捏,捏了摔,摔摔捏捏可以玩大半天。泥巴少得捏不起来了,大伙儿就会有抢有夺,有跑有撵,有说有笑,因为玩的就是快乐,谁也不会说什么。</p> <p class="ql-block">如今,每当我回到故乡,总忍不住去老槐树下看看。石板还在,只是上面已经很久没有泥巴炮炸开的痕迹了。现在的孩子们有了手机和平板,他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一团普通的青泥能带来怎样的快乐。那种纯粹的快乐,那种与土地亲密接触的感觉,提醒着我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是最朴素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总会在梦里回到那个下午,回到老槐树下,和小伙伴们一起,听着泥巴炮此起彼伏的响声,笑得那么开心,那么无忧无虑。泥巴炮的响声,是童年最动听的歌谣。它不仅仅是一个游戏,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与自然、与伙伴、与故乡之间最纯真的联结。那些沾满泥巴的小手,那些此起彼伏的欢笑声,那些在夕阳下追逐的身影,都深深地印在了记忆里,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