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章作者:DM</p> <p class="ql-block">绿色营地</p><p class="ql-block"> 营区的道路边竖起了十数顶绿色帐篷。那是为了预防地震和安全避险各单位搭建的临时营地。</p><p class="ql-block"> 那里是营区的一条主要路段,被大家戏称为 “上元军区” 第一大道。也是大院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因此,时刻保持它的安全畅通至为重要。在这条路与工作区路口的结合部,紧靠路南是一排灯光报栏,报栏身后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排水沟,沟口伸向东门外。记忆中的排水沟南面有两行高大的水杉。树丛中,有几许空地,我们的军用帐篷就搭建在那里。那里环境不错——头上绿荫,脚下绿茵,前后左右都被绿意包围着。</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工作方面的原因,平时我很少有闲暇这样长时间站在这里来欣赏这里的美景。此处的风光,在大院中可以称得上是别有洞天。当然最好看的还是这里两排高大的水杉。据说它可是远古时期的孑遗树种,在植物界被称为活化石,而且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但是很可惜,由于我当时的知识比较贫乏,并不知其中奥秘。现在看,虽然即有一种被蒙在鼓里的感觉,但并不影响我对它的特殊喜欢。天天见面,偶尔还会在它们中间穿过,当时被看成是那么习以为常的绿树荫,竟然被考古学家视作旷世奇珍!而且几乎是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我也暗自庆幸,这幸亏是在咱们大院,并且是一群守纪律的军人,否则真要是被社会上哪个贪心的家伙给看上了,那还了得,估计这批树很可能就要倒大霉了!因为如今的世界,有的货色只认钱,哪管什么子孙后代的福荫!</p><p class="ql-block"> 我印象中的大院水杉,维护得非常好,因此长得体形高大,树姿优美,尽显出他们本珍的雍容华贵。他们的身形,是天然的直,形象上很像两列训练有素的士兵。这里的环境非常友好,树下的落叶也是不必经常清扫的,或许这样更有味道。无论何时,眼前的空地上,也确有几年前铺下的陈年落叶,褐如泥土,细细软软的,走在上面轻松而富有弹性,脚上的解放鞋踏上去,瞬间会有那么一点点浪漫。</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帐篷,里面除了摆放了几张双层床外,还放了一张宿舍里来的三屉桌。桌子一开始是没有的,不知是什么时候搬进来的。记得桌子下面还有几只暖水瓶,里面的水灌得满满的。好有趣,桌面上还立着两根铅笔。铅笔是中华牌的,绘图用的那种。这种铅笔,截面是六边型。我清楚地记得,每支铅笔都是16.7厘米(每匝10根)。虽然这铅笔的长度不长,但是你若想把它直立在桌面上也并不容易。铅笔的硬度大多为 HB 。但它所表达的并不是金属材料学上的布氏硬度单位,应该是指“不软不硬” 或 “硬和黑各占二分之一”的意思吧。可究竟为什么要把这铅笔立在桌子上面?据说这还是咱们中队里哪位高人的发明,说是这可以用来监测地震波的波动。至于灵不灵光,反正立在那里已经多时了,依然屹立不倒。我想这个办法也许可行。因为实验结果如果成立,那理论上就相当于没有地震吧。</p><p class="ql-block"> 上级通知在白天里停止办公,晚上就待在帐篷里待命或休息。日子一长,战士们难免有点儿怀念老营房。一天,我实在没憋住,悄悄地回原宿舍楼里看了一下,发现里面竟有人在“ 坚守 ”。于是我壮着胆子问: “这能行么?” 他们嬉皮笑脸地对我说: “没事儿。咱一楼的宿舍离楼门口近,几步就能蹿出去!再说这松潘平武都震上好几回了,都是四级以下的,大概这点儿能量也释放得差不多了,估计这两天就要撤了…… ”</p><p class="ql-block"> 住帐篷的日子果然像楼里的战友说的那样,只需一个通知就结束了。水杉树下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p><p class="ql-block"> 防震期间,所里还请来了国家地震局的专家梅世蓉给战友们作了地震方面的有关报告。梅专家说,“龙门山断裂带小震总是持续有的,但估计近期不会有大地震了”。战友们听了都很高兴。后来,所里一改过去在防震工作上的被动防御局面,就在咱后山主峰的半山腰处,专门设立了一处固定的地震监测点。让人倍感欣慰的是,绿色营地的精神也似乎跟着一起上了山。那就是,“令行禁止,时刻准备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