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年多前,我结交了一位90岁的新朋友,姓董,因为年纪大所以称为“老友”,又因为他的学识和经历,我尊称他为“董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说也稀奇,这位老友是我每天在居家附近散步遛弯时认识的。每天下午为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我在小区附近的街道上散散步。其间总能见到一对老夫妻也在散步。老伯身材矮小、精瘦,白发白眉毛,显得沧桑,拄着拐杖蹒跚慢步,看着腿脚有毛病。老妇个头不高,总走在前面,不时回头看看老伯等他走近。起初没觉得什么,只是觉得老人为保养身体锻炼罢了。这两位老人很有毅力,每天都是定时行走,有时天下点小雨都坚持出来,心中不由佩服。时间久了,遇见时就挥挥手打个招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次散步又遇他们,除打招呼外,便攀谈起来。“您多大年纪了?”我问。“我90了,她85了。”老伯答。“哦,这么大岁数了还天天出来啊?”我不由赞叹。这时老妇说:“他现在还写书哪,一共出了八本书啦!”我一听立即肃然起敬,问老伯:“您是做什么工作的?”“退休前在博物馆工作,做考古的。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北大学的考古。”老伯答。老妇接着说道:“他是专家,在百度上还能搜到他呢。”我拿出手机准备在“百度”上搜索,老伯说:“你搜吉林董学增”就能找到。我按他说的果然搜到了,仔细一看,这位其貌不扬的董老真是不同凡响,他退休前是吉林市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参与过多项考古发掘研究工作,还著书立说,80岁以后还出书,除专业书籍外,还有地方志和辞典之类的书,经他主编或与人合编的书籍有20多本。他还是吉林地区的劳动模范哪。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着这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我问:“您一直在吉林工作,怎么到北京常住了?”老伯说:“我女儿南开大学博物馆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我们就跟到北京定居了。”我说:“这真是女承父志,后继有人哪。”这时旁边的老妇说:“哎,我们原来有三个孩子,两女一男,如今只剩下一个女儿了。”说着讲起了他们家的变故,听后叫我唏嘘不已。这对老夫妻原有的三个孩子,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年都出了麻疹,他们实在照顾不过来了,结果一个女孩夭折,当时才五岁。这给了他们极大的打击,以后努力培养其他的两个孩子,使他们都考上了大学,男孩学的是外语,女孩学的博物馆专业,毕业后都很有出息,男孩在吉林某单位当翻译,女孩分配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男孩的业务能力很强,北京外交部准备调其到部里工作,可不幸得了肺癌,47岁英年早逝了。三个孩子只剩一个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多痛苦的经历啊!可现在看到这对老夫妻,乐观开朗向上,老伯90岁了思维敏捷,耳聪目明,还在写书编书,生活充满了动力,对新事物不懈的追逐,还会使用智能手机,写微信发微信,真得刮目相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与老伯接触多了, 知道有关部门还邀他审稿编书,90岁出头了,还能阅读吗?他说他喜欢读书,现在还每天坚持看书。我说我写了三本书,书名分别是《人生》《足迹》《视野》,共110万字,把我几十年来写的文字分类型归纳成书,我称为“人生三部曲”,其中两本已公开出版,并已交国家图书馆收藏了。他听说后定要用他写的书与我交换。那天在遛弯的街头,我们交换了书籍,他如获至宝,开始天天在家阅读,并时常用微信发来读书心得。我的那本公开出版的《足迹》是我游遍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景点及世界20多个国家的游记,他读得如痴如醉,每天坚持不懈,腰腿不好就躺在床上阅读,用了一个月时间终于读完了,给我发来他阅读时的照片及心得,说《足迹》带着他走遍全国和和世界各大国,他这辈子没出过国,这次读我的书叫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还说虽然是游记,文字也很美,还有历史人文风情方面的知识,能结交到我这个朋友受益匪浅,也很荣幸。后来他又阅读完我的另两本书,事后竟能复述书的内容和细节,叫我惊讶这位高龄老人的记忆力,而且我的三本书每本都在30万字以上,挺厚挺沉的,他那样孜孜不倦地认真阅读,肯定要费挺大的精力与体力,这叫我感动不已。见他对旅游很有兴趣,却又无法外出,我每次旅游回来,就挑一些好照片分享给他。没想到这位鲐背老人竟拄拐一步一挪走很长时间到照相馆,将照片印出来装入相册保存起来,还拍照发给我看。我心中不忍请他保存在手机里就行了,他说存在手机里太小,看着不过瘾,印成照片放在相册里可随时拿出来看看,增加生活乐趣。哎,真可惜老伯岁数太大,腰腿又不便,无法走出居家几千米之外了,但他对外面世界的深情向往,对人生美好地追求叫人赞叹,那么大岁数,保持着年轻的心态,这大概是他长寿的秘诀吧。我们从素不相识到交流不断,知识学识使我们成为了朋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我们还是天天在街道上遛弯相见,畅聊世上奇闻轶事,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虽然他今年91岁了,却对当前社会事物的掌握理解得透彻、看法准确。每当看他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缓慢地行走,心想他外表确实老了,可脑子并不老,我祝他长寿。同时我想,交友交不同年龄段的朋友,不但能了解社会的形态,还可看到自己的过去与未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