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游2

中国人

<p class="ql-block">老北京人有谚: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p> <p class="ql-block">天津市南开区全域全景图 津门故里</p><p class="ql-block">南开区旅游简介</p><p class="ql-block">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NANKAl </p><p class="ql-block">南开区位于中国天津市城区西南部,系天津中心城区之一。城市道路和市政设施配套完善,交通畅达便利,绿地葱郁,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越。南开区历史悠久,是天津老城所在地。元泰定三年(1326年)在此始建天津天后宫。明永乐二年(1404年)设卫筑城,自明清至民国初期,天津老城厢是天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金融业的发祥地。区域内高等学府聚集,以开中国近现代教育之先河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南开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天津市古文化街是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天津天后宫是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天津市民俗博物馆是以研究和展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收藏和保护具有天津地方特色民俗文物的专业性博物馆。天津鼓楼商业街集观光旅游、文化展示、历史风貌、休闲购物于一体。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广东会馆是天津市区仅存的清代会馆建筑;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唯一的府县合一的天津文庙博物馆是天津市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等级最高的古建筑群;天津近代创办时间最早、办学时间最长、办学规模最大的"问津书院"坐落于天津老城厢地区。此外,还有玉皇阁、庄王府(李纯祠堂)、基督教仓门口教堂等众多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南开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国家 AAAA 级旅游区﹣﹣天津水上公园"九岛八桥三湖水、七园三廊两长堤",是天津市区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南翠屏公园﹣﹣中心城区唯一的人工堆山造景、极富山水园林特色。</p><p class="ql-block">南开区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周恩来青年时代在津开展革命活动旧址、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张太雷烈士纪念室、天津战役烈士纪念碑等22处,为开展"四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p><p class="ql-block">精品旅游线推荐</p><p class="ql-block">RECOMMENDED TOURIST ROUTE </p><p class="ql-block">文博场馆精品线路:</p><p class="ql-block">天津鼓楼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天津老城博物馆﹣﹣天津文庙博物馆﹣老美华华夏鞋文化博物馆--天津民俗博物馆﹣﹣天津玉皇阁</p><p class="ql-block">红色记忆精品线路:</p><p class="ql-block">天津战役烈士纪念碑﹣﹣天津广东会馆﹣﹣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旧址﹣﹣周恩来青年时代在津开展革命活动旧址(南开中学东楼旧址)﹣张太雷烈士纪念室﹣﹣南开大学建筑群﹣﹣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天津市档案馆﹣﹣聂士成殉难纪念碑﹣﹣毛泽东列车经停处</p><p class="ql-block">津夜荟萃精品线路:</p><p class="ql-block">天津市古文化街旅游景区﹣﹣天津鼓楼商业街﹣﹣天津大悦城﹣﹣天津水上公园﹣﹣天津鲁能城购物中心﹣﹣天津时代奥城商业广场</p><p class="ql-block">名学府精品线路:</p><p class="ql-block">市中营小学﹣﹣南开中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p><p class="ql-block">匠心精品线路:</p><p class="ql-block">美术馆﹣﹣乐器张(古文化街店)-﹣达仁堂国药展览馆﹣﹣张小泉(古文化街店)-﹣联升斋刺绣博物馆﹣﹣风筝魏(新世界百货店)</p> <p class="ql-block">天津老城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TIANJIN OLD CITY MUSEUM </p><p class="ql-block">靠山影壁</p><p class="ql-block">靠山影壁是传统民居中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这座影壁并非徐家大院原有的影壁,而是将原天津市南开区政府和法院两处的影壁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复合组合而成的。整座影壁分为壁身和基底两部分,壁身为正方形,周围是砖雕装饰,中间挂有红底黑字的木"鸿禧"牌,"鸿禧"指洪福,寓意吉祥如意、福星高照。四周纹饰为寿字纹、万字纹以及花卉纹饰,有万福万寿之意,用来祈盼子孙绵延,福寿安康。壁身上方是以建筑风景为纹饰的额枋,左右侧边突出部分为缠枝花卉纹雀替。基底为须弥座式,纹饰为九狮滚绣球,民间还多借用"狮"音,谐"世"表达吉祥寓意,绣球是民间俗信的祥瑞之物,显示官品与权贵,由此狮子滚绣球昭示家族昌盛的祈福意义。</p> <p class="ql-block">天津老城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每座城市都有一个原点,一个城市学根者魂牵梦绕的地方。天津设卫筑城于明永乐二年(1404)12月23日载于史书,城市自这里兴起,文化在这里孕育,历史从这里延伸,记忆由这里唤起。坐落在海河库边的老城厢地区正是这样一个地方。老城厢之所以堪称天津这座城市根与魂,是因为"她"是天津城市发展的肇始,是自明代以来天津城市发展的军事、政治、商业、文化中心。老城厢是天津城市的原点,南开区是天津老城厢所在地,南开的得名正是源于以天津老城为坐标的地理方位,南开历史的染厚与天津故城…老城厢天然血顾相连而密不可分,是天津优秀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1、现存占地面积364.26平方米,砖木</p><p class="ql-block">结构,硬山瓦顶。正房、过厅为面阔五间,配房面阔三间,前檐大部出廊。砖砌影壁、木构门楼及各院门窗、隔扇等,皆施雕饰,工艺精致。整体建筑布局严谨,内外装修富丽堂皇。保存状况较好。</p><p class="ql-block">2、前院砖砌影壁,倒坐南房四间,二道门楼作卷棚顶,两旁附小耳房各一间。过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檐后厦。后院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檐出廊,廊柱间置木雕玻璃花罩。前后院南北厢房均面阔三间。门窗饰木镂花棂。室内隔断、花罩、护墙裙板、花砖墁地等。整体筑保存较好。2002年鼓楼商业街改造,该四合院一道院临街倒坐房拆除。现为天津格格府典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3、豪之气。</p><p class="ql-block">天津有句老话:"海张五修炮楼﹣﹣小事一段。"这说的是1853年,清廷为防御太平军进攻,需要修筑工事,天津大盐商海张五出资在小稍直口挖壕筑垒,建城炮台六座。据记载,在当年修筑炮台的工程中,海张五捐购数千卷大席、数百捆海绳,雇众多民夫。如此高额的支出,海张五却自诩"修炮台一事乃小事一段"。后来,他因"竭力备御"受到清廷嘉奖,被授游击衔(清武官,从三品)。海张五住北门龙亭街,他家的院落一直延伸到北马路,其内有多处套院,院落中有非常豪华的花纹地砖,墙砖全有镂空雕花,屋内墙上的护墙板为很厚的松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住户用这种护墙板打家具。</p><p class="ql-block">4、大津八大家之一。</p><p class="ql-block">华家大院的构筑是典型的清代北方民居风格,坐北朝南,中路以南北箭道贯通,纵楼东西过道共有廿六进跨院,分为四合院、三合院,总约二百余间房屋,平面脉络形似"華"屋为砖木结构,四梁八柱硬山青瓦顶,建筑格调质朴兼有雍容之气派。院内虽无楼台殿阁亭榭,但祠堂、花园、正房、厢房、过厅、书房、影壁、六角月亮门等应有尽有,百十口族人同院内,自家设有私塾、大厨房,门房有十余人护院。宅院的面积宽阔,东达石桥胡同,西临大胡同,南接二道街。华氏祠堂规模宏大,瓦顶和地基高于周围所有建筑,外檐走廊竖立六棵抱柱,高大古典格扇门外向前延伸的是大约百余平方米的拜台,三面是汉白玉雕刻的石绕,三面石阶供出入,迎面台阶下是篮球场。家庙内面积大于球场,迎门高悬清代皇帝御赐"阀高华"横幅匾额,左右抱柱是第一代祖先华文炳父亲撰的楹联匾刻:"世态炎凉,不为炎世态;家声清白,还从清白振家声。"</p><p class="ql-block">三百多年来,从这里走出华长卿、华鼎元、华承沄、华屏周、华世奎等几代文人乡贤。其世奎因其官至二品、清翰林院编修和内阁阁丞,更因其秉性刚正,仗义疏财,关心津门文化和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津地口碑颇丰。</p><p class="ql-block">6、官银号</p><p class="ql-block">位于老城东北角。庚子事变后,清政府于1902年在天津成立了直隶官银号。1913年,北洋政府就其遗址照银行条例组织成立了直隶省银行,成为筹集军费的机构。</p><p class="ql-block">原官银号建筑主体为三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建筑拐角处建有塔楼,塔楼高五层,外部建有悬挑式阳台,建筑五层部位为四周通透状,顶部为盔式瓦顶,大坡屋顶,在建筑两侧主立面中部的一层分别建有外凸的三列圆券门洞,门洞上方是二楼的平台,正立面的三层以上建有高凸的山墙尖,建筑的两个末端又分别建成凸起的四层小塔楼。</p><p class="ql-block">7、基督教会仓门口堂</p><p class="ql-block">坐落于原南开区东门内大街186号◇现南开区鼓楼东街北侧),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由外国传教士修建,焚于1900年,1910年6月间由教会名流杨宝慈倡议,创办天津基督教自立会,并集资筹建。同年10月19日,在仓门口基督教堂原址落成,是天津第一座由华人自建的教堂。1934年翻修扩建。教堂大门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圣堂为砖木二层结构,中心讲台上书红字"以马内利"四字,台下地面向门口升高成坡形,简置桌椅,两侧设木制楼梯通向二层。堂前外院及东西两侧建有二层楼房和外堂等附属房舍。2023年主堂进行文物修缮。</p><p class="ql-block">8、保赤堂牛痘局</p><p class="ql-block">保赤堂牛痘局坐落于旧城内鼓楼南,于1852年在盐商捐助下创设。《津门杂记》载文:在城内鼓楼南,为华绅士创立,经费由盐商捐助。每年春月引种,至夏月天气炎热,暂行停止。其种法美善,百无一失。凡求种这,但到局挂号,给以票据,预定时日,至期风雨不改。持票为凭,携儿挨号种讫,并予以痘后宜忌章程一纸,分文不取。</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六年(1867)天津设立官立牛痘局,预防天花。1900年牛痘局因庚子之乱毁坏,津门慈善家共襄义举,使保赤堂重新整修开业。天津保赤堂牛痘公局活动至"七七事变"后终止。</p><p class="ql-block">9、金汤桥</p><p class="ql-block">金汤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位于建国道西端与水阁大街之间的海河上。金汤是取"固若金汤"之意。桥长76.4米,总宽10.5米,面积8022平米。是天津市现存最早建大型铁桥之一,是天津最早、也是国内仅存的三跨平转式开启的钢结构桥梁。</p><p class="ql-block">金汤桥原为浮梁舟桥,由13条木船联缀而成,桥面铺设活动木板。初名盐关浮桥,俗浮桥。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青州分司孟周衍详请盐院郑禅宝营造,故又称孟公桥。到1901年,因铺设从东浮桥至东站有轨电车路轨,由津海关道和原奥、意租界领事署及比商天津车电灯公司合资改建为永久性的钢梁铁桥,存留至今。原来也是用电力启动的开合桥,2000年金汤桥重修,恢复了开启功能。</p><p class="ql-block">在著名的平津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中5个军组成东西两个突击集团对天津守敌发起总攻,于1949年1月15日凌晨5时,金汤桥上胜利会师,因此金汤桥成为象征天津解放的标志性建筑。为保护具有文物和历史纪念双重价值的这座桥,近年来天津市按照海河综合开发的整体要求,在恢复设计原貌的基础上对桥梁行了加固整修,恢复了开启功能。同时在桥两头新建了钢结构的玻璃引桥,在两岸建设了主题性公园﹣﹣会师公园。</p><p class="ql-block">2018年1月,金汤桥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10、10广东会馆</p><p class="ql-block">天津广东会馆位于南开区南门内大街,1903年动工,1907年落成。由天津海关道唐绍仪、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等人倡议、旅津广东客商集资修建,作为在津广东同乡会馆。坐北朝南,中南部四合院,北部戏楼,东西两侧箭道组成,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广东会馆原占地15000平方米,现占地面积2768.08平方米,是天津现存规模较大,构造精巧的会馆建筑。</p><p class="ql-block">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顶,前接卷棚廊厦。大门边框、门额用石砌筑,额刻"广东会馆"四字。厅中设木制屏门,两侧耳房山墙作嶺南常见的"五岳朝天"式。四合院正房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顶,前接卷棚廊厦。前檐悬"嶺渤凝和"匾额。东西厢房作廊庑式,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院内四面廊厦环绕,模枋施苏式彩画。戏楼是会馆主体建筑,为二层楼四合院布局。南房为戏楼后台,面阔五间,进深一大间,舞台向北伸出,面积64.5平方米,高1米。舞台中心上部作"鸡笼"式藻井,用微型斗拱榫接而成,台前不设边柱,在我国古典式剧场中堪称一绝。北房和东西房面阔各五间,进深一间。楼上为茶座,楼上为包厢。楼内中部为天井式,上筑玻璃窗大罩棚,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荀慧生曾在此演出。1985年广东会馆辟为天津戏剧博物馆。198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1、兰卍字会</p><p class="ql-block">位于旧城原经司胡同现址为南开区城厢东路静德花园内。始建于1935年。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兰卍字会,是当时天津富商绅士筹办的民间慈善机构。旧址仅存砖木结构楼阁一座,坐北朝南,平面呈"凹"字形,一,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青瓦歇山顶。正脊中部又筑起第三层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悬山顶。外檐墙体开长方形玻璃窗。风貌别具一格,建筑面积614.85平方米。建筑现状基本良好。2013年8月12日南开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12、日升当</p><p class="ql-block">清朝光绪初年,商人吴日升在东门里开日升当铺,当铺以老板名字命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天津,侵略者在老城里焚烧抢掠,商家居民损失惨重,日升当铺也被抢掠一空。2003年老城厢动迁改造前,尚存日升当胡同。</p><p class="ql-block">13、基督教青年会旧址</p><p class="ql-block">基督教青年会旧址,简称"青年会",位于南开区东马路94号,1896年由北美协会来会理创办,建成于1914年10月16日,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三层带半地下室,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平面呈正方形,正立面楼门入口处高台阶,两侧饰双半圆立柱,门额上有"青年会"阳文字样,墙体以红色缸砖砌筑,平顶,四面出檐,门窗开阔,外檐简洁,整体呈中西合壁造型。地上一层前厅宽敞,后部有室内篮球场和剧场。室内篮球场按国际标准设计,规范合理,四周筑环绕看台,曾举行了中国第一场篮球比赛。剧场曾举办奥运会演讲。地上二、三层设"德、智、体、群"等分部。基督教青年会亦为1919年天津"五四"爱国游行群体的集聚地。原为天津市少年宫,房间多已辟为教室及活动室。</p> <p class="ql-block">天津设卫筑城620周年"老城津"</p><p class="ql-block">1、卞家大院</p><p class="ql-block">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鼓楼北街。卞氏家族系经商致富,为旧时天津"八大家"之一。因祖居城厢乡祠堂大院,故俗你"乡祠卞家"。民国初年,卞氏折产分居,此宅院为卞家后人卞述部于1914年建。门楼坐北朝南,原大院以七进四合院和东西两侧箭道、跨院组成、目前保存的仅为原建筑的第二道院局部、现存占地面积364.26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瓦顶。正房、过厅为面阔五间,配房面阔三间,前檐大部出廊,砖砌影壁、木构门楼及各院门房、隔扇等,皆施雕饰,工艺精致、整体建筑布局严谨,内外装修富丽堂息。保存状况较好。</p><p class="ql-block">2、南门内四合院</p><p class="ql-block">位于南开鼓楼南街30号(原南门42号),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始建于1915年。该四合院门坐西朝东,院内正中为二进四合,南北两侧设八角门小跨院和佰道。砖木结构,硬山瓦顶,建筑面积81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前院砖砌影量,倒坐南房四间,二道门楼作卷棚顶,两旁附小耳房各一间。过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楼后厦。后院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檐出廊,廊柱间置木雕玻璃花罩。前后院南北厢房均面阔三间。门窗饰木缕花梗、室内隔断、花罩、护墙裙板、花砖墁地等、整体建筑保存较好。2002年鼓楼商业街改造,该四院一道院临街倒坐房拆除。现为天津格格府典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3、张锦文(海张五)旧居</p><p class="ql-block">位于旧城北门内龙亭街,清代建筑。张锦文,系经营盐业致富。浑号"海张五",天津"八大家之一"。旧居俗称"海张五大院",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坐北朝南,由多进四合院、东西俩箭道和跨院组成。规模宏大,装饰豪华。因旧城改造,现已无存、2003年此地建成龙亭花园。</p><p class="ql-block">海张五因捐巨资,助修炮楼、挖壕筑垒,修筑天津防御工事,得到清廷嘉奖,授予游击衔,享从三品。"海张五修炮楼﹣﹣小事一段"尽显其富豪之气。</p><p class="ql-block">天津有句老话:"海张五修炮楼﹣﹣小事一段。"这说的是1853年,清廷为防御太平军进攻,需要修筑工事,天津大盐商海张五出资在小稍直口挖壕筑垒,建城炮台六座。</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在当年修筑炮台的工程中,海张五捐购数千卷大席、数百捆海绳,雇众多民夫。如此高额的支出,海张五却自诩"修炮台一事乃小事一段"。后来,他因"竭力备御"受到清廷嘉奖,被授游击衔(清武官,从三品)。</p><p class="ql-block">海张五住北门龙亭街,他家的院落一直延伸到北马路,其内有多处套院,院落中有非常豪华的花纹地砖,墙砖全有镂空雕花,屋内墙上的护墙板为很厚的松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住户用这种护墙板打家具。</p> <p class="ql-block">天津城厢保申全图</p> <p class="ql-block">天津老城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TIANJIN OLD CITY MUSEUM </p><p class="ql-block">老城年俗展</p><p class="ql-block">年俗展,该展厅展示天津老城普通百姓年俗场景及复原居室陈设等,凸显天津老城"民俗寓风雅,古朴见天真"的地域文化。例如:墙上所挂画中两位人物是和合二仙,民间以和合为掌管婚姻的喜神,和合二仙并有"欢天喜地"的别称,人们图绘、模塑他们的想象,用来祝福向往美好生活。图中的和合二仙是笑面、赤脚的小孩模样,一个手持盛开的荷花,一个捧有盖的圆盒取和(荷)谐合(盒)好之意。和合之像多在婚礼时陈列悬挂,或者常年悬挂在堂中,取谐好吉利之意。</p> <p class="ql-block">汇友雅叙</p> <p class="ql-block">天津老城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TIANJIN OLD CITY MUSEUM </p><p class="ql-block">汇友雅叙</p><p class="ql-block">"汇友雅叙"为主人会客的茶室兼书房,"汇友"是海棠树别称,因院内百岁海棠树而得名,"汇友"取"会友"谐音。此间建筑外观砖雕颇具特色,例如墀头:松鼠葡萄、一路连科,葡萄果实堆叠緊密,象征着五谷大获丰收和富贵,成串的葡萄有"多"的含义,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喻"子"之意,因此松鼠葡萄合喻为"多子""丰收""富贵",路连科寓意科举仕途顺利。</p> <p class="ql-block">天津老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天津鼓楼的东门名为“镇东”,而非“东镇”,其名称源于明代弘治年间重修城墙时对四门匾额的题写,寓意“镇守东方”的军事防御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天津鼓楼四门的正式名称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这一命名体系始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城墙重修时。2001年鼓楼重建时,恢复了1921年民国时期书法家华世奎所题写的“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匾额,这一名称体系被保留为天津的文化地标符号。</p> <p class="ql-block">耳朵眼</p><p class="ql-block">始创于一八九二年</p><p class="ql-block">●创始背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回族商人刘万春与其外甥张魁元在天津北门外大街开设“刘记炸糕铺”,最初以流动摊贩形式经营,后因选料精良(优质糯米、红小豆)、工艺独特(发酵制皮、文火旺火炸制),赢得“炸糕刘”美誉。</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店铺紧邻一条仅1米多宽的“耳朵眼胡同”,因胡同形似耳道且名称诙谐,食客逐渐以“耳朵眼炸糕”称呼其产品,后成为正式品牌名。</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晚清至民国‌:1892年固定店铺后,因临近估衣街商业区,借“糕”与“高”谐音,成为婚寿庆典热门食品,生意兴隆。</p><p class="ql-block">日伪时期曾改名“增盛成”,但民间仍沿用“耳朵眼”之称。</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公私合营,1978年由天津市饮食公司正式定名“耳朵眼炸糕店”,传承方式从家族转为师徒制。</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短暂更名为“文革炸糕铺”。</p><p class="ql-block">‌●现代发展‌:</p><p class="ql-block">2000年后,企业改制由社会资本接手,扩大生产规模并开发速冻食品等新产品线。</p><p class="ql-block">制作技艺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中华老字号”等荣誉。</p><p class="ql-block">●文化与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工艺特色‌:坚持“三步骤、八环节”传统工艺,成品外皮金黄酥脆、内馅绵甜,形成“脆、香、粘、软、甜”的独特口感。</p><p class="ql-block">‌品牌地位‌:与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并称“天津三绝”,成为天津饮食文化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关键点‌:耳朵眼炸糕的历史体现了天津市民间小吃的商业化路径,从胡同小摊到国家级非遗,其命名、工艺与时代变迁紧密交织。</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玉皇阁位于天津老城外东北角南侧,即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口西岸,近临海河,坐西朝东。据考证玉皇阁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后在明·宣德二年(1427年)重建,是天津市区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在初建至今的600多年里,进行多次大修,记载比较详实的有五次:正德八年(1517年)、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咸丰七年(1857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玉皇阁原建筑群落庞大,由旗杆、牌楼、山门、钟鼓楼、前殿、八卦亭、清虚阁、南斗楼、北斗楼以及三清殿组成。因年久失修,其建筑损坏严重,现仅存清虚阁(玉皇阁)一座。</p><p class="ql-block">清虚阁也叫玉皇阁,是庙内的主体建筑,该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上下两层,其上层檐下出木构回廊一周,可凭栏远眺,在阁的一楼上设神龛,内设玉皇大帝铜像一尊。据传玉皇大帝是道教中地位最高者,是职权最大的神,即昊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简称玉帝或玉皇大帝,统管"三界、十方、四生和六道"的一切祸福。</p><p class="ql-block">在道教神系中,玉皇大帝的地位是"四御"中最著名的尊神。玉皇大帝名称的出现是从唐朝开始的,到了宋朝,传说玉皇大帝托梦于赵姓坐天下,因此玉皇大帝受到了宋朝统治者的青睐,被广祀人间,并被人们列为祭奠中的重要神灵。</p><p class="ql-block">玉皇阁建在砖石台基上,其基石为:宽19.6米、进深15.16米、高1.35米,底层平面面阔五间15.9米、进深四间11.46米,明间前檐现有踏跺六级,两侧设置垂带石,长2.65米、宽0.35米。底层建有柱网作内外两圈配置,外圈檐柱18棵,柱径0.36米,柱高4.5米,内圈金柱10棵,金柱应为12棵,因设置神龛的需要减明金柱两棵。上层梁架横向4副,明间柱上各1副,最下为七架梁,截面45x36厘米,随梁坊截面30x16厘米,屋盖举架,水平步架尺寸不一,檐標中至老檐中步架1.1米,举高达0.67米,为六一举。整个结构复杂、严谨、实用,在国内是不多见的。</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原玉皇阁门前一对"铁吼"和旗杆早已被拆毁,到1968年在玉皇阁东边的"玉皇阁小学"又建起了一座三层教学楼,并将玉皇阁的山门、六角亭等建筑拆除。</p><p class="ql-block">在当年的玉皇阁内,根据中国传统民间习俗,每年举办民俗活动,主要内容有:一是"祭星"。传说玉皇大帝诞辰之日是农历正月初九,其前一日天上全星下界。因此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善男信女都要到玉皇阁祭星求顺;二是"攒斗"。相传斗姥元君为农历九月初九诞辰,信士们都要来此为斗姥进香上寿,祈求平安;三是"登高"。天津市区无山丘,每年重阳登高都在鼓楼等几处楼阁,其玉皇阁的周边地域开阔,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人们都要佩戴着散发着香味的茱萸登高赏菊。清代诗人鲁之裕在《玉皇阁》一诗中就这样道:"直在云霄上,蓬瀛望可通,万帆风汇舞,一镜水涵空"。这首诗正是对玉皇阁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玉皇阁自建成至今的600余年里高耸在天津的海河岸边,在朱红的雕梁画栋之上,簇立着绿色的仙人、龙凤以及狮子走兽,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别具风采,几百年来始终是天津卫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现如今整修一新的玉皇阁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海河岸边,为天津的文化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建築修缮歷程</p><p class="ql-block">玉皇閣始建于明初,宣德二年(1427年)重建,是我市市區現存唯一的明代閣楼式建築,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1954年定為天津市市級文保單位,據閣内千秋帶記載,玉皇閣歷史上曾多次進行維修,但最近的一次大修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由于年久失修,玉皇閣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p><p class="ql-block">市房產總公司本着對歷史負責,對後人負責的原則。從2003年初開始,多次邀請京津兩地古建築專家對維修方案進行反復論證,并報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審批。</p><p class="ql-block">2004年2月初,按照"原型制、原结構、原材料、原工藝"的原則,對玉皇閣進行維修加固,這次維修的主要内容為:更換了槽朽的外檐住,屋頂瓦件,脊飾件全部拆除,添配重做,角梁碳纖維加固,更换部分椽望,一層、二層地面重做,按照原式樣修復門窗、隔扇、楼梯;按傳統工藝恢復室内外彩畫及油飾地杖,臺明,臺階修補、歸位,增設照明,避雷系統。通過此次維修不僅保存了結構的安全可靠而且保持了原有風格,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恢復了玉皇閣的原有建築風貌。</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的后面是一条窄街,首先是要走过一座砖木过街楼。楼下的门洞内两侧各有一组浅浮雕。</p> <p class="ql-block">黄大门</p><p class="ql-block">根据杨柳青年画刻制的《黄大门》浮雕,浮雕中描绘的是天津卫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民间过大年节的情景。“春节”又叫"阴历年"是我国人民最为喜庆的传统节目。在老天津卫很早就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吊酉、大年三十闹一病宿"的顺口溜,画面上从左向右描绘的就是天津清末民初从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到守岁,吃团圆饭,迎财神以及正月十五过灯节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天津粘/贴吊酉是天津地区迎接新春的独特习俗​。这里的“吊酉”也被称作“道酉”,其中“道”指的是行道之神,寓意着行道神在引领着吉祥的到来;“酉”则是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着现在的17时至19时。因此,“贴道酉”就是用春联、福字、吊钱儿、门神、年画等物品,在这个时段内张贴或悬挂起来,以迎接新年的早日来临,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窄街,大致东西走向。在窄街的南北两侧,有三对门户。</p> <p class="ql-block">画中人旗袍文院</p><p class="ql-block">营业时间</p><p class="ql-block">09:00-18:00</p> <p class="ql-block">通慶里</p><p class="ql-block">通庆里建筑群始建于民国2年(1913年)。是目前我市规模最大的中西合壁式的建筑群。据传,通庆里曾是一大银号,后改为了居民住房。在整修之前,住有72家居民,居住条件拥挤,生活设施十分简陋。</p><p class="ql-block">通庆里的建筑蕴藏着较强的津味,并在徽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西洋建筑的特点,在通庆里巷口建有过街楼,楼口上端镶有"蝴蝶"状的镂空木雕。寓意"通达吉庆",通庆里也因此得名。在2004年由天津市房产总公司接照"恢复功能修如旧"的原则对其进行了修复。</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旧居</p> <p class="ql-block">哏儿都相声</p> <p class="ql-block">瓷房子(外文名:The porcelain house14</p><p class="ql-block">/China House)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2号(近和平路商业街),为一个用古瓷器修建而成的法式洋楼,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瓷房子前身为一栋法式小洋楼,系近代中国外交家黄荣良故居。</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成为天津市和平区工商局,而后因工商局迁往新址,该建筑被闲置十余年。至2002年9月,粤唯鲜集团总裁张连志花3000万买下小洋楼,而后将小洋楼贴上古瓷器建成“瓷房子”,于200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瓷房子共有4层楼,整个楼房修建一共用了7亿多片古瓷片,13000多件古瓷瓶、瓷盘、瓷碗,300多尊历代的石雕造像,300多件汉白玉石狮子,300多个瓷猫枕,20多吨的水晶玛瑙等,墙壁上也是用瓷片拼贴而成的画作。</p><p class="ql-block">瓷房子主要有平安墙、瓷龙、瓷狮子、名人字画等观赏景点,被称为一座价值连城的“中国古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作为天津的文化地标,瓷房子于2010年9月23日被美国《赫芬顿邮报》评为全球十五大设计独特博物馆之一。</p><p class="ql-block">2011年4月,瓷房子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The porcelain house</p><p class="ql-block">China House</p><p class="ql-block">景点级别 AAA级</p><p class="ql-block">著名景点 平安墙、瓷龙、八角莲花塔</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2号(近和平路商业街)</p><p class="ql-block">占地面积 4200 m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