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贵州黎平,踏入那古朴的青砖灰瓦间,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黎平会议旧址静静伫立,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这座见证了中国革命重要转折的建筑,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时刻的伟大抉择,其蕴含的意义跨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璀璨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黎平会议。彼时,红军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在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创,损失惨重,前途命运陷入迷雾。面对“左”倾错误军事路线带来的危局,红军究竟该何去何从?是继续执行原定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踏入敌人早已布下的“口袋阵”,还是另寻出路?黎平会议就在这样危急的形势下召开,成为了中国革命征程中的关键转折点。</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议上,党中央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深刻的思想交锋。毛泽东同志力主放弃北上湘西的原定计划,建议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新苏区。这一正确主张得到了多数同志的支持,会议最终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否定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主张,明确了红军新的战略方向。黎平会议不仅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更为后续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里程碑,是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黎平会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纠正了军事路线,更在于其展现出的独立自主精神与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当时极为艰难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没有盲目听从共产国际的指示,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战场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独立自主地做出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决策。这种敢于突破教条、勇于自我革新的精神,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后来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铭记黎平会议,也是铭记无数革命先辈为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的初心与使命。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信仰,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一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通过参观学习,更加了解这段历史,感悟其伟大的精神,非常有意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