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村老党员在“德治教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德治是村域治理的重要方式,是村域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重要手段,它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村域治理的标志作用。“德治教化”是实现村域“善治”的重要基石,要促进全体村民在共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让村域社会治理建立在更高的道德水准上。“德治教化”是培育村域社会治理内生动力,是德治的基本途径。我们村老党员在深化道德实践养成教育,弘扬道德模范精神,促进全社会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德治教化”可以防范村域内矛盾风险。我们村老党员成了防止道德滑坡,避免出现社会安全风险隐患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村老党员通过崇德向善,促进良好社会风尚。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把握道德养成,老党员带头运用教育引导手段,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提升村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倡导见义勇为,激励善行义举层出不穷,形成见义勇为、见义众为的良好风尚。老党员在用好德育基地,增进群众对遵守道德法律、履行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方面起到了标杆作用。群众在点滴善举中,看到了老党员的身影。老党员和群众共同涵养文明新风、共护村域平安。加强舆论宣传,形成激浊扬清社会氛围,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文明精神正能量,道德力量在传递。</p> <p class="ql-block">我们村老党员在“德治教化”中发挥的作用,生动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深度融合,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动力和实践经验。对这一实践的系统梳理和延伸思考:</p><p class="ql-block">一、老党员在德治体系中的独特优势</p><p class="ql-block">1. 道德权威性:作为历经时代考验的群体,老党员在乡村具有天然的道德感召力,其言行易形成"示范效应"。</p><p class="ql-block">2. 文化传承性:熟悉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传统治理资源,能有效激活乡土文化中的道德基因。</p><p class="ql-block">3. 社会协调力:凭借丰富生活经验和群众信任,在调解纠纷时兼具情理法三重说服力。</p><p class="ql-block">二、实践路径的创新价值</p><p class="ql-block">1. 载体建设:通过参与道德讲堂、红白理事会等平台,将抽象价值具象化(如设立"善行义举榜")。</p><p class="ql-block">2. 代际传递:以"老党员讲故事"等形式,把红色基因、传统美德融入青少年教育。</p><p class="ql-block">3. 风险预防:建立"道德观察员"机制,通过日常走访及时发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苗头。</p><p class="ql-block">三、深化发展的建议方向</p><p class="ql-block">1. 能力提升:组织现代治理培训,帮助老党员掌握新媒体传播等新手段。</p><p class="ql-block">2. 机制创新:探索"道德银行"等互助模式,让道德行为获得可持续激励。</p><p class="ql-block">3. 数字化赋能:建立村民道德档案电子系统,实现善行记录可追溯、可量化。</p><p class="ql-block">4. 文旅融合:挖掘本村道德典型事迹,开发"德育研学路线"增强影响力。</p><p class="ql-block">四、理论启示</p><p class="ql-block">这种实践印证了"新乡贤治理"在现代乡村的有效性,展现了"党建+德治+自治"的三治融合可能性。未来可进一步研究:传统道德资源如何创造性转化为治理效能?基层党组织如何构建道德领导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经验对当前乡村振兴中"铸魂"工程的实施具有参考意义,建议通过编写案例集、举办跨村交流等方式扩大示范效应。老党员们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道德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