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波 / 留住晋华纺织厂那些动人的故事

黄河韵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留住晋华纺织厂那些动人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武江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华纺织厂,老榆次的一座百年大厂,上下班的汽笛声曾经响徹榆次城的上空,几乎城里的每个院子里都有在晋华上班的人。</p><p class="ql-block"> 然而,晋华纺织厂破产了,留下了叫“晋华1919”的遗址。遗址包括晋华南、东两座民国时代的、巍峨的拱形厂门,半座欧式的东门小院,里面的小桥流水是中式的。另外还有一些厂房、仓库,以及一座里面有众多照片和机器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旧址上,在紫丁香盛开的日子里,同心读书会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听当年的厂办主任段保明讲述了晋华纺织厂兴衰的风雨历程。他对着博物馆墙上的建厂历史照片和百名晋华名人展开介绍,拉近了墙上照片中人和墙下参观者的距离。他讲了厂房、机器的历史,讲了那万人大厂兴盛时红火热闹的场面。</p><p class="ql-block"> 然后,我们移步博物馆外,那里有晋华厂家属个人自费制作的“晋华故里,家国情怀”牌匾,不时有游人在牌匾下合影留念。过了牌匾,大家进到东门里的小院,听着段保明对小院来历和作用的介绍,我们得知,这里曾是党委部门,各行政科室办公的地方,曾是厂里的核心区域,领导们工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当年的会议室,他又动情地讲述了许多晋华人的故事。很多故事他已在自己的短文中讲过,但他依然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还回忆起当时的厂领导,由于需要兼顾家庭和工作,把家属从经纬厂调了进来,听到大家有说法,第二天就把家属的手续退了回去。他也回忆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原来在车间当锻工,后来学会写文章,因五千多字的文章被选中,发挥了大作用,然后调厂办写公文。他为了写好厂里的事迹,与自己的师傅合作,一个讲一个写,效率很高。</p><p class="ql-block"> 他还讲了许多当年晋华纺织厂劳动模范的故事,讲他们人前有荣誉,人后有艰辛付出的生活。其实晋华厂里的工人都很辛苦,但大家却能以苦为乐。当年的劳模石玉香也在现场,她回忆说,当年的工作都很苦很累,有时站着就能睡着,如能坐下小睡一会儿就是幸福。但是,她还是很怀念当年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场的还有位原晋华厂的工会干事,她比较激动的讲述了工人下岗后的窘迫生活。她说二车间比大厂停产早,工人下岗后的困境比大厂感受更深刻。晋华女工原来在车间只会挡车接线头,下岗后干不了其他技术活,做不了买卖,卖个菜也算不清钱,丟三拉四的。甚至都看不住摊子,这边忙着称菜,回头一看那边菜都丢了。所以许多女工人只能卖苦力养家糊口,有的到澡堂给人搓背,有的给人看小孩或侍候老人,有的做饭打扫当保姆做钟点工,还有的到饭店洗碗打杂,到超市理货,还有的当保洁工,做保安。她自己就曾打工18年,摆过地摊,给个人组装过机器,从刷油漆到拧螺丝都要承担;到夜市、公园卖过小食品;到个人家做过一次性筷子包装袋(就是饭店一次性筷子、牙签、纸巾都装到一个袋子里那种),还都是手工操作;在孕婴店卖过货等等。当时老板们都愿用晋华下岗工人,他们纪律性强,肯吃苦,听话,都不敢主动让老板给涨工资,而是老板看见晋华工人踏实肯干,不好意思了才给涨点。她还说有老一点的晋华退休工人买不起贵菜,看见有村里人来晋华小区卖菜,剥下的绿菜帮子扔了可惜,就捡回去做菜吃。可是,又不敢让子女和外人知道,怕给家人丢脸,还谎称是要喂鸡狗,实际是给人吃。到现在,二车间有的职工仍住在棚户区。当年说让职工集资住楼房,可后来商家卷钱跑了,问题一直也没有解决。当时,省领导来慰问二车间一困难职工,当场给了200元慰问金。对于那困难职工来讲,这就相当于她上班一个月的工资啊!工人们平时也见不上什么大领导,当时就激动的哭了,都快要跪下了。这些都是改革过程中,国企下岗职工生活艰难的真实经历!但这些艰难大家都扛过来了,是晋华工人骨气,是晋华工人精神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站在那厂房前,徜徉在博物馆,坐在会议室,看着那些民国年代东西结合的建筑,回顾和重温着沸腾年代的生活,我们在思考,晋华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那是我们重要的工业遗产,是民族工业在民国时代的起步记忆。现在留下的厂房、厂史,留下的那民国风味浓浓的厂门,都已成了历史文物。榆次民国建筑不多了,我记得榆次老城里有不算少的民国建筑,可惜老城改造全拆了,变成清一色的明清建筑。其实我们明清建筑并不少见,倒是民国建筑很稀罕了。我当年上的“寿安里小学”,前身是教会学校,校门就是晋华厂这样的,奈何拆了。我们同学合著的一本书《寿安里同学的记忆》,找不到校门图片,只好以晋华纺织厂的南门作为参照,可见它是多么的珍贵啊。</p><p class="ql-block"> 除了这些,还应该留下什么呢?应该是那些流金年代的故事,那是晋华人的灵魂,是晋华纺织厂工人的精神,是我们的一段历史文化。希望那滔滔不绝讲解的段保明先生,能把他记忆中的晋华都写出来,善莫大焉,功莫大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4.26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