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25日上午10点另6分,在昭通火车站乘坐5647次火车,去往贵州省贵阳市。</p> <p class="ql-block">中午12点半在六盘水火转乘D1848次车。</p> <p class="ql-block">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贵州省省会,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东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接安顺市,南连黔南州,北靠遵义市。全市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下辖6个区(云岩、南明、观山湖、乌当、白云、花溪)、3个县(修文、息烽、开阳)及1个县级市(清镇市)。截至2022年底,常住人口622.04万,户籍人口630.67万。2023年,贵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154.75亿元,同比增长6.0%,人均GDP约8.3万元(约1.2万美元)。作为西南重要交通枢纽和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贵阳经济以大数据、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综合实力位居西部城市前列。</p> <p class="ql-block">入住贵阳市梦想城亚朵酒店。</p> <p class="ql-block">贵阳夜市用晚餐。</p> <p class="ql-block">街道雕塑。</p> <p class="ql-block">从我们住的亚朵酒店到甲秀楼,是从新城区到老城区,需要穿越两座隧道。</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景区牌楼。</p> <p class="ql-block">过街亭。</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南明河鳌矶石上,毗邻浮玉桥,四周环绕翠微园等古建筑群。其地理位置独特,矗立于城市中心河道之中,形成“鳌矶浮玉”的独特景观。建筑群占地约16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楼高20米,为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底部以12根石柱托举,檐角飞翘若展翼。建筑采用白石台基与青灰筒瓦相映,木构门窗雕饰精美,梁枋彩绘绚丽,石栏浮雕纹样考究,体现了明清时期黔中建筑技艺的巅峰水平。该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贵州巡抚江东之倡建,取“科甲挺秀”之寓意,历经六次重修仍保持原有形制。作为贵阳“城南胜迹”之首,它不仅承载着黔中六百年文脉传承,更是明清时期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1982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解读贵阳历史文脉的重要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翠湖园。</p> <p class="ql-block">《南庵次韵二首》就是描写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园的景色。王阳明(1472—1529),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创立“心学”体系,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强调以内在道德自觉践行伦理规范。曾平定宁王之乱,治理边疆政绩卓著。其思想突破程朱理学桎梏,倡导实践与自省,影响东亚儒家文化圈数百年,尤受日本推崇。代表作《传习录》系统阐述心学理论,主张“人人皆可成圣”,推动儒学平民化,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人物。</p> <p class="ql-block">水旱双洞桥。</p> <p class="ql-block">南明河。</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背景。</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前两棵樱桃树上挂滿樱桃。</p> <p class="ql-block">贵阳市文昌阁位于云岩区老东门遗址古城墙上,紧邻文昌路,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该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为三层三檐九角攒尖顶木结构楼阁,独特的九角形制全国罕见,顶层供奉文昌帝君。其巧妙融合军事防御与祭祀功能,是明清城垣建筑的典范,现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承载贵阳600余年历史记忆,兼具建筑艺术与人文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外广场。</p> <p class="ql-block">贵阳市老东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时间轨。</p> <p class="ql-block">城墙门洞。</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美食街用餐。</p> <p class="ql-block">《和南庵次韵二首其一》</p><p class="ql-block">杖朝昆季共登楼,甲秀文昌入寸眸。</p><p class="ql-block">金筑犹存文脉古,龙场早悟道心悠。</p><p class="ql-block">先生未享稀龄寿,我辈空增耄耋秋。</p><p class="ql-block">且看南明河畔水,粼粼波载古今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我的译写以兄弟高龄同游贵阳名胜为起兴,通过甲秀楼、文昌阁与王阳明遗迹的古今观照,抒发对生命哲学的感悟。颔联以“金筑文脉”与“龙场悟道”形成时空对仗,暗藏阳明心学精髓。颈联通过稀龄未享与耄耋空增的对比,既叹圣贤英年早逝,又显凡俗晚晴之幸。尾联借南明河水之粼粼波光,承载历史长河中的生命悲喜,呼应前贤“逝者如斯”之叹。最后以《七律》一首结束此次贵阳市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