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流淌的欧洲(五)布拉迪斯拉发,~动静迥异的幽默都市

王荷英

<h3>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语:Bratislava),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它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总统府、国会、政府所在地,也是文化中心,有大学,博物馆和歌剧院。布拉迪斯拉发位于多瑙河畔,河对岸就是奥地利,离维也纳只有60公里。(该地图的中文地名由本人另行标注。)</h3> <h3>布拉迪斯拉发曾经是捷克斯洛伐克联邦中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府。1993年与捷克和平分离之后,该市成为新成立的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h3> <h3>斯拉伐克总统府。总统府一共两层,白色的外观非常典雅大气。府后还带有一座法式花园,绿化做得很好,环境很清新。门口树立着一排斯洛伐克的国旗,迎风而立。门前的球形雕塑喷泉非常有特色,是斯洛伐克的地标之一。</h3> <h3>作为斯洛伐克首都的布拉迪斯拉发从来就是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上有捷克布拉格;左有奥地利维也纳;下有匈牙利布达佩斯;每一个都比它炫彩夺目。与闻名遐迩的维也纳相比,它是如此默默无闻;与号称欧洲建筑博物馆的布达佩斯相比,它又是如此的简约朴素,甚至是有点寒酸。</h3> <h3>和它们相比,布拉迪斯拉发像是一个隐藏在喧闹人群里的灰姑娘,安静地微笑着看着这个世界。总统府前空空如也,实在是有点难以想象,只是门前的国徽和飘扬的旗帜才提醒这里是总统府。</h3> <h3>市中心的街道上行人寥寥无几,商店门可罗雀,如此悄无声息的首都城市令人难以想象。</h3> <h3>旅游车在静静地,耐心地等待着游客,至少在上午十点多我们路过看見时还空无一人。</h3> <h3>然而,穿过一道城门,进入古城,霎时间,热闹非凡的景象出現在眼前,好像完成了一次时光穿越。仅一墙之隔,古城内外,动静差异竟然有如天壤之别,让人瞠目结舌,惊叹万分!</h3> <h3>米歇尔门也叫圣米哈依门,是布拉迪斯拉发古城墙里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中世纪的城门。米歇尔门建造于14世纪,原是一座哥特式建筑,16世纪时被改造现在的文艺复兴样式。城门之上是高51米绿色尖顶的钟塔,塔顶是天使圣米歇尔的雕像,如今塔内辟为小型兵器博物馆。</h3> <h3>米歇尔门前狭窄而繁华的街道两侧,簇拥着从中世纪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各式建筑,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显示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各种文化的包容。</h3> <h3>米歇尔城门。</h3> <h3>城门里有一个很大的铜罗盘,这里是这座城市的原点。罗盘上360度的方向上刻满了这里离世界各大都市的距离。</h3> <h3>这里距离北京7433公里,距离伦敦1288公里,巴黎1094公里。</h3> <h3>远在中古世纪,奥匈帝国在欧洲的势力及版图处于巓峰时期,选择了斯洛伐克作为首都,也因此造就了斯洛伐克中古时期辉煌的艺术、建筑、音乐及文化菁华。斯洛伐克拥有许多豪华城堡和美丽的艺术小鎭,这些古堡和古迹直至现在仍保留得相当完整。</h3> <h3>布拉迪斯拉发城堡位于多瑙河岸边的一座丘陵上,是座四四方方的城堡。城堡四角建有塔楼,远远望去像是立着四根帐杆的高耸的大床。也有人说它是一张倒扣的大桌子。它最初是古罗马城堡,随着不停的扩建与修缮,最终成了今天的模样。如今的布拉迪斯拉发城堡成为城市的主要景点和登高处。城堡内设有历史博物馆、音乐博物馆,供游人参观。</h3> <h3>圣马丁教堂是位于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一座主教座堂。它坐落在布拉迪斯拉发老城的西部边缘,它是布拉迪斯拉发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教堂之一。85米高的敎堂塔顶是一个重三百公斤重的巨形镏金王冠,彰显加冕敎堂的赫赫地位。</h3> <h3>斯洛伐克历史上长期是匈牙利或奥匈帝国的一部份。圣马丁大教堂(Domsv.Martina)建于13世纪,以曾经担任匈牙利王国的加冕教堂而著称。1563年到1830年间有11位匈牙利国王及8位王后在此加冕 (包括玛丽亚.特蕾莎女皇)。</h3> <h3>在圣马丁大教堂前厅左侧记录着这座国王加冕城光辉的时期,穿过市中心小巷和广场的加冕路同样地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辉煌。</h3> <h3>加冕路上的地砖间铺有178块磨光的装饰有皇冠图案的铜板作为路标。</h3> <h3>沿途建筑浑厚古朴,仿佛穿越到了中世纪。</h3> <h3>教堂是欧洲无处不在的圣殿,也是信仰的标志。</h3> <h3>在namlstura大街,你可以看到巴洛克式的王宫,现在是布拉迪斯拉发华丽的斯洛伐克国家剧院。</h3> <h3>这栋历史老建筑修建于1886年,是布拉迪斯拉发的主要剧场,经常上演戏剧和歌剧。剧院内部装饰富丽堂皇,视听效果都极佳。</h3> <h3>米黄色新文艺复兴式的两层建筑非常优雅,剧院门口有一个漂亮的雕塑喷泉,雕塑上部的圣女坐在雄鹰之上展翅欲飞。建筑背后还有许多著名作曲家和雕塑家的半身雕塑。</h3> <h3>老城的中心广场。修建于1421年的老市政厅位于主广场东北侧,是一座石头构造的古老建筑物。其塔楼最初是为防御而建,现在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现在这座古老的市政厅被作为博物馆使用,收藏了大量的城市历史文献,向游客展示着布拉迪斯拉发的历史。</h3> <h3>主广场四周还有许多国家的大使馆,有法国,日本大使馆和欧盟办事处等外交机构。没有森严的警卫,与周边商业区的氛围毫无违和感。</h3> <h3>布拉迪斯拉发的老城区里布满了露天餐厅及咖啡座,片片凉棚遮住了夏日的阳光,整个老城洋溢着轻松自如的氛围。</h3> <h3>街道都以石板小巷弄为主,琳琅满目的餐厅及人潮烘托出热闹的景象,使人感到温馨舒适,没有大城市的紧张与压力,就是一个小巧可爱,怡情养性的地方。</h3> <h3>走在古老、简约的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散坐在路边咖啡座小酒吧里的人们在享受他们悠闲的时光,这一切情景营造出一片宁静平和,气定神闲的悠远气氛。此情此景也让我们这些过客匆匆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h3> <h3>老城内外游览车的冷热程度又呈现了一个迥然不同的景象。</h3> <h3>在欧洲的大街上,最受欢迎的除了咖啡馆恐怕就是冰淇淋店了。</h3> <h3>漫步在布拉迪斯拉发老城,你时不时地就会发现许多妙趣横生的雕塑、更有许多可爱的卡通装饰,你会忍俊不禁,驻足欣赏,与它们对视,揣摩它们的幽默所在,然后心领神会,莞尔一笑,这是一种快乐奇妙的的体验,让人很快就爱上这座充满幽默情趣的老城。</h3> <p class="ql-block">可爱的小猪卫士先生身宽体胖,披甲持剑,腔调十足地站在店门外。它永远这样笑口常开地对你说:Ladies and gentlemen, come in, please. This is the Original restaurant of Slovakia, There is delicious food, and live music everyday. I promise you to be happy to come, and to be satisfied to go back ." ( "女士们, 先生们,请进。这里是斯洛伐克最纯正的歺馆。这里每天有佳肴美酒和现场音乐。我保证你们高兴而来,滿意而去。" )它忠心耿耿,憨态可掬地在替主人招揽客人呢!</p> <p class="ql-block">广场旁边一家餐馆旁,伫立着一座名为"好客的礼貌先生"的雕塑。一个绅士打扮的男士,手拿着礼帽,微笑地欢迎五湖四海的观光游客。其原型是当地的一位市民,经常穿着旧式绅士服装行走在街头,遇到行人便举帽致意。他去世后,人们树立这尊雕塑,一是纪念这个好人,二是体现当地市民对八方来客礼貌友善的欢迎。</p> <h3>老人与少年。</h3> <h3>优雅与敦厚!</h3> <h3>名为「狗仔」(Paparazzi)的铜像。在一条马路拐弯处,一个貌似"狗仔记者"的摄影师雕塑,倚身墙角专心捕捉有价值的镜头,惟妙惟肖的专注姿态,刻划了一个"狗仔记者"的敬业精神。</h3> <h3>喂!替你揑把汗呢,是不是隐敝得很好啊?可别给人抓住啊!</h3> <h3>遮住眼睛的"拿破仑士兵"。在他身后是法国大使馆和飘扬着的法国国旗。不知这座雕像是指拿破仑本人还是他的士兵?权且把他当成拿破仑,那又为什么要把帽子遮住眼睛?查阅了拿破仑的相关资料后唏嘘不已。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曾经所向无敌,名震欧陆。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但是最后滑铁卢战役的惨敗和百日王朝的彻底垮台至使法兰西第一帝国灰飞烟灭。是不是因此他以帽遮面愧对臣民以至不愿面见世人?"法国人的皇帝"拿破仑在最后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于圣赫勒拿岛,靠写回忆录度余生。</h3> <p class="ql-block">也许在那时,他曾有梦想,不再骑马征战,解甲归田,就像这样隐蹑于尘世,做一介平民?雕塑家让曾经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的拿破仑回归起点,如同一个普通百姓那样,散步于大街小巷,倚靠在椅背上休息,微笑着看街头巷尾,人来人往。"要和平,不要战争" 也许就是这座雕像的主题。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1840年,在人民的压力之下,被视为法国英雄的拿破仑的灵柩被当政者迎回法国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荣誉军人院。</p> <p class="ql-block">" 我曾统领雄师百万,现在却空无一人;我曾横扫三大洲,如今却无立足之地。耶稣远胜于我,他没有一兵一卒,未占领过只寸之地,他的国却建立在万人心中。世间有两种武器:精神和剑。从长远来看,精神必将打败利剑!" 这是拿破仑失败之后的反思。不谛是一个黑色幽默。</p> <p class="ql-block">坐在拿破仑雕象前的长椅上,耳畔响起了他的名言:</p><p class="ql-block">-- 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p><p class="ql-block">-- 我成功,因为我志在要成功,未曾踌躇。</p><p class="ql-block">--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到厄尔巴岛之前,我曾所向无敌。</p><p class="ql-block">-- 人生之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屡敗屡战。</p><p class="ql-block">-- 即使我身后什么也没留下,即使我所有的业绩全部毁灭,我的勤奋与荣誉,在我死后仍将足以鼓舞千秋万代的青年。</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能够把我葬在塞纳河畔,安葬在我如此热爱的法国人民中间。</p><p class="ql-block"> -- 拿破仑</p> <h3>"守望者--工作中男人",是布拉迪斯拉发城中最著名的标志性雕塑。只见路面一个真实的井口盖板打开,身着工作服的下水道维修工,从下水道钻出地面,园园的脸上面带憨厚的微笑,趴在地面休息,形象生动有趣。好像为刚刚疏通好一个管道障碍而感到高兴,自得其乐;也好像是工作间隙,爬上来透透气,看看热闹街景,也顺便看看漂亮姑娘的裙下风光。所以又被人笑称为"偷窥者"。</h3> <h3>余秋雨在"黄铜的幽默"一文中写道:</h3><h3> " 欧洲是什么?我在街上寻找。是灰墙巴洛克?是阳伞咖啡座?是尖顶老教堂?突然我肃然停步:路边一个真实的地下井口的铁盖已经打开,正有一个修理工人慢悠悠地伸头爬将出来,而这一切其实是一尊街头雕塑。<br /></h3><h3> 初见到它的行人都会微微一惊,在辨别真假的过程中发现幽默,然后愉快地轻步绕过。<br /></h3><h3>这种幽默陈之于街市,与前后左右的咖啡座达成默契,这种默契订立已久,因此浇铸它的不是闪亮的钢铁而是古旧的黄铜。<br /></h3><h3> </h3> <h3>余秋雨继续写道:</h3><h3> "其实即使不是街头雕塑,欧洲处处可见这种阻碍人们快速行走的调侃和从容。</h3><h3> 于是我可以找到词句来概括欧洲了。所谓欧洲,就是用古旧黄铜雕铸于街市的闲散和幽默。</h3><h3> 斯洛伐克长久以来生存状态不佳,而居然能保留住这种深层风度,我看有一半应归功于艺术家。艺术家奉献了这样的雕塑,而他们自己就像雕塑中的修理工人,一直默默地钻在地下,疏通着欧洲文明的管脉。" &nbsp;</h3><h3> -- 余秋雨</h3><h3> &nbsp;余秋雨对欧洲的概括,言之确凿。我想:平民开创了淳朴民风,伟人建立了丰功伟迹,而艺术家則在历史的长河中浪里淘金,创造出伟大的作品,使人类的文明流芳万代。</h3> <h3>街头艺人。</h3> <h3>一个橱窗又在不经意间抓住了我的视线。那是一个模拟厨房,六个玩偶厨师正在各自全神贯注,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的美味佳肴,哇,太逼真了!我岂止是驻足欣赏,而且是迟迟不舍离开,太有情趣了!</h3> <h3>古老的自行车,还能转动。</h3> <h3>法国美学大师亚塞佩特朗在其著作《城市美学》中说过一句话:"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无异于一片荒漠。一座没有雕塑的城市,便是一座缺失精神内核的家园。" 正是布拉迪斯拉发老城中众多形象逼真,造型独特的雕塑,让这座宁静的古城充满了艺术气息和精神活力。</h3> <h3>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得知:经历了九十年代艰难的社会、经济转型,斯洛伐克的经济步步上升,成为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转型的优等生,2008年初进入欧元区,己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令当年的兄弟国家捷克和匈牙利望其项背。这一切使我对这个原来十分陌生的国家心生敬意,刮目相看。</h3> <p class="ql-block">赫维兹多斯拉夫是斯洛伐克19世纪著名诗人,布拉迪斯拉发绿荫大道上的这个广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诗人深情地望着他的祖国大地,好像在酝酿一部新的诗集。</p> <p class="ql-block">我们记住了他所伫立的这个城市的名字--布拉迪斯拉发,一座看似平常,实质非凡的城市。一座古老质朴的城市,一座沉淀了奥匈帝国几千年文明而迸发出无限幽默的都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