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阳春四月,正是京城欣赏牡丹的大好时节。在牡丹展露雍容华贵的同时,有一种“牡丹”也悄然绽放,它的花朵玲珑娇俏,带着清新脱俗的韵致,绽露笑靥。她就是荷包牡丹。因叶子与牡丹相近,花呈心形,像中国古代荷包一样垂在花枝上,故而得名“荷包牡丹”。</h1> <h1> 其实,“荷包牡丹”并非是真正的牡丹,甚至连亲戚关系都没有。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落叶灌木;荷包牡丹则是罂粟科荷包牡丹属,多年宿根类草本植物,两者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完全不同的科和属。</h1> 花朵形似荷包 <h1> 在花型上,两者区别更大,牡丹的花朵硕大、雍容华贵,单生于枝顶;荷包牡丹的小巧玲珑,呈心形或荷包状,总状花序顶生。</h1> 叶子与牡丹相近 <h1> 在叶型上,牡丹与荷包牡丹的叶子,多为三出全裂,牡丹的叶片宽大,荷包牡丹的叶子细小。</h1> <h1> 荷包牡丹原产于我国北部,日本、朝鲜、俄罗斯也有分布。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怕烈日暴晒,耐寒冷,适宜在湿润和排水良好的肥沃沙质土壤中生长。一般多用分株、扦插、播种的方法繁殖。</h1> 此图选自网络 此图选自网络 <h1> 荷包牡丹的花朵形状极为独特,看起来很像荷包,似串串铃铛,又似一颗颗晶莹剔透跳动的红心,精致小巧又玲珑可爱。色彩丰富,有桃红色,白色,蓝色等。</h1> <h1> 荷包牡丹别名众多:兔儿牡丹、鱼儿牡丹、铃儿草、铃心草、璎珞牡丹、锦囊花、荷包花等。在我国培育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广泛栽种。</h1> <h1> 古代文人墨客对荷包牡丹情有独钟,清朝诗人朱昆田的《七律·荷包牡丹》云:<br> <font color="#167efb">亦鱼亦兔亦荷包,轻串风铃璎珞摇。<br> 不胜清辉盈粉面,哪堪玉露湿翚毫。</font><br>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包牡丹的形态,将其比作鱼、兔和荷包,形象生动。同时,通过“轻串风铃璎珞摇”的描绘,展现了荷包牡丹在风中摇曳生姿的美景。<br></h1> <h1> 古人常把荷包牡丹种植于亭台旁、假山石间,其垂挂的花朵与古典建筑的飞檐翘角相映成趣;画家常以荷包牡丹入画,搭配竹石,体现中国园林"刚柔并济"的哲学思想。</h1> <h1> 19世纪,荷包牡丹被引入欧洲,英文名"Bleeding Heart",意为“滴血的心”,赋予其悲情浪漫的色彩,与东方的"爱心永驻、恒远思恋"的寓意异曲同工。</h1> 图片笔者拍摄于景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