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普哈丁墓,俗称“巴巴窑”,又称“回回堂”,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

陈佩群

第一部分基本概况 <p class="ql-block">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位于扬州市区解放桥南侧、古运河东岸的土冈上。</p> <p class="ql-block">占地面积:约25亩,由古清真寺、古墓园、古典园林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建造时间:始建于宋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是扬州穆斯林为纪念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所建。</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整体风格:阿拉伯式和中国民族式建筑有机融合,墓园坐东朝西,西向依冈而筑,表示不忘西域故土,正门临河,门额刻石为“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p> 左宝贵衣冠冢 昭勇将军墓石 清古墓葬群 因正在施工地面脏乱 <p class="ql-block">墓亭形制:普哈丁墓亭平面呈方形,四壁设拱门,四角攒尖板瓦顶,内层呈拱球顶,墓葬于亭中央地下,地面用青石砌成五级矩形墓塔,每层塔石上雕有牡丹、缠枝草和如意形花纹,第三层塔石上阳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章节。</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观</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建于清代,寺内礼拜殿有拱形圣龛及由阿文《古兰经》组成的图案,具有浓厚的伊斯兰宗教气氛。</p> <p class="ql-block">古典园林:园内有近400多年的古银杏树,老干虬枝,姿态奇特,还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浮雕石栏,雕着狮子戏球、鲤鱼跳龙门、三羊开泰等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文物价值:2001年6月25日,普哈丁墓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海外交通史、世界建筑史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普哈丁,亦作“补好丁”,相传系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女婿阿里支系第16世裔孙。</p> <p class="ql-block">经历</p><p class="ql-block">• 首次入华:宋咸淳(1265-1274)年间,普哈丁从大食国(即今天的阿拉伯国)来到中国,曾在扬州滞留,不久后返回西域。</p><p class="ql-block">• 再次入华:3年后,普哈丁再次入华,东游至津沽,后移舟南下,抵达扬州。</p> <p class="ql-block">在扬州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传教与交友:在扬州期间,普哈丁弘扬伊斯兰教传统美德,扶弱济贫,广交朋友,与官员、学者、商贾及寻常百姓都有交往,得到扬州地方人士的拥戴和官方的礼遇,被尊称为“筛海”。</p> <p class="ql-block">建造仙鹤寺:普哈丁主持建造了著名的仙鹤寺,与广州的怀圣寺(光塔寺)、泉州的麒麟寺、杭州的凤凰寺齐名,同为我国东南沿海伊斯兰教的四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最终归真:德祐元年(1275年)7月,普哈丁乘船沿古运河南下,当月23日抵达扬州,黎明时在船中归真。扬州郡守根据他生前的遗愿,将他安葬于古运河东岸的土冈上,即普哈丁墓。</p> 第二部分民族文化园 第三部分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