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而课堂则是教师专业生命拔节生长的土壤。在这个充满张力的炽热夏天,2025年4月23日上午,江汉区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工作坊第二组的研讨活动在振兴路小学开展。本次活动邀请了指导老师张瑾主任,同时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青工坊第二组全体学员。撬动了一场由点到面、由实践到反思的教研研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信步课堂,深研渐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习晴老师执教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时,从课前韵律活动导入课堂,通过师生互动"不是……就是……"的句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不是……就是……"的简单推理逻辑。随后开展"猜盒子"游戏,先让学生无目标猜测盒内物品,再分步给出提示一提示二,引导学生发现根据已知条件逐步推断结论的过程,自然引出"推理"课题,并引入"名侦探柯南招募新成员"的情景贯穿全课。</p><p class="ql-block">在新课讲授环节,王老师首先带领学生分析题目信息,指导学生用圈画法筛选有效线索,通过追问"从哪个信息入手"引发深度思考。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先口头表述推理思路,再用连线法或列表法在练习单上自主记录思维过程。汇报环节中,学生主动分享不同表达方式:连线法和列表法。针对学生较陌生的列表法,王老师特别设计"行列互换"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练习单上交换横纵坐标信息,通过具象化操作理解表格的行列逻辑。练习环节设置分层任务,学生可任选连线法或列表法完成推理过程,教师通过投影动态展示不同方法的思维路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课堂最后开展四人小组合作活动,每组用铅笔尺子橡皮三样物品,要求组内协作完成"猜一猜"挑战。学生们积极讨论、互相补充,用排除法逐步锁定答案,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整堂课通过"游戏激趣—方法建模—实践验证"的阶梯式设计,既保留了原教学环节中"信息分类—自主表达—方法总结"的核心结构,又通过具身化操作活动强化了推理过程的理解难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王习晴老师的课堂实现了从传统课堂“方法灌输”到“思维生长”的关键跃迁。王老师大胆删减冗余例题,在首例问题解决中便创设开放情境——小组讨论时,描述法、连线法、列表法自然涌现于学生笔端。教师顺势引导对比:“哪种方法既能清晰呈现线索,又能避免遗漏?”学生在自主选择方法完成练习时,逐渐发现列表法对复杂信息的统整优势。课堂尾声,四人小组化身“推理小剧场”,一人根据线索抽丝剥茧,三人化身“线索官”设置障碍,教室里学生们玩的不亦乐乎,让逻辑推理从纸面步骤化作鲜活思维,真正实现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教学境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我总将‘后进生参与度低’归咎于基础薄弱,如今才悟透:实则是课堂未给他们搭设思维‘脚手架’这次大胆的课堂设计,让后进生从‘怕复杂’转为‘主动拆复杂’——他们在练习时,眼里跳动着‘我推理出结果了’的兴奋。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好设计不是‘教学生走我的路’,而是‘帮他们铺出自己的路’,连角落里的花也自会向阳而生。”</p><p class="ql-block"> 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到“自主碰撞→工具内化”,课堂终成思维破土的沃野。后进生高度参与课堂,恰是“方法向下扎根,思维向上生长”的最佳注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把方法交给孩子,把思考还给学生,教学设计的调整不仅让课堂显性达成率提升,更悄然改写了每个孩子与知识的联结方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多维碰撞,共寻突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聚焦真问题,集体共反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课后研讨环节,第二组聚焦课堂教学实效展开评议。教师们普遍认可新授前王老师通过"猜盒子"活动创设的真实推理情境,认为该设计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前认知经验,为后续方法建构奠定扎实基础。针对练习环节,教研组建议增设课本"做一做"第二题作为拓展练习——该题首个条件为否定式描述,而关键肯定性信息隐含在题干,此类题型能强化学生捕捉隐性线索的能力,使练习梯度更鲜明。同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提问语言需进一步凝练,减少重复性应答,避免打断学生思维连贯性;课堂尾声的四人小组游戏可压缩实践时长,学生在完整经历推理过程后,可取消汇报环节以提升课堂节奏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