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诗坛为什么鲜有名诗发表

星辰大海

<p class="ql-block">在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中,诗歌曾是文人墨客抒发心志、寄托情怀的瑰宝。无数如星辰般闪耀的诗人应运而生,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典名篇,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时至今日,尽管国家投入巨资扶持各类文学组织,却鲜有能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比肩的大师涌现,也难觅能够流传后世的佳作。这究竟是为何?许多学者认为,当前诗坛的种种乱象难辞其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前诗坛,有人凭借微薄的名气便自立门户,创立诗社,各类小圈子层出不穷。这些圈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形成“我说了算”的氛围。加入我的圈子就得听命于我,我创作的诗歌便是最好的,谁敢批评便请离开。在格律知识方面,也是我说错便是对,持异议者请自行离去。各项规章制度由我制定,不遵守者一律请出。我若看谁不顺眼,也可将其驱逐。尤其是一些诗阀词霸,拉帮结派,动辄声称自己的门徒如何了得,呼风唤雨,颐指气使,俨然成了傲视群雄的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种不良风气下,原本小众的诗词界分裂成了更小的山头,山头上的成员以老大为核心,互相吹捧,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用掌控的资源,频频上头条,屡获大奖,将圈内的作品包装成传世精品,实则如夏天的毛毛小雨,雨过天晴,留不下任何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有甚者,这些人利用开班讲课大肆敛财,将原本高雅清纯的诗词事业变成了买卖,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一些人成名后便急于变现,而当下不乏刚刚入门或尚未入门的诗词爱好者,这些人成为了被收割的对象。于是,刊物和诗群中的高研班、提升班、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还有各种采风、开会等活动,摸透了初学者的心理,大肆敛财。岂不知写诗一半靠先天悟性,一半靠后天读书,长期积累,水到渠成,从未听说古往今来有哪个诗词大家资质平平,却靠参加培训班或拜某大师而成正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诗词没有量化的客观标准,大多根据作者的社会地位来评判高下,因此许多人削尖脑袋攀附权贵,只要混出名气,写出的平庸之作立马成了珍品,从此以大家自居,吃瓜群众也纷纷拜倒在偶像脚下,将其视为当代翘楚,磕头拜师,献上不菲的束脩。然而,写诗并非木匠瓦匠理发匠那样的技术活,也不是一项职业,它只是一种爱好,一种才艺,与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跳舞无异,实在没必要自以为高人一等,不可一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社会存在因循守旧,打压新韵的现象也很严重。如有的刊物、诗群不接受新韵作品;有的诗词大赛更是明确规定只收平水韵;学会诗社举办的培训班清一色教授平水韵,只教平水韵。诗词韵律理应与时俱进,当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都讲普通话。平水韵与普通话差异巨大,用平水韵写诗,用普通话读来便不押韵,令人读之别扭。然而,诗词界却压制新韵,打击新韵,甚至有个别教授大放厥词,胡言乱语,声称用新韵写的诗根本不叫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从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公布了中华新韵表,当代诗词便开启了双轨制,平水韵和新韵一视同仁。倡导新韵以来,至今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和优秀诗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可以预见,这股反新韵的歪风若不及时制止,当代诗词将难以吐故纳新,健康长久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前在诗坛上为求发表,不择手段的现象也层出不穷。作品得到圈内认可,在报纸、刊物上发表是重要依据。然而,这其中并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好作品若遇到好编辑,直接发表,那是幸运,遗憾的是这种幸运在当今很难遇到。许多作者为了争取发表机会,拉关系、拜门头、拜大咖门下交学费(实则变相行贿),手段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大大败坏了报刊本来就不多的声誉,令人痛心疾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一些优秀作者不屑随波逐流,坚持操守,不甘自轻自贱,致使好的作品长期被冷落,被埋没,很难问世供读者欣赏。有些编者将公共资源当作自留地,培植亲信,谋财谋色,他们成了当代诗词发展的最大拦路虎,绊脚石。个别抄袭剽窃者,只要向编辑输送利益,即使遭到举报也不受惩处,照常继续发表劣作,污人眼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前,诗人心无悲悯,回避现实的现象也很普遍。文学作品,包括诗词,当然可以将歌颂自然、歌颂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个人的闲情逸致作为主题。然而,其主要功能是用来匡正时弊,激浊扬清,为底层大众争取权利。而太多诗人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没有悲悯情怀,对于老百姓的生活处境置若罔闻,漠不关心。甚至有些人嘲笑那些针砭时弊、悲悯苍生的诗人,讥讽他们是生活在社区最底层的草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玩弄技巧,竟也成当前潮流。当前有一股风气,远离现实生活,不接地气,一味玩弄通感、借喻的小花活,或者追求仙风道骨、云端美人的意境。写出来的确玲珑别致、摇曳生姿,吸人眼球。由于引领风气者大多对诗词的优劣、取舍、生杀有一锤定音的权威,于是一花独放,一家独尊,被众多作者吹捧追随,竟形成强劲的势头,评论者在评论作品时放弃思想标准,唯以技巧花活定评。于是乎,以上种种怪现象,令当代诗词陷入泥淖,难以自拔,无论如何也产生不出史诗级名篇巨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就是为名所累,诗思枯竭。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逆境时愤世嫉俗,慷慨陈词,佳作不断,而顺境时就没有多少佳作留史。是他水平倒退了吗?绝对不是,是繁忙的应酬所为,是耀眼的光环所误,是无处不在的利益所致。当代亦是如此,有些名家成名之前,确实写出为读者称道的佳作,而成名后,各种荣誉、头衔纷至沓来,各种社会活动应接不暇,一年到头忙于讲课、采风、笔会、当评委,虽然忙累,却乐此不疲,因为这其中有不少经济收益,课不白讲,活动不白参加,吃喝玩乐有人买单,所到之处粉丝追捧,颂歌盈耳。从此,哪里还能像以前一样写出透着灵性的好诗,最后都写成了庸诗。令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忙于工作与学习,无暇静下心来精心创作诗歌。还有当下娱乐方式丰富多样,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对诗歌的关注度大不如前。同时部分现代诗人在创作时缺乏古人那般精益求精的态度,未花费足够时间雕琢诗句,致使作品质量有所欠缺。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诗歌传播面临诸多挑战,海量信息使得诗作极易被淹没,难以像古代那样通过口口相传而广泛流传等原因,应该说对当前诗坛鲜有名诗发表也有一定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目前国内诗坛存在诸多乱象,但毋庸讳言,诗词界即使在如此混乱不堪的大气候下,仍然有一批不屑随波逐流的无名作者,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贴近生活,面对现实,自甘寂寞,为苍生而歌,为正义呐喊,创作出一时少有人知的优秀作品。可以这么说,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显赫的地位,但他们的心中装着人民,装着社会,靠着自己辛勤的努力,他们的笔下流淌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或许,正是这些默默耕耘的作者,我以为才是中国当代诗坛真正的希望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凤学院学员:郑星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