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影交织的岁月

高孝文

<h3>70年代复州公社电影放映队与公社广播站的文化叙事</h3> <h3>复州公社广播站</h3> <p class="ql-block">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乡村的文化生活中,电影放映队与广播站犹如两架并行的文化马车,承载着时代的声音与影像,深刻塑造着基层社会的精神世界。 </p><p class="ql-block"> 电影放映队与广播站,以胶片转动的光影与电波传递的声响为媒介,不仅承担着意识形态传播的重任,更在日常运作中编织出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化图景。两支队伍相互配合又各具特色,共同书写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乡村文化生活的生动篇章。</p> <p class="ql-block">一、双轨并行:复州公社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p><p class="ql-block"> 复州公社电影放映队与广播站均成立于60年代初期,二者构成了当时公社文化传播的核心框架。 电影放映队以视觉影像为载体,通过下乡流动放映的方式将文化资源输送到各村;广播站则以固定的音频传播网络,实现信息在全公社范围内的即时覆盖。 </p><p class="ql-block"> 广播站的运作机制与电影放映队形成鲜明对比。广播站位于复州公社大院西侧的三间古老的青砖平房内,配备大功率扩音机、唱片播放机和收音设备。 </p><p class="ql-block"> 全站由三名工作人员组成,站长曹成福、播音员丁美艳、技术员张景文。每天清晨五点半,迎着晨曦,广播站准时响起《东方红》的乐曲,随后播报天气预报、复州新闻和农业生产信息;之后转播复县广播站的播音节目,每天三次播音。</p><p class="ql-block">  电影放映队与广播站在人员和资源上保持着密切联动。当电影放映队前往某村时,广播站会提前三天通过广播预告放映信息,详细说明放映时间、地点和影片内容。 例如,在放映《闪闪的红星》前,广播站连续三天播放影片插曲《映山红》,并邀请老红军在广播中讲述革命故事,营造观影氛围。这种“先声夺影”的传播模式,有效提升了电影放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二、协作与创新:文化传播中的经典案例</p><p class="ql-block"> 1974年春耕时节,为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复州公社电影放映队与广播站联合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 </p><p class="ql-block"> 公社领导邀请复县的劳动模范通过广播介绍玉米增产种植技巧,同时电影放映队制作了简易的幻灯片,将文字说明与图片相结合,在各村巡回播放。这种“音频讲解+视觉演示”的组合模式,让农业技术知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受到广大社员的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在重要节庆日,两支队伍的合作更为紧密。1976年国庆期间,广播站连续一周播出“红色经典歌曲联唱”,并发起“我为祖国做贡献”的听众来信活动。 </p><p class="ql-block"> 电影放映队则精心挑选《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影片,在全公社范围内开展为期半个月的“爱国电影展映周”。 </p><p class="ql-block"> 放映现场,播音员丁美艳还会亲临现场,为观众朗诵诗歌、讲解影片背景,进一步深化文化传播效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日常趣事:基层文化工作者的鲜活记忆 </p><p class="ql-block"> 在紧张严谨的工作之余,电影放映队与广播站的工作人员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广播站播音员丁美艳回忆道,由于当时广播设备比较简陋,经常出现杂音干扰。 </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正在直播过程中,一只麻雀飞进播音室,站在话筒上叽叽喳喳,她只能强忍着笑意继续播报,事后这段“意外插曲”成为公社上下的笑谈。 </p><p class="ql-block"> 电影放映队同样不乏趣事。1973年在八里庄放映中,由于胶片缠绕,画面突然定格在一个战斗场景。放映员曹伟建急忙处理故障,原来是影片拷贝卡在设备缝隙里动弹不得。观众们起初以为这是电影的“特效”,现场笑声一片。这些看似荒诞的小插曲,成为艰苦工作中的调味剂,也折射出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乐观精神。</p><p class="ql-block"> 两支队伍之间还存在着良性竞争。广播站的工作人员常常调侃电影放映队是“移动的文化使者”,而电影放映队则戏称广播站是“永不落幕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这种轻松的竞争关系,反而促进了双方在工作上的创新。例如,广播站为提高广播的趣味性,借鉴电影的叙事手法,创作了一系列广播剧;电影放映队则学习广播站的互动模式,在放映前增设“教唱革命歌曲”环节。</p> <h3>广播站成员</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时代印记:文化传播背后的社会图景 </p><p class="ql-block"> 复州公社电影放映队与广播站的工作,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通过广播和电影,现代京剧的精彩唱段时常在田间地头回荡。 </p><p class="ql-block"> 《新闻简报》的内容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文化传播活动不仅强化了集体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p><p class="ql-block"> 广播站开设的“农业科技”栏目,帮助许多村民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方法;电影放映队播放的科教片,推动了农药使用、家禽养殖等新技术的普及。 </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些文化传播活动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无论是广播内容还是电影题材,都深深打上了政治宣传的印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对封闭的乡村环境中,电影放映队和广播站搭建起了连接外部世界的桥梁,为村民打开了一扇认知世界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公社电影放映队和广播站在8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电视的普及、录音设备的兴起,使得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失去了竞争力。 </p><p class="ql-block"> 但那些在广播声中苏醒的清晨,那些在露天银幕下度过的夜晚,早已成为一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它们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更是记录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复州公社电影放映队与广播站的故事,是70年代中国乡村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两支队伍以不同的形式,共同书写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篇章。</p><p class="ql-block"> 它们所承载的集体记忆、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至今仍在诉说着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坚守与奉献,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这些声影交织的岁月,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启示。</p> <h3>复州广电同事四十年古城再相聚</h3> <h3>2025于大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