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已故著名散文作家杨朔先生的《荔枝蜜》是我们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的一篇语文课文,至今还记得文章的开头,“花鸟鱼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也往往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但他却不大喜欢,原因是他小时上树掐海棠花,不想让蜜蜂蛰了一下,痛得差点从树上摔下来,由此对蜜蜂总有一种疙疙瘩瘩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蜜蜂蛰人多是因为人招惹了它,想起自己小时也被蛰过几次,一次是五,六岁的时候,暑假在父亲工作的中学校园里玩,在校园的一侧有一个校工建的蜂房,大群的蜜蜂忙碌地飞出飞进,靡集在蜂房前的一块平板上,我走过时好奇地用手里的一根棍子去拨弄平板,这下不得了,蜜蜂愤怒了,蜂涌过来叮我,我大哭起来,旁边不远处正有一群学生在搞活动,赶紧过来救我,蜜蜂又转叮他们,他们拉着我跑了很远才摆脱了蜜蜂的追击。又有一次,已经上小学了,也已经知道蜜蜂会蛰人,但还是傻乎乎的去抓一只正在花中采蜜的蜜蜂,结果马上被蛰了一下,手指肿了起来。第三次则厉害了,但这次不是蜜蜂而是利害得多的马蜂,下乡时某年夏天,所住草房的山墙上结了一个马蜂窝,我没注意,站在马蜂窝下与一位知青同学正说话,想不到一只马蜂飞下来在我的眉心处蛰了一下,顿时脸就肿了起来,两眼都睁不开了,正好那几天大队开会,大家看到我的肿脸哄笑不止,极为狼狈。由此可见,马蜂可是比蜜蜂坏多了,我并没招惹它啊。</p> <p class="ql-block"> 杨朔先生在吃了荔枝蜜和听了养蜂员老梁的介绍后,改变了对蜜蜂的看法。在《荔枝蜜》一文中盛赞了蜜蜂的勤劳和不计得失,用文中养蜂员老梁的话说,“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从来不争,还是继续劳动,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p><p class="ql-block"> 作者最后总结到,“多可爱的小精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p> <p class="ql-block"> 近日读新疆作家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一文,李娟的母亲在戈壁滩上承包了一百多亩荒地种向日葵,待到葵花开花时节,养蜂人就带着蜂箱来了,通过一番价格博弈,双方谈妥,金色的蜂群便铺天盖地为葵花授粉采蜜,蜜蜂为养蜂人和葵花种植户创造了双赢的局面,它也通过采蜜养活了蜂群和自己。蜜蜂多么伟大 !</p> <p class="ql-block"> 杨朔先生在文章的结尾饶有深意地写到,“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画龙点睛,提炼出了文章主题——学习和发挥蜜蜂精神,成为一个为社会造福的人。《荔枝蜜》作于1960年,那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学习这篇课文,给了当时初中生的我们正能量的教育。时过六十余年,这种精神并没有过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