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迷思(27):丹阳之谜(1)

楚之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探索楚都纪南城之谜,必然涉及到丹阳,对丹阳的探讨更能确切地证明郢都纪南城的存在。丹阳为周王始封楚之地。据《史记》记录: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阳在哪里?我原以为这应当是一个较清楚的问题,无须过多辨析,想不到关于丹阳的地望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我了解,目前主要有秭归、枝江、淅川、当涂、南漳等说法,且这些说法都不是我曾猜测的是现代研究者们的标新立异,而是自古就存在的。枝江说源自东汉颖容《春秋左氏条列》;秭归说源自北魏《水经注》及东晋《舆地志》;安徽当涂说源自《汉书·地理志》;丹淅说产生较晚,源自唐代,起初虽并不为学人看重,但自清人宋翔凤《过夜录》《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首倡河南淅川说后,此说开始被更多学人认同,而且现在似乎已超过了曾被普遍认同,流传更广的秭归、枝江说。现代的很多历史学者都持此种看法,比如秦穆先生、张正明、石泉、尹弘兵先生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但我对此还是有不同的看法。丹淅说基于对《史记》文本的理解,所有持此看法的人都认为司马迁记录熊绎受封所居之丹阳,就是他记录的秦楚丹阳大战中的丹阳。他们把这作为可信的证据,认为其文献资料证据最早,以此否定枝江等其它说法。其实这样断定是有问题的,枝江说是东汉学者颖容在其《春秋释例》书中确切指明了的: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颖容的判断可能有其它的资料来源,他避难客居荆州时,亦可能实地考察过枝江。而丹淅说则是学者们根据《史记》的记录进行的推断,司马迁并没有确切指明熊绎之丹阳究竟在哪里。《史记》书中,司马迁在《楚世家》、《秦本纪》、《张仪列传》中都有楚怀王时期秦楚大战于丹阳的记录,而在《屈原贾生列传》中,他这样记录此次大战: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虽然我们据此可以断定秦楚大战的丹阳就是丹淅(丹水、淅水交会处。见图1),但是否可以据此而断定司马迁所指熊绎之丹阳,就是秦楚大战时的丹阳呢?我认为是不能的。在《秦始皇本纪》中也有丹阳的记录: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塘”。这里的丹阳显然是吴国的丹阳。这可能是当涂说的来源。《汉书·地理志》这样记录:丹阳,楚之先熊绎所封。但班固的说法不被认同,遭到后代学者的否定,正如郦道元所说:《地里志》以为吴之丹阳,论者云:寻吴、楚悠隔,褴褛荆山,无容远在吴境,是为非也。楚国丹阳怎么可能在吴国境内呢。那么,根据《史记》资料,司马迁所指熊绎丹阳,究竟是丹淅还是当涂?司马迁显然没有确指。或为二者之一,或者另有所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图1(百度地图 丹淅与秭归、枝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司马迁对秦楚大战之丹阳及秦始皇巡游吴境丹阳的记录,都有较确定的地理范围描述,而对于熊绎所封之丹阳又有没有这样的地理关联描述,从而使我们可以据此推知他意指此丹阳之所在呢?这是有的,只不过学者们可能都忽略了对于文本的细致理解。上面引用的《楚世家》中有这么一句话:封熊绎于楚蛮。这是一句明确的描述,即熊绎之丹阳在楚蛮之地。那么,楚蛮之地又在哪里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且看《楚世家》的另一处记录。在熊绎被封丹阳一百年多年后,熊渠为王,此时,周室衰微,而楚已很强盛,据司马迁的记录,熊渠有点得意忘形,封他的三个儿子为王,长子为句亶王,次子为鄂王,小儿子为越章王。他们的封地在哪里呢?他的记录非常明确:皆在江上楚蛮之地。毫无疑问,楚蛮之地在江边,江即长江。如此,我们可以断定,司马迁记录的熊绎之丹阳,决非丹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有研究者认为楚蛮(南蛮)之地在汉水流域,以此符合熊绎丹阳即丹淅的结论。这种看法我认为很成问题的,论证极不充分,且易陷于循环论证的境地。以此形成的结论总是令人惊讶,比如关于纪南城、江陵城等地理位置的论断,乃至将“江”也视为汉水的专称。对如此与常识悖谬的论断,我们是应该保持清醒的。</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2(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楚蛮在江上,尽管司马迁的描述如此清晰,但我们也还须更多的实例以进一步论证此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荆楚、楚蛮,即江上之楚族,并非始于熊绎被封丹阳,而是更早之前就聚居于此。《商颂·殷武》中有这样的诗句:“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这几句诗吟诵商王征伐南方荆楚的功绩。这表明楚人此时已很强盛,具备跟商王争战的实力,不过还是被商王武丁征服。那么,此时的荆楚所居之“南乡”在哪里呢,是在汉水,还是江水?这里要谈到古权国。其地在荆门当阳一带,是上古时代的一个小诸侯国,商王武丁将他的后裔封在此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以推断,武丁征服荆楚后,将他的后裔封在此处,用意非常明确,目的就是要在此建立屏障,以阻挡楚人北进侵袭王朝。也就是说,此时荆楚在江水境域,而不可能在汉水境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种疆域格局直到周王朝仍然维持,武王灭商后,此处仍为权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须知,熊绎丹阳是周王封给他的,也就是指定熊绎家族聚居的地方。那么,这个被指定的“丹阳”之地,“丹淅”或“枝江、秭归”,最有可能是哪里呢?一定是后者,即江上。为何这么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商周时代的五服制度。此制度起源于禹划九州之后,是一种与分封、官制、赋税及地理疆域相结合的制度。西周时期虽有变化,但仍沿袭。在官制上,官员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与之对应的分封地理区域则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国语·周语》这样记载西周的“五服”体系:“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国语·周语上》载周襄王之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此可知,周王朝的分封原则,乃是以王畿为中心区域,以爵位等级的高低依次排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而根据司马迁的记录,熊绎所封,为最低等的子男之田,方圆不过五十里。就是说,当时的楚人跟随周王讨伐殷商,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功劳,很一般,因此只得到了方圆五十里的封地,这样的地方只能是要服区域,就是说离王畿区域千里之外。那么就很清楚了,丹淅之地在王畿范围之内,熊绎之丹阳是决无可能在那里的,它只可能是秭归或枝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楚蛮在江上,毋庸置疑,楚王国就是在这一带开始它的历史进程的。楚武王之时,周室进一步衰微,楚国已强盛,其疆域沿江东扩。武王开辟了郢地(纪南城),并以此为据点,雄心勃勃,准备北上蚕食王畿土地。他第一个遇到的阻碍就是殷商时期就已存在的权国,但此时,权人已无力阻挡楚人的步伐,楚武王轻易就灭了这个诸侯古国,并在此设置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邑。自此之后,楚人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他们逐渐控制了汉水以西,沮漳河流域的所有区域,最终抢占了汉中、丹淅地区,与秦国对垒争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楚人迈进的步伐,他们先是由南向北逐步控制汉西及汉水上游区域的,所谓“辟在荆山,荜露蓝缕,以处草莽”,应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由此来说,我们看到的有研究者断定熊绎之丹阳即丹淅,并认为楚人是自丹淅,沿汉水逐步南迁,最后达到长江区域的观点,这是不成立的,这种假定在历史逻辑关联上是混乱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控制了汉西后,楚人的步伐又迈向了汉东。汉东的广阔区域是一块什么地方呢?那是周王所分封的众多诸侯国,且都是周王族姬姓国,所谓“汉阳诸姬”就是他们。他们被王朝分封在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在此建立监控、防范蛮夷的坚实屏障。如此,我们也可理解周王朝的五服分封原则,而这也是我们确定熊绎丹阳在江上楚蛮之地的一个理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3(《禹贡》五服示意图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4(汉阳诸姬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于2025年4月</b></p>